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218.38.67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廣通渠 的原始碼
←
廣通渠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廣通渠'''<br><img src="https://www.easyatm.com.tw/img/8/c39/nBnauM3X3MjN4YjM1IzN1gDN0ITMxEDM3QjMwADMwAzMxAzLyczLyg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easyatm.com.tw/wiki/%E5%BB%A3%E9%80%9A%E6%B8%A0 圖片來自easyatm]</small> |} '''广通渠''',又名'''富民渠'''、'''永通渠''',是[[隋唐大运河]]的組成部分之一,西起隋[[大興城]],東至[[潼关]]入[[黄河]],長三百余里,始建于開皇四年(584年),太子左庶子[[宇文愷]]设计,[[蘇孝慈]]、[[郭衍]]督建,三月而通。 ==介紹== 漢武帝年間,關東漕糧自渭水入長安,水道彎曲九百餘里。元光六年,令齊人水工[[徐伯表]],悉發卒數萬人費時三年挖通漕渠。引渭為源,始長安地西北,經城南向東,納泬、滻、灞之水,以增水量。漕渠穿霸陵、新豐、鄭縣、華陽,於渭水口與入黃河。東漢[[光武帝]]<ref>[https://www.ehanlin.com.tw/app/keyword/%E9%AB%98%E4%B8%AD/%E6%AD%B7%E5%8F%B2/%E5%85%89%E6%AD%A6%E5%B8%9D.html 光武帝],ehanlin</ref> 遷都洛陽,長安東糧西運不繼,漕渠失修,遂漸湮廢。 隋文帝[[楊堅]]建立隋朝後,定都漢長安城。但當時的長安破敗狹小,於是另建一座新城。開皇二年(582年),在漢長安城東南龍首塬南面新都,定名為“大興城”。大興城的面積達84平方公里,主要由建築學家太子左庶子宇文愷主持規劃建設,先造大興宮城,後造皇城。開皇三年(583年)在城西側開挖龍首渠、永安渠和清明渠,引滻水、交水、潞水,直通宮城。由於關中所產不足以供京師,要依靠東方諸州的糧食賦稅。又因渭水大小無常,流淺沙深,常阻塞漕運,故於開皇四年命大將郭衍為開漕渠大監,率領水工另開漕渠。自大興城西北引渭水,略循漢代漕渠故道而東,至潼關入黃河,長三百馀里,因渠經渭口[[廣通倉]]下,故名廣通渠。又稱富民渠。仁壽四年(604年)改名永通渠。 廣通渠鑿通後,黃河三門峽的砥柱仍阻礙關東的航運,開皇十五年(595年),隋文帝下詔鑿砥柱,工程艱鉅。煬帝大業七年(611年)砥柱崩坼,導致河水倒流數十里,挖砥柱的工程宣告失敗。 煬帝立,遷都洛陽,廣通渠再度淤廢。唐朝還都大興城,渭水猶不足用,[[唐高宗]]間,常就食洛陽。天寶元載,玄宗命[[韋堅]]治渠,二年而成,名曰廣運潭。當年,渠漕山東粟四百萬石。天寶年間,每年水陸運二百五十萬石入關。因灞、滻二水會於漕渠,每夏大雨,輒皆填淤。大曆之後,漸不通舟。 五代以降,長安無復京師。漕渠失修,遂廢。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 920 建築藝術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廣通渠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