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222.20.250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张冠李戴典故 的原始碼
←
张冠李戴典故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c0c0c0" align= center| '''<big>张冠李戴</big> ''' |- | [[File:Img358398791.jpg|缩略图|右|张冠李戴]] [http://photocdn.sohu.com/20121123/Img358398791.jpg 原图链接][https://image.so.com/view?q=%E5%BC%A0%E5%86%A0%E6%9D%8E%E6%88%B4&src=tab_image&correct=%E5%BC%A0%E5%86%A0%E6%9D%8E%E6%88%B4&ancestor=list&cmsid=120a714126fdf12afe8ebf90812d7e30&cmras=0&cn=0&gn=0&kn=11&crn=0&bxn=11&fsn=82&cuben=0&adstar=0&clw=241#id=5268f0ad836ea118a5036ef372e8853b&currsn=0&ps=62&pc=62 来自 360 的图片]]] |- | style="background: #c0c0c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中文名''' :张冠李戴 '''成语解释''' :把姓张的帽子戴到姓李的头上。<br>比喻认错了对象,弄错了事实。 '''成语拼音''' :zhāng guān lǐ dài '''成语出处''' :宋 钱希言《戏瑕》卷三 |} <p style="text-indent:2em;">'''<big>张冠李戴</big> ''',汉语成语,拼音是zhāng guān lǐ dài,意思是把姓张的人的帽子戴到姓李的人的头上;把这一方涉及的过程安插给那一方,比喻认错了对象,弄错了事实,出自《留青日札》。<ref>[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918011/d3b74SBtVlUEem8LMt_Dj0a1n8vFSxqcuxpmiJeB2JZH7kyz0I2sDNAMUYRz_NZCbYubStR7TBBb02w7q-sOy0wsOA 张冠李戴,汉典[引用日期2018-09-27]] </ref> 《孟子·梁惠王上 [2]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成语拼音== <p style="text-indent:2em;">张冠李戴【zhāng guān lǐ dài】 ==成语解释== <p style="text-indent:2em;">冠:帽子。把姓张的帽子戴到姓李的头上。比喻认错了对象,弄错了事实。 ==成语出处== <p style="text-indent:2em;">宋 钱希言 《戏瑕》卷三:“ 张公 帽儿 李公 戴。” <p style="text-indent:2em;">明 田艺蘅 《留青日札·张公帽赋》:“谚云:‘ 张公 帽掇在 李公 头上。’有人作赋云:‘物各有主,貌贵相宜;窃 张公 之帽也,假 李老 而戴之。’” <p style="text-indent:2em;">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武汉革命团体文学社之历史》:“如某报所云,未免 张 冠 李 戴,谬误殊甚。” <p style="text-indent:2em;">清 孙承泽《天府广记·锦衣卫》:“彼卑官小卒,以衙门为活计,惟知嗜利,鲜有良心……甚至 张 冠 李 戴,增少为多,或久禁暗处,或苦打屈服。” === 成语典故 === <p style="text-indent:2em;">把姓张的人的帽子戴到了姓李的人头上,这叫作“张冠李戴”,比喻认错了对象或者弄错了事实。为什么非得拿姓张、姓李的人来说事呢?各种辞书都没有解释清楚,仅仅举了一些例子,比如明人田艺蘅所著[[《札》]]留青日中有一篇[[《张公帽赋》]]:“谚云:‘张公帽掇在李公头上。’有人作赋云:‘物各有主,貌贵相宜;窃张公之帽也,假李老而戴之。’”因此就把“张冠李戴”的出处安在了田艺蘅头上,可是人家田艺蘅明明说“谚云”,可见在他之前早就有了这个说法,田艺蘅只不过转述“谚云”而已。如此不求甚解,真是典型的“张冠李戴”! <p style="text-indent:2em;">其实,这个成语出自武则天时的俗语“张公吃酒李公醉”,记载在张鷟的《朝野佥载》一书中:“天后时,谣言曰:‘张公吃酒李公醉。’张公者,斥易之兄弟也;李公者,言李氏大盛也。”[[张昌宗]]、[[张易]]之两兄弟是武则天最宠爱的面首,此时,李姓王朝已经易姓,武则天改国号为周,篡夺了李姓的天下,她的儿子唐中宗李显也被废黜。“张公吃酒李公醉”这句当时的民谣,张鷟解释为“李公者,言李氏大盛也”,这种解释没有任何道理;“张公吃酒李公醉”一语非常刻薄,是讽刺李显无法撼动母亲的地位,夺回李姓的天下,在陪伴母亲饮酒的宴会上,那边厢“二张”饮酒饮得兴高采烈,这边厢李显独自一人闷闷不乐,怀有无限的心事,闷酒喝着喝着就喝醉了。这才是“张公吃酒李公醉”的真正含义。 <p style="text-indent:2em;">相似的说法还有[[李商隐]]的诗《龙池》:“龙池赐酒敞云屏,羯鼓声高众乐停。夜半宴归宫漏永,薛王沉醉寿王醒。”薛王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弟弟李业,寿王是李隆基的第十八子李瑁。杨玉环本来是寿王妃,被李隆基看中,使用了一些阴谋手段抢夺而去,变成了著名的[[杨贵妃]],一跃而为李瑁的[[继母]]。唐玄宗李隆基在龙池举行盛大的酒宴,薛王没有任何心事,喝至沉醉,尽欢而回,可是李瑁呢?就如同当年的李显一样,心事重重,老婆都被当爹的夺去了,而且还在酒宴上顾盼生辉,他能不郁闷吗?不过跟李显不一样的,李瑁的闷酒再喝也喝不醉,酒宴归来,李瑁仍然醒着,而且彻夜不眠。此之谓“薛王沉醉寿王醒”,同“张公吃酒李公醉”如出一辙。 <p style="text-indent:2em;">唐代时,又从“张公吃酒李公醉”演化出另外一个俗语:“张公帽儿李公戴。”这句俗语就更刻薄了,此处的“李公”指武则天早已死去的老公高宗[[李治]],“二张”的帽子戴到了李治头上,不是绿帽子是什么!这才是“张冠李戴”这个成语的真正语源。 <p style="text-indent:2em;">到了宋代,从“张冠李戴”的语源又演化出其他相似的谚语,比如“张三有钱不会使,李四会使却无钱”,比如“张三李四”,等等。后来凡是一个成语或者俗语中同时出现张姓和李姓的,几乎都源出于“张公吃酒李公醉”。 ==成语例句== <p style="text-indent:2em;">但老船夫却作错了一件事情,把昨晚唱歌人“~”了。(沈从文《边城》十四) <p style="text-indent:2em;">1. 我们的当事人是张冠李戴的受害者。 <p style="text-indent:2em;">2. 那是他的错,你不要张冠李戴。 <p style="text-indent:2em;">3. 旧记忆尤其容易张冠李戴。 <p style="text-indent:2em;">4. 这句与其说是错误引用,还不如说是张冠李戴。 <p style="text-indent:2em;">5. 我冷冷地提醒美国同行,他们是在“张冠李戴”,[[小题大作]]。 <p style="text-indent:2em;">6. 约翰逊和夸克二君只将责任推在银行规模之上,似乎是张冠李戴了。 <p style="text-indent:2em;">7. 这个过程很值得好好听一听,不过还是长话简说吧,施米茨发现戴西造假的证据,他从没写过采访记录,工人的事情张冠李戴,没去采访过工人宿舍等等。 <p style="text-indent:2em;">8. 同月,eads和波音公司同时竞标美国空军350亿美元的运油飞机合同,而美国国防部犯了一个匪夷所思的错误,它张冠李戴,把两家含有机密内容的标书互寄给了对方。 <p style="text-indent:2em;">9. 这是一个张冠李戴的实例。 ◎ 有的出镜率较高的学子甚至对文化典籍[[一知半解]]、张冠李戴,闹出了不少笑话。 ◎ 若对民间传统进行了歪曲,或无中生有、张冠李戴,那就是地地道道的"伪民俗",最终会自我消亡。 ◎ 在口语中,儿童只能根据语境(包括言语的和非言语的)的线索才能学会辨别词义,否则容易出现张冠李戴的错误。 ◎ 如果忽视分立,将会导致声音或画面的发展没有章法,削减其表现力或准确性;如果忽视对位,轻者会使观众发笑或莫名其妙,重者则会张冠李戴、是非颠倒。 ◎ 他于1679年[[在罗马]]写的第一部歌剧《张冠李戴》,风格类似田园剧,写一对牧羊女与双胞胎兄弟的爱情,[[瑞典]]女王[[克里斯蒂娜]]看后就聘请他为私人歌剧指挥。 ◎ 报告文学既然写的是真人真事,当然不允许张冠李戴,[[移花接木]],添枝加叶,编造情节。 ◎ 看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会上对张明云的批评,是不是"过火"了呢?不是的,大多数党员对张明云的批评都是实事求是的,既没有夸大其词,也没有张冠李戴;所举的事实,多数都是人所共知的,而且在干部和群众中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只不过是张明云自己没有觉悟到罢了。 ==视频== 成语误用一:张冠李戴 {{#ev:youku|XMTQ4NTk1MDY0OA|alignment=left}} ==参考资料== [[Category:030 國學總論]]
返回「
张冠李戴典故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