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225.117.89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張達京 的原始碼
←
張達京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明清人物信息框 | 姓名 = 張達京 | 原名 = | 圖片名稱= | 圖片大小 = | 圖片說明 = | 最高職務 = [[臺灣府]][[彰化縣 (清朝)|彰化縣]][[岸裡社]][[通事]] | 國家 = | 籍貫 = 廣東潮州府大埔縣清遠都源高甲赤山村下灣庄 | 族裔 = [[客家人]] | 字號 = 字振萬,號東齋,綽號番仔駙馬 | 諡號 = | 出生日期 =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 | 出生地點 = [[廣東]][[大埔縣]][[黃塘]] | 逝世日期 =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 | 逝世地點 = [[廣東]][[大埔縣]][[高陂]] | 墓葬 = | 配偶 = [[土官 (台灣)|土官]]阿莫之女 | 親屬 = 兄弟:張達朝、張達標 | 出身 = | 經歷 = * 雍正元年(1723年)岸裡社第一任通事,採「割地換水」方式獨資興建下埤圳 *雍正九年至十年(1731年)平亂有功,雍正皇帝賜七品京官銜,並欽頒御衣一襲 * 雍正十年(1733年)與土目潘敦仔等,洽請六館業戶共同訂立割地換水墾約 | 著作 = }} '''張達京'''({{bd|1690年||1773年||catIdx=Zhang張達京}})[[表字|字]]'''振萬''',[[號]]'''東齋''',綽號'''番仔駙馬'''。[[廣東]][[潮州府]][[大埔縣]]清遠都源高甲赤山村下灣庄[[客家]]人,身材魁梧。是[[臺灣]]中部地區[[平埔族]][[岸裡社]]的首任通事,其兄弟為張達朝、張達標,也是著名的農業墾荒者<ref> 埔漢交融村-翁仔社萬選居(張家祖厝)</ref>。 == 簡介 == [[清朝|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臺灣原住民]][[平埔族]]社民,受[[瘟疫]]侵襲,頗有死傷,張達京熟練[[中醫]],他以[[草藥]]為社人治病,活人無數。社人感激涕零,阿穆賜以女兒為妻,其餘諸社[[頭目]]皆以女妻之,張達京成為番仔(原住民)的[[駙馬]],共娶得六名平埔族[[公主]],俗稱「番仔駙馬」。 [[雍正]]元年(1723年)原漢紛爭時有所聞,清廷需要幹練人士奔走協調,遂舉張達京為岸裏社第一任通事。他既是官方通事,又是岸裏社頭目的[[駙馬]],人又精明幹練,很快就成為岸裏九社的重要人物。 [[雍正]]9年至10年間,[[大甲區|大甲]]西社原住民先勾結樸仔籬社 (今[[豐原區]]朴子里)等八社倡亂,後又勾結沙轆(今[[沙鹿區]]等)十餘社起事,當時官兵追討,渡[[大甲溪]],八社遁走日南內山,張達京與岸裡社勇分路追擊,直搗巢穴,擒頭目,平亂事,[[雍正皇帝]]嘉其功,賜七品京官銜,並欽頒御衣一襲,至今仍由張家珍藏,視為傳家至寶。 他初至台中平原,即以此地廣闊卻雜草叢生,荒蕪閒置,至為可惜,興修水利,披荊斬棘以啟山林,因而日後引渡[[閩]][[粵]]移民湧至,奠定拓荒台中盆地北緣的基礎。 他先與社番訂立[[合同]],以割地換水方式取得土地權,更邀同漢人出資開鑿[[葫蘆墩圳]],從樸仔籬口(即今[[石岡水壩]]西南處)築埤引進[[大甲溪]]溪水,圳長四十餘里,凡千餘甲盡蒙其利,不但荒埔變為良田,而且[[稻米]]亦豐收,[[豐原區|葫蘆墩]]米因而聞名海內外。 如此數十年下來,張達京成了[[中台灣]]的[[首富]],他所組織[[張振萬]]墾號「六館業戶」並邀集該區域的有錢人一同投資土地開墾事業,以張達京為首,秦登鑑、姚德心、[[廖朝孔]]、江又金、陳周文等六人,遍及大台中地區,包含[[臺中市]]市區、[[豐原區|豐原]]、[[神岡區|神岡]]、[[大雅區|大雅]]、[[潭子區|潭子]]等處。甚至西達海線的[[清水區 (臺中市)|清水]],南邊直到[[彰化市]]、[[芬園鄉]],都有他名下的土地。 他的得力助手,也是「六館業戶」之一的[[廖朝孔]],是福建[[漳州]][[詔安]]官陂的[[客家人]],擅長開闢[[水圳]],因此被張達京從[[西螺鎮|西螺]]邀來共同開墾台中。 張達京在[[大台中]]長年的經營,使自己變成[[富豪]],使[[台中平原]]布滿漢人墾民。然而,也使得[[巴宰族]]人的生存空間急遽縮小,生計困難,造成日後巴宰族集體流亡[[埔里鎮|埔里]],或退回祖居地[[苗栗縣]][[三義鄉 (臺灣)|三義鄉]][[鯉魚潭 (苗栗)|鯉魚潭]]的慘劇。因此,雙方曾互相控訴,和平落幕收場。 後人為紀念此一當年開拓先賢,特在[[社口萬興宮]](今[[神岡區|神岡]]),崇奉「皇恩特授功加副府張公達京長生祿位」,其在[[台中市]][[豐原區]]翁社-{里}-的舊宅「萬選居」(張家祖厝)尚保有。目前在台的子孫,將近萬人,而曾任[[台中市議會]][[議長]]、市長、[[立法委員]]的[[張啟仲]],以及現任臺中市議會副議長[[張宏年]],都是張家的後裔。<ref name="multiple">{{Cite web |url=http://www.hakka.gov.tw/ct.asp?xItem=10774&ctNode=1912&mp=1 |title=行政院客家委員會-拓墾台中先行者─張達京公 |access-date=2011-02-28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50924024837/http://www.hakka.gov.tw/ct.asp?xItem=10774&ctNode=1912&mp=1 |archive-date=2015-09-24 |dead-url=yes }}</ref> == 爭議 == 有別於以漢人為主的歷史學界給予張達京的正面評價,[[巴宰族]]後裔潘大和於1998年出版《平埔巴宰族滄桑史 : 臺灣開拓史上的功臣》,該書不僅為巴宰族的歷史發聲,並重新給予張達京截然不同的評斷。<ref>{{Cite web|url=http://www.abohome.org.tw/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642:records-record06-642&catid=37:record06&Itemid=236|title=平埔巴宰族滄桑史出版後感言|accessdate=2018-11-25|author=潘大和|date=2001-01-26|publisher=祖靈之邦|language=zh-tw}}</ref> == 後裔 == *[[張啟仲]]<ref name="multiple" /> == 參見 == *[[萬選居]]([[張家祖厝]])<ref>[http://emmm.tw/L3_content.php?L3_id=39074 美美旅遊網-張家祖厝]</ref> *[[岸裡社張家]] *[[廖朝孔]] *[[張廖家廟]] *[[清武家廟垂裕堂]] *[[張廖家族]] == 参考資料 == <references /> ==對外連結== [http://memory.ncl.edu.tw/tm_cgi/hypage.cgi?HYPAGE=toolbox_figure_detail.hpg&project_id=twpeop&dtd_id=15&subject_name=%E8%87%BA%E7%81%A3%E6%AD%B7%E5%8F%B2%E4%BA%BA%E7%89%A9%E5%B0%8F%E5%82%B3--%E6%98%8E%E6%B8%85%E6%9A%A8%E6%97%A5%E6%93%9A%E6%99%82%E6%9C%9F&subject_url=toolbox_figure.hpg&xml_id=0000009307&who=%E5%BC%B5%E9%81%94%E4%BA%AC 張達京.台灣記憶] {{DEFAULTSORT:Chang張}} [[Category:清朝其他人物]]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BD/isYea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Bd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Cite web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Date.isMD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明清人物信息框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Configur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Date valid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Whitelist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張達京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