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6.82.195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帕特里克·曼森 的原始碼
←
帕特里克·曼森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img src=" https://pic.gerenjianli.com/mingren/2517/28772437.jpg " width="180"></center><small>[https://www.gerenjianli.com/Mingren/87/ol7saoinm2.html 帕特里克·曼森]</small> |} '''帕特里克·曼森'''外号蚊子曼森,医生,1844年生于英国格兰行政区旧梅尔德拉姆,1871年到中国行医,1883年在香港创办一所医学院,就是香港大学的前身。后任殖民局医学顾问,1899年在建立伦敦热带病学院方面起来很大推动作用。他的外号蚊子是因为他和罗斯爵士一起最先(1877年)主张[[蚊子为疟原虫的宿主]]。 == 人物简介 == 帕特里克·曼森爵士(1844~1922)是苏格兰内科医生,被称为“热带医学之父(father of tropical medicine)”。他第一个提出蚊子携带着能够引起疟疾(malaria)的寄生虫。曼森从阿伯丁大学(University of Aberdeen)获得了他的医学学位,并于1871年成为了中国一个传教士医院的院长。1883年曼森移居到香港并于1887年创办了一所医学院校,就是后来的香港大学(University of Hong Kong)。曼森于1889年回到了英国并且于同年协助创办了伦敦热带医学院(London School of Tropical Medicine)。曼森于1903年被授予爵位。 == 生平事迹 == 鼓岛百姓称其“抓蚊子的大夫” 19世纪中叶,鼓浪屿有位洋医生叫万沛泽,老百姓称之为“抓蚊子的大夫”,他就是后来被西方医学界尊称为“热带医学之父”的帕特里克·曼森爵士。他一生以高明的医术救了很多人的命。在鼓岛生活的13年期间,他积累了丰富的医学经验,并完成了一系列重要实验,发现了蚊子是疾病传播的罪魁祸首,这个“常识”在当时是预防和治疗热带疾病的划时代发现。 在大英帝国对东方的远征中,许多雄心勃勃的年轻人跟随着舰艇和商船来到亚洲殖民地,帕特里克就是其中一员。 帕特里克1844年10月3日出生于苏格兰阿泊丁的一个农场主家庭,是九个孩子中的老二。帕特里克有着探险家的特质——身体强健、酷爱打猎、心灵手巧、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超强的记忆力。他年少时向往着长大后成为工程师,却在一次事故后对医学发生浓厚兴趣。1860年,年仅16岁的他进入阿泊丁大学学医,20岁就完成了学业。因未达到21岁的法定年龄而不能执业,因此到伦敦继续求学,1865年10月他获得了医学学士学位,九个月后获得了高级学位。 不久,这个苏格兰小伙子发现自己在伦敦很难有所发展,受到兄长赴上海的激励,他也渴望到东方探险,并很快获得了中国海关医务官的职位,1866年他踌躇满志地抵达台湾,在那里工作了五年。 1871年帕特里克决定到海峡西岸的厦门尝试新生活,这个决定是他辉煌医学生涯的起点。厦门当时是闽南传教基地,身为基督徒的他得以参与教会医院与诊疗室的医务管理,为他的事业打下了基础。 == 最早在中国推广接种疫苗的人 == 19世纪中叶的厦门,人们对西医充满着疑虑,只有穷苦人家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到教会医院看病。 帕特里克很快注意到中国人与西方人不同的生活和思维方式。他发现中医通常在街道旁开敞的店堂看病,病人对治疗过程一目了然,西医则是在医院密闭的房间中看诊,因此许多人猜测洋人借机在谋害中国人。他决定将诊疗室、药房甚至手术室搬到了临街的楼层,让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治疗过程,此举吸引了大量病人,特别是一些有钱人家。 最初人们对于西医的治疗方法特别是手术非常恐惧,认为一刀子下去岂不是要了命,帕特里克让厦门人了解了手术的价值。当时有个19岁的年轻人因为丝虫病腿部肿大变形,痛苦难当,多次服砒霜自尽却未死成,绝望中的他想借洋人的刀子了结生命,因此同意帕特里克为他施行手术。手术非常成功,不仅解除了他的痛苦,也减轻了人们对手术刀的畏惧,许多中国病人开始接受他的治疗。 帕特里克的精湛医术和胆识为他赢得了中国人的尊重和信任。《帕特里克·曼森爵士生平事迹》中写道:他是最早在中国推广接种疫苗的人,并在厦门实行了产科手术,而且在实践中发明了许多实用的手术方法以弥补当时医疗设备的不足…… 帕特里克虽然身为虔诚的教徒,但他反对教会医院的免费治疗服务。他认为医生是有专业责任的,追求的是科学、健康和病人的福利。他试图将教会医院改为医学校,将诊疗室发展成收费诊所。为此,他和教会之间的冲突日益明显,直到最后分手。他于1873年在厦门市中心开设了私人诊所,并同时在海员医院服务。 == 为消弥虎患他组织了厦门打虎队 == 帕特里克在厦门有机会接触大量病例,然而相对孤立的环境也限制了他对最新医学的了解,1875年他决定回苏格兰完成终身大事,同时也更新自己的医学知识。在伦敦逗留期间,他阅读了大量书籍和殖民地医学报告,注意到血液中存在的丝虫可能是许多热带疾病的起因。1876年,他带着新婚妻子和一部高级显微镜回到厦门。 在鼓浪屿,他开始了一系列在当时属于不可思议的人体实验。他劝说自家不幸染上丝虫病的中国园丁和另一名志愿者成为实验体,连续14天隔离在自己家中,每三小时取一次血样,采集了许多数据,实验结果证明了丝虫在血液中演变(这些报告至今还保留在伦敦卫生与热带医学院)。帕特里克进一步猜测是某种有翅生物加速了丝虫病的传播,患病的园丁被安排在特制的蚊房中,通过每天捕捉叮咬他的蚊子进行实验分析,发现蚊子(主要是雌蚊)是疾病传播的载体。这一研究成果于1878年发表在中国海关医学报告上,并在伦敦的医学学会上公布。 帕特里克在鼓浪屿的生活无疑是优渥的,他的声望和收入让他过着舒适生活,并活跃于厦门的外国人社团。当时厦门附近时常会有老虎出现扰民,枪法了得的他组织了打虎队并亲自出马参与打虎,赢得了“中国最好的狙击手”称号。 虽然目前无法确定帕特里克在鼓住宅是否还在,但相关的文件记述其产业是在三丘田地方。1877年他向连桂堂租得一地,1881年又从和记洋行手中租了相邻的地块,合并成一大块地,1892年在他离开后通过代理人转让给德商宝记洋行。老照片显示,它位于一山坡地上,前面有开阔的田地,两层高的坡屋顶建筑环绕着围墙,宽敞的 廊有着典型的殖民地建筑风格,旁边有一层高的副楼。 == 被抬上船前往天津为李鸿章治病 == 1884年12月,已经在医学界声名卓著的帕特里克带着妻儿前往香港,开设了自己的私人诊所。1887年他成为香港医学院的首任院长,第一次在中国实行了有系统的西式医学教育,而该院首批学生中最负盛名的就是国父孙中山。 香港医学院能请到权倾一时的李鸿章作为庇护人,这也得益于帕特里克的回春妙手。1887年11月,李鸿章身患舌疾生命垂危,当时正受痛风之苦的帕特里克,被抬上船前往天津为李鸿章治病,他力排众议认为李舌部的肿瘤只是大脓肿,并用手术刀排出了脓液,术后李鸿章很快康复,万分感激。帕特里克的这次免费治疗,为他赢得了李鸿章的谢函和名片,也为香港医学院赢得了重要支持人。1911年这所学院合并到香港大学直到今天。 在中国累积了财富和名声的他,45岁时退休回苏格兰享受田园生活,不幸的是货币急速贬值使他无法维持理想的生活。1890年他决定重抄旧业,并致力于将热带医学发展成为一门独立学科,1897年他受聘为英国殖民厅的医学顾问,并发表了关于热带疾病的权威著作。在他的推动下,1899年成立了伦敦热带医学院,在英国进行专门的热带医学教育与研究。1912年帕特里克退休,两年后告老还乡,于1922年4月9日逝世,享年78岁。 1925年,厦门大学校长林文庆博士,在香港大学医学会刊上发表文章,希望能在厦成立曼森研究院以纪念这位热带医学之父。同样身为医生的林博士在高度评价帕特里克后,呼吁恢复当时业已关闭的济世医院,将它改造成附设医学研究院的曼森纪念馆,并与厦大相关科系进行合作,在厦门建立一个医学中心。 林文庆博士在英文世界的慨然呼声,不仅表达了他对曼森爵士的敬重,也反映了20世纪初在中国由传统迈向现代的过程中,东南之滨的厦门已经是世界了解中国的一个窗口。<ref>[http://www.gerenjianli.com/Mingren/Tags/148/ 名人简历]</ref> == 参考来源 == {{reflist}} [[Category:画家]]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帕特里克·曼森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