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3.58.104.73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强渡大渡河 的原始碼
←
强渡大渡河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E6E8FA" align= center| '''<big>强渡大渡河</big> ''' |- | [[File:强渡大渡河01.jpg|350px|缩略图|居中|[http://www.81.cn/2016czsl80s/attachement/jpg/site351/20160707/4437e6581af918e812ca63.jpg 原图链接][http://www.81.cn/2016czsl80s/2016-07/07/content_7140115.htm 来自 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的图片]]] |- | style="background: #C0C0C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名 称''' : 强渡大渡河 '''时 间''' : 1935年5月24日-25日 '''结 果''' : 红军惨胜,渡河成功 '''地 点''' : 四川省越西县(今属四川省石棉县)<br> 安顺场地区 '''参战方''' : 国民党(川军)、共产党(中央红军)<ref>[http://www.people.com.cn/GB/historic/0524/1700.html 1935年5月24日 红军强渡大渡河],人民网</ref> '''主要指挥官''': [[刘伯承]]、[[聂荣臻]]、<br> [[孙继先]]、[[熊尚林]] |} '''强渡大渡河''',是[[红军长征]]中一次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行动,它打破了蒋介石妄图让红军“变成石达开第二”的梦想,开拓了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和红军北上的道路。长期以来,关于这一历史事件,有不少亲历者、记者、作家和重访长征路的人士,写出许多生动的故事,使强渡大渡河这一历史事件的记述更加丰富多彩,但是也出现了某些有违史实、添枝加叶或互相矛盾的差错和讹传。 [[File:强渡大渡河.jpg|缩略图|强渡大渡河[https://p1.ssl.qhimg.com/t0114c170f3c9060475.jpg 原图链接]]] ==安顺场== '''安顺场'''原名紫打地,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大渡河中游,距石棉县城10公里。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30年代间,这里发生两起[[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1863年5月,[[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率领的太平军,在安顺场遭清军围追堵截而全军覆没;72年后的1935年5月25日,[[中国工农红军一方面军]][[长征]]至安顺场,由17勇士为先导的[[红军]]成功强渡大渡河,打破敌人的围追堵截。<ref>[http://www.gk1977.com/content/id/1814.html 飞夺泸定桥:红军并非完全依靠爬锁链过河]学习网 2019-12-05 18:57 来源: 高考学习网</ref> ==背景经过== 大渡河是[[岷江]]的一大支流,河宽300米,水深流急,两岸是险峻的群山,地势险要,大部队通过极其困难。 5月24日晚,中央红军先头部队第1师第1团,经80多公里的急行军赶到大渡河右第7团1个营筑堡防守。 当晚,红1团由团政治委员[[黎林]]率第2营到渡口下游佯攻,团长[[杨得志]]率第1营冒雨分3路隐蔽接近安顺场,突然发起攻击,经20多分钟战斗,击溃川军2个连,占领丁安顺场,并在渡口附近找到1只木船。 5月25日晨,刘伯承、聂荣臻亲临前沿阵地指挥。 红l团第1营营长孙继先从第2连挑选17名勇士组成渡河突击队,连长[[熊尚林]]任队长,由帅士高等4名当地船工摆渡。 7时强渡开始,岸上轻重武器同时开火,掩护突击队渡河,炮手赵章成两发追击炮弹命中对岸碉堡。 突击队冒着川军的密集枪弹和炮火,在激流中前进,快接近对岸时,川军向渡口反冲击,杨得志命令再打两炮,正中川军。 突击队迅速登岸,并在右岸火力的支援下奋勇冲杀,击退川军的反扑,控制了渡口,后续部队及时渡河增援,一举击溃川军1个营,巩固了渡河点。 随后,红1军团第1师和干部团由此渡过了被国民党军视为不可逾越的天险大渡河<ref>[http://www.81.cn/2016czsl80s/2016-07/07/content_7140095.htm 强渡大渡河:翼王悲剧地,红军胜利场],中国军网,2016-07-0</ref>。 ==事件意义== 强渡大渡河是红军的一次生死之战,能否渡过河去,国革命的关键。为了渡过大渡河,在作战开始前,先遣队首长对这次作战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他们同作战部队一起制定渡河方案,并强调这次渡河作战的重要意义,从而使作战部队增强了信心,鼓足了勇气,为作战取得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f>[http://www.71.cn/2016/0801/902614.shtml 强渡大渡河],宣讲家网,2016-08-01</ref>。 ==英雄壮举== 坚信中国革命能够成功的坚定信念,使作战部队全军上下对这次作战充满了必胜的信心。勇士们正是凭着对中国革命的无限忠诚,发扬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力精神,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冒着敌人密集的炮火向河对岸冲去,并成功地为后续部队打开了一条通道。红军部队成功地强渡大渡河,十八勇士在作战中的英雄壮举,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真实史料== 本文以50年前采访强渡大渡河的亲历者所获第一手史料为据,对一些失实和讹传予以订正和纠正,有助于还原历史的真相—— 1957年人民解放军建军30周年前夕,我(新华网,作者:李维民)作为[[解放军报]]记者,曾访问了亲历[[强渡大渡河]]战斗的[[杨得志]]上将、[[孙继先]]中将、[[赵章成]]少将、[[李得才]]大校和多位参加过长征的红军指战员。他们向我讲述了红军强渡大渡河的具体经过。在1957年7月27日《解放军报》上发表了我采写的访问记。值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到来之际,我翻出50年前的访问记录,同时参照部分第一手资料加以整理,并对某些差错予以订正,希望有助于还原这一历史事件的真相。 ===亲历者叙述=== 晚上十点多钟,[[杨得志]]找了几个老乡,刚刚摸清了敌人在安顺场布防的情况,就接到先遣司令[[刘伯承]]和政委[[聂荣臻]]的命令,要红一团连夜向安顺场敌人发起突袭,夺取船只,强渡过河。刘、聂首长亲自向杨得志和一营营长[[孙继先]]交代了战斗任务。一营三个连分三路向安顺场逼近,这时已是深夜,多数敌人已经入睡,我军从安顺场东南面绕过一个敌堡,直插街心,迅速包围了敌营部,不到三十分钟,守军全被我军击溃。在一营向安顺场突进时,杨得志到路边一间屋子里,想找个老乡了解情况,突然听到一声喊叫:“哪一个?”通信员一听声音不对,立即举枪高喊:“不许动,缴枪不杀!”敌人乖乖地缴了枪,原来这是几个管船的敌人。杨得志叫通讯员把俘虏送到一营去,要一营赶紧去找船。营长孙继先命令二连连长[[熊尚林]]和指导员[[黄守义]]去河边搜寻船只。这时,几个准备逃跑的敌人,刚刚乘船离开河岸,我军发现后,立即向船头打了一梭子机枪,几个战士边跑边跳入水中,敌人被迫把小船开了回来。 ===强渡大渡河的十七勇士是哪些人=== 我军缴获了敌人留在河南岸唯一的一条小船后,[[刘伯承]]、[[聂荣臻]]赶到河边,表扬了夺船的指战员,找到一位四十多岁的老船工了解情况。[[杨得志]]站在河边,用望远镜观察对岸敌情。由于大渡河惊涛骇浪的咆哮声掩盖了南岸激烈的枪声,北岸敌人还没有发觉我军已占领安顺场。兵贵神速!刘、聂首长和杨得志团长一起决定,立即组织部队渡河,并把这个任务交给一营营长[[孙继先]]。战士们听说要组织渡河奋勇队,一下子围住孙营长,争先恐后要参加。孙继先与杨得志商量后,决定集中在二连挑选队员。开始选了十六个人。参军不久才十六七岁的二连通信员[[陈万清]],哭着争着要去,把刘、聂首长和杨团长都感动了。孙继先决定加上陈万清,一共十七个人。有的文章曾说是十八勇士,是不对的。 但是,十七勇士的名字在各种记载中却多有差错。例如,当时《战士》报上刊载的十七勇士名单中,把二连连长写成熊上林,还有的书中写成熊长林。据杨得志、孙继先等同志说,应该是熊尚林。这说明,就是原始记载也可能有差错。还有几个勇士也有不同的写法。上世纪八十年代编写《中国大百科全书》时,总政治部百科编辑室经过核查,最后认定的'''十七勇士名单是''':二连连长[[熊尚林]];二排排长[[罗会明]];三班班长[[刘长发]],副班长[[张表克]],战士[[张桂成]]、[[肖汉尧]]、[[王华亭]]、[[廖洪山]]、[[赖秋发]]、[[曾先吉]];四班班长[[郭世苍]],副班长[[张成球]],战士[[肖桂兰]]、[[朱祥云]]、[[谢良明]]、[[丁流民]]、[[陈万清]]。<ref>[http://www.gk1977.com/content/id/1814.html 飞夺泸定桥:红军并非完全依靠爬锁链过河]学习网 2019-12-05 18:57 来源: 高考学习网</ref> 5月25日上午九时,强渡大渡河战斗开始。十七勇士每人一支冲锋抢,一支短抢,一把大刀,几个手榴弹和作业工具,登上渡船,冲破急流巨浪,向对岸驶去。快要接近岸边时,对岸的敌人突然乌压压地从山上冲下来,情势十分危急。机枪排长李得才把两只袖子一掳:“你来吧!”他握紧机枪,“突突突……”几个连射,扫向前排的敌人,另外几挺机枪也一起向敌人扫射。早已瞄准对岸敌军碉堡的炮兵连长[[赵章成]],仅有的四门迫击炮,只有四发炮弹,却要打三个敌军碉堡。他凭着多年的实战经验,“嗵!”第一发就击中目标,接着又打中两发,敌人不知我军只有四发炮弹,一听炮声,立刻慌乱起来。十七勇士冲过一个个巨浪,接近了对岸,为了分散敌人的火力,[[刘伯承]]命令司号员一起吹冲锋号,迷惑和威慑敌人。十七勇士一个个飞身下船,迅速占领了渡口,为红军后续部队渡河取得了立足点。<ref>[http://www.gk1977.com/content/id/1814.html 飞夺泸定桥:红军并非完全依靠爬锁链过河]学习网 2019-12-05 18:57 来源: 高考学习网</ref> 1957年,我曾拿着十七勇士的名单,到解放军总干部部查阅档案,但一无所获。后来得知[[抗日战争]]期间,[[熊尚林]]在晋察冀牺牲了,其他十六勇士至今下落不明,但他们的英名已载入《中国大百科全书》,将永世长存。<ref>[http://www.gk1977.com/content/id/1814.html 飞夺泸定桥:红军并非完全依靠爬锁链过河]学习网 2019-12-05 18:57 来源: 高考学习网</ref> ===杨得志撰文回忆=== 杨得志的《[[大渡河畔英雄多]]》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1959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根据[[杨得志]]原作,出版了连环画《大渡河畔英雄多》。1963年,《大渡河畔英雄多》被编进全国初中语文课本。大渡河十八勇士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ref>[http://dangshi.people.com.cn/n/2013/0514/c85039-21473124.html 杨得志晚年揭开大渡河勇士人数之谜【1】],人民网</ref> ===刘伯承回忆历史=== 《[[星火燎原]]》第三卷的首篇文章《[[回顾长征]]》,是由[[刘伯承]]撰写的。在写到强渡大渡河的经历时,他明确写道:"十八勇士一过河去,就将敌人打垮,占领了渡口。"<ref>[http://dangshi.people.com.cn/n/2013/0514/c85039-21473124-2.html 杨得志晚年揭开大渡河勇士人数之谜【2】],人民网,周 燕,2013年05月14日</ref> 杨得志原文中的十八勇士分两次渡河,变成了十七勇士一次渡河。甚至刘伯承撰写的《回顾长征》一文, “十八勇士——过河去”,也改成“十七勇士——过河去”。 十八勇士一度被认为十七勇士,杨得志同志认为正确地说应该是十八勇士(其中包括营长[[孙继先]]同志)。文中叙述经过,由于写时离开事情发生时间较长,故虽然竭力回忆,恐个别地方仍有错误,请熟悉当时情况的同志指正。 手捧陈旧泛黄、印迹斑斑的原版图书,细读《大渡河畔英雄多》,一种崇敬之情在笔者心中油然而生——杨得志襟怀坦荡,他唯真唯实的崇高品质令人肃然起敬! 此刻,我们两批登陆的勇士接上了,十八个勇士一起冲上去,十八颗手榴弹一齐扔出去,十八挺花机关枪一齐打过去,十八把大刀一齐在敌群中飞舞。号称“双枪将”的川军被杀得败不成军,拼命向北边山后面逃。我们渡河的勇士完全控制了大渡河北岸。 ==视频== ===<center>强渡大渡河相关视频</center>=== <center>强渡大渡河:红军长征绝对危机时刻,一条船艰难猛烈</center> <center>{{#iDisplay:w0882e03zu0|560|390|qq}}</center> <center>《长征》央视纪录片 强渡大渡河</center> <center>{{#iDisplay:m0696c0j0s0|560|390|qq}}</center> <center>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center> <center>{{#iDisplay:m0342xlp0v8|560|390|qq}}</center> ==参考文献== [[Category:军政事件]]
返回「
强渡大渡河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