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18.195.30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張曉卿 的原始碼
←
張曉卿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张晓卿.jpg|250px|缩略图|右|张晓卿 [https://image.baidu.com/search/detail?ct=503316480&z=0&ipn=d&word 原图链接]]] ==简介== '''张晓卿'''爵士<span style="font-size:smaller;">,是[[马来西亚]][[伐木业]]企业家,[[福州]][[闽清]]籍华人,资产超过10亿美元,為創辦於[[1975年]]的[[常青集團]]主席。他是[[香港]][[明報]]企業集團主席。 张晓卿出生在马来西亚一个山村里,儿时全家以割胶为生。张晓卿说,那时他所想的,就只是怎么活下去。1975年,张晓卿白手起家,创办了一家木材公司。到上世纪80年代,他的木材公司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集团。1935年,祖籍福建闽清的张晓卿出生在马来西亚诗巫市的一个小山村。年少时,其家境极为清贫,全家人以割胶度日,勤奋好学的张晓卿以半工半读完成小学和中学的学业。在艰难的生活中长大的张晓卿,自幼便承继了福州人吃苦耐劳、坚韧不拔、勇于开拓的秉性。无法继续深造的他走出校门闯天下时,便立下大志:一定要靠自己的勤奋和努力,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 ==创业== 初出茅庐,[[张晓卿]]任职于一家木材公司。在工作中,张晓卿展现了他非凡的才干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他认真策划,竭诚工作,为公司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同时,这段磨练也为张晓卿日后的奋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75年,敢为人先的张晓卿白手起家,创办了常青公。当时,这家不起眼的木材公司只有一层楼的办事处,经营伐木和出口圆木生意。张晓卿凭着丰富的商业经验、坚韧的毅力和卓越的胆识,驰骋商场,不懈奋斗,使常青公司在一张“白纸”上画出了最新最美的“图画”。1976年,他的公司获得了沙捞越州4个县的伐木权。在发展木材生意的同时,他开始创办实业。1985年,他投资兴建了常青合板有限公司,拥有4条生产线。1989年,他又投资兴建常丰合板有限公司,拥有7条生产线,成为马来西亚最大的胶合板厂。如今,常青集团已拥有24条胶合板生产线,并拥有东马120公顷的森林伐木权,它的产品销往世界各地,一跃成了马来西亚最大的胶合板生产与出口公司。与此同时,张晓卿还率领他的集团远征巴布亚新几内亚、俄罗斯西伯利亚、巴西等地,在异国伐木建厂。 ==成绩== 1987年,张晓卿凭借自己非凡的胆识和远见,斥巨资拯救马来西亚有着悠久历史但又濒临破产的华文报《星洲日报》,并亲自出任社长。在他多年的精心运作和改革下,《星洲日报》不仅重现生机,而且在众多华文报中脱颖而出,成为马来西亚第一大华文报纸。1991年,张晓卿应巴布亚新几内亚政府之邀,在该国创办了言论中立、不受西方媒体控制的英文报《国民日报》,深受巴国政府和人民赞赏。1992年,张晓卿又购入马来西亚一家华文报《光明日报》,与《星洲日报》结为姐妹报。 1995年,张晓卿重金收购了在香港和北美颇有影响的明报集团。问及收购缘由,张晓卿一句话掷地有声:我们华人应该建立和拥有一个以全球华人为主体的媒体和网络世界。我们必须依从自己的立场和价值,去表达我们的感情和声音。同时,在常青集团旗下,还拥有数十种各类期刊,其中较有影响的有《亚洲周刊》、《明报周刊》、《星星》、《学海》等。张晓卿率领常青集团放眼世界,展翅高飞,实施多元化战略,把创业的触角伸到世界各地,其业务除圆木出口和木材加工外,还扩展到金融、报业、矿业、农牧业、保险、贸易、旅游业等多元化领域。常青的成功,使张晓卿成了享誉东南亚的工商界翘楚。他曾被马来西亚《资本家》杂志推举为马来西亚十大富豪之一,并于1985年被选为马来西亚国会上议员。他还多次陪同马来西亚首相马哈蒂尔出访中国、韩国 日本、欧美和拉丁美洲国家。1990年,张晓卿出任世界福州十邑同乡会的创会会长;1994年,张晓卿创办了世界华人的文学奖--“冰心文学奖”(每两年颁奖一次)。张晓卿对促进世界华人、尤其是十邑福州人的团结,加强海外福州人与祖籍地的联系与交流,推动中国和马来西亚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等,做出了卓着的贡献。 ==家庭== 在41岁不惑之年才开始迈向创业第一步的张晓卿指出,他有9个兄弟姐妹,小时候家庭生活贫困,身为长子,他在念完中学后就开始学习做生意。张晓卿在舅舅的木材公司辛勤工作了20年,终于在1975年注册了一间自己的公司;名为“常青”,当时只是一间一层楼的伐木和原木出口公司。在公司实力壮大后,张晓卿开始投资胶合板生产及出口生意及兴建工厂,并于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时,率先成为到中国投资的海外华商,并在上海建厂,开始拓展国际事业。 ==奋斗== “我开始为自己的事业而忙碌、为人生的理想而奋斗;在日夜思量中,我不断告诫和提醒自己,奋斗吧、努力吧、前进吧,黑暗的尽头就是黎明的到来。”除了木材业,张晓卿也往油棕业发展,并成立常青油棕有限公司,在国内买地种植油棕;目前,常青集团的业务涵盖金融、报业、矿业、农牧业、保险、贸易及旅游业等。坚持经营原则 砍树同时更要植树从小小的伐木和出口原木的木材公司起家,张晓卿一直坚持一个经营原则,即砍树的同时更要植树,取之社会更要回馈社会,使森林常青、树木常绿。他把公司取名“常青”,除了是希望自己的事业如枝繁叶茂的常青树般蓬勃发展,更因为他深深明白乱采滥伐不仅会对环境造成巨大破坏,最终也会断送木材业的前途;只有森林常青,他的生意才能永续经营。“我们坚信人和大自然和谐共处,我们遵守和尊重每个国家的伐木标准和法规;人类对天然资源的采用如石油、木材和矿产等等,只要合理、守法,有利社会和国家的发展,都是正当和值得鼓励的。” ==慈善== 张晓卿的成功与小时候的穷苦有着深远的关系,他一直怀有感恩的心,不曾忘记贫困的一群,积极从事慈善事业。世界经济在一体化发展的同时,越来越感到有一种行为需要倡导;企业发展在快速推进的同时,越来越感到有一种责任不可忽视,那就是“社会责任”.社会正步入慈善商业时代,而其显着标志就是企业家向慈善家转身。“企业良知文化”是张晓卿的座右铭。他强调:“一个企业家,除了谋取财富利益之外,更应该责无旁贷的协助推动社会进步,并以此赢取社会大众的敬爱。”作为马来西亚十大富豪之一的张晓卿,他没有忘记他的贫穷年代,没有忘记他的父母为五斗米犯愁的日子。从贫穷的煎熬中走过来的人,才感知到穷人渴望得到救助。他秉承着企业回馈社会的信念和决心,慷慨无私地捐助海内外各地教育、文化、宗教和社会福利等慈善事业,惠及老人院、福儿院、学校、教会、社团和文化团体。为了协助有志于学的清贫孩子接受教育,张晓卿于1983年设立了“常青怀恩基金奖学金”,不分种族和宗教信仰,圆了众多学子的升学梦,为社会培育了不少人才。 作为一位深受中国文化熏陶的海外华人,张晓卿对自己的故土更有着一份深沉的挚爱。张晓卿在他的祖籍地福州闽清,曾捐资近千万元人民币兴建学校,恩泽家乡。近年来,在张晓卿的带领推动下,星洲日报号召马来西亚华人社团,共同关心并捐助中国失学贫困学生。时至今日,共帮助河南、安徽、四川和云南的中小学生7836名、大学生226名,总款达800万人民币。张晓卿在大同捐助一所中学,耗资700万元。他曾慷慨解囊资助中国失学儿童,获得中国政府颁赠“中国儿童慈善家”的美名。基于文化与民族的同根同源,张晓卿对中国在改革开放后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深感自豪。身为华侨企业家的他,为中国经济的腾飞和中华文化的振兴作出了最实际的贡献。张晓卿在中国各地进行了多元化投资。他为北京举办2008年奥运会捐资500万元人民币。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后,身为中国侨商投资企业协会常务副会长的张晓卿发动马来西亚华人社团和读者为中国内地抗震救灾捐款,捐赠总额超过8000万人民币。2008年7月7日 中国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会见张晓卿爵士2008年7月7日 中国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会见张晓卿爵士2008年7月7日 中国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会见张晓卿爵士1987年,张晓卿斥巨资收购马来西亚历史悠久、深具影响力但却濒临关闭的《星洲日报》,并亲自出任掌门人。当时,如何建立属于自己的媒体帝国,张晓卿的心里自有构思。但是这个版图究竟会有多大、能做多大,张晓卿也不敢确定。但高瞻远瞩的眼光,和中华文化的复兴和中国的和平崛起,让他对媒体的发展前景充满了激情和信心。<ref>[http://www.zwbk.org/MyLemmaShow.aspx?lid=233377张晓卿经历] 中文百科在线 2012年3月</ref> ==媒体== 张晓卿认为,报纸是社会的公器,报纸是社会的良知,也是知识的载体。作为一份中文报纸、一家中文媒体,其本身还肩负着更厚重的社会责任--发扬中华文化的使命感。正是这种使命感,让事业有成后的张晓卿开始不断耕耘和扩展属于自己的媒体版图。1991年,应巴布亚新几内亚政府之邀,张晓卿在该国创办了言论中立、也足于和世界报业钜子梅铎创办的“Post Courier”分庭抗礼的英文报《国民日报》。1995年,他又斥巨资收购了在中国香港和北美颇有影响力的明报企业集团,引起各方的瞩目和议论。2004年《星洲日报》与马来西亚《光明日报》合组为星洲媒体集团,在大马交易所成功挂牌上市。他为媒体版图的迅速扩张,作了这样的注脚:“我们华人应建立和拥有一个以全球华人为主体的媒体和网络世界;我们必须依从自己的立场和价值,去表达我们的感情和声音。”在张晓卿看来,世界华人华侨肩负着把日益强大的中国推向世界的重大使命,华文媒体更应加强合作,形成合力,努力改变世界“西强东弱”的舆论格局。基于这样的考虑,2007年,张晓卿把其属下的所有媒体:星洲日报、星州互动网站、光明日报、南洋商报、中国报、明报、亚洲周刊和30多份杂志,整合起来,组成单一强势的媒体集团--世界华文媒体,引起全球中文媒体和西方媒体的关注。而张晓卿对世华媒体使命和宗旨的定位就是,“以弘扬优秀的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为宗旨和动力,不遗余力推动全球华人的沟通与发展,为中国与世界的交流搭建平台,赢得全球华人的信赖与支持,增强中文在全球世界中的影响力。”正是这份对民族文化的挚爱和对中文媒体的辛勤付出,最终奠定和成就了其“全球中文报业巨子”的声誉。担任世界中文报业协会首席会长的他曾语重心长地说:“站在新世纪的起跑点上,报纸要从世界的观点,21世纪的观点,去思考中华文化的未来地位和前途,从而安排中华文化新的发展进程,并塑造中华文化新的形象。当我们认定报纸是文化的载体,也是道德和价值的示范时,尤其是在今天这个价值混淆和人心浮动的年代中,报纸,更应该努力宣达生活的意义,社会的规范,并努力营造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包容、谦卑、礼让、仁慈、友爱和诚信的高贵情操。”“过去,华人华商把世界带给中国,未来,华人华商应该把中国推向世界。过去,华人华商给中国带进来资金、技术及先进的思想观念,现在,华人华商应把中国的文化、观念和价值推介给世界,为中国和平崛起铺垫一条文化的通道。”张晓卿还透露,在未来,为了因应新媒体的崛起,传统媒体必须转型和提升。世华媒体已作好迎接挑战的准备。 ==再穷不能穷教育== “再穷不能穷教育。”提起捐助贫困失学儿童,他的话渐渐多了起来。星洲媒体集团设立了一个“星洲日报基金”,为马来西亚的华校及弱势群体筹款资助。对于中国内地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他也十分关心。他在安徽、河南、山东、四川、云南、贵州等地领养资助了许多贫困学生。还分别于2002年和2004年捐建大同市常青中学。他多次向中国儿童慈善基金捐资,捐助“希望工程”,因此被授予“儿童慈善家”称号。“我们华人应该建立和拥有一个以全球华人为主体的媒体和网络世界。”“我们华人应该建立和拥有一个以全球华人为主体的媒体和网络世界。我们必须依从自己的立场和价值,去表达我们的感情和声音。”他表示,在目前的世界舆论中,迫切需要具备全球影响力的中文媒体文化传播力量,来为东方的新兴大国铺垫一条文化的通道。“我只有一个感觉,我来迟了。”“我有十多年没来山东了,这次来山东参会,发现变化太大了,山东发展得如此好,我只有一个感觉,我来迟了。”张晓卿由衷感慨道。他还借机向记者询问山东有何投资项目适宜海外投资。当听说山东也有外资注入木材业时,他立即显出了敏锐的商业嗅觉和媒体业的素质。 ==我不是什么大王,那是外面人说的== 在马来西亚,提起华商张晓卿与他的常青集团,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的集团是马来西亚最具商业实力的多元化投资企业,以木材业为主业,集团业务已扩展到金融、保险、报业、矿业、电力等多个领域。他还拥有马来西亚最大的华文报纸,享誉东南亚。但,当记者用人们常说的“木材大王”、“报业大王”之词称呼他时,他却直摇头,连连摆手道:“我不是什么大王,那是外面人说的。” ==视频== {{#ev:youku|XMTc3OTUxMzQxNg}} ==参考来源== {{Reflist}} [[Category:馬來西亞人]] [[Category:其他国家企業管理人物]]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張曉卿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