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3.59.87.145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希爾達·杜利特爾 的原始碼
←
希爾達·杜利特爾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希爾達.jpg |thumb |300px|有框|左|希爾達[https://www.biography.com/people/hilda-doolittle-9277280 照片來自biography.com]]] '''希爾達·杜利特爾'''(英語:'''Hilda Doolittle'''或'''H.D.''',1886年9月10日-1961年9月27日),[[美國]][[詩人]]、小說家,文学史家公认的最典型的意象派诗人。<ref>[http://www.360doc.com/content/16/1005/11/28646260_595898073.shtml 流派 | 双性恋才女:意象派女诗人希尔达·杜利特尔 ] ,个人图书馆,2016-10-05 </ref> ==简介== 希尔达•杜利特尔(Hilda Doolittle,1886-1961),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伯利恒市,以姓名缩写H.D.为笔名发表作品。25岁时,前往[[伦敦]],成为[[欧洲\\意象派诗歌的主要成员,荣获包括[[美国]]文学院金质奖章在内的多项奖项。主要作品有:《海上花园》(Sea Garden,1916);《希神》(Hymen,1921);三部曲:《不倒的墙》(Walls Do Not Fall,1944);《向天使致敬》(Tribute to the Angels,1945);《开花的节杖》(Flowering of the Rod,1946));《诗选集:1912-1944》(Collected Poems 1912-1944,1983)等。<ref>[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43b07a0101c1jq.html 希尔达•杜利特尔诗选 ],新浪网,2014-02-09 </ref> ==早年生活 == 希爾達·杜利特爾出生於[[賓夕法尼亞州]][[利哈伊谷伯利恆]]的[[摩拉維亞社區]]。她的父親[[查爾斯杜利特爾]]是[[利哈伊大學]]的天文學教授,她的母親海倫(沃勒)是一位對音樂有濃厚興趣的摩拉維亞人。1896年,查爾斯·杜利特爾(Charles Doolittle)被任命為[[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天文學教授,他的家人搬到費城郊區的富爾比(Upper Darby)的一所房子裡。她於1905年畢業於費城的朋友中央高中,第十五屆和賽馬街。1901年,她遇到並結識了[[埃茲拉龐德]],後者在她的私人生活和作家的出現中扮演著重要角色。1905年,龐德在集體名稱希爾達的書下向她贈送了一連串愛情詩<ref>[https://www.poemhunter.com/hilda-doolittle/biography/ 早年生活]</ref>。 ==情路坎坷== [[File:希爾達5.jpg|缩略图|右|'''理查德·奥尔丁顿'''</br>[http://p0.so.qhmsg.com/sdr/400__/t0180bcbb091c617c0f.jpg 原图链接] [http://www.360doc.cn/article/28646260_595898073.html 图片来源 ]]] 1886年,H.D.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伯利恒市,父亲是一名古板的天文学家。H.D.家的家教甚严,反而滋长了她叛逆的性格。1904年,H.D.被送进布林莫尔学院读书,也正是在布林莫尔,H.D.邂逅了她的初恋[[埃兹拉·庞德]]。 这段恋情遭到H.D.父母的强烈反对,婚约被取消后,H.D.在1911年的伦敦与庞德重逢。这位前男友变身为H.D.的创作导师,在他的提携下,H.D.的诗作亮相美国新诗运动的核心刊物《诗刊》,并署名“意象派H.D.”。 1913年,H.D.嫁给《自我主义》(Egoist)杂志的主编[[理查德·奥尔丁顿]]。一战后,意象派星散,H.D.本人也经历了流产、患病、情变。与奥尔丁顿离婚后,H.D.多次深陷情网,差点命丧产后流感。 奥尔丁顿.jpg理查德·奥尔丁顿(1892-1962)意象派创始人之一。1916年,他参加陆军步兵部队,因在战斗中大脑受炮弹震荡而回国。此后他主要居住在法国和意大利。他和H.D.于1937年离婚。 陪伴H.D.走到人生尽头的伴侣,是一位同性恋人[[布赖尔]]。富家女布赖尔曾两度离异,因仰慕H.D.的诗集《海园》而钟情于女诗人,给予了她无微不至的呵护与关爱。<ref>[http://www.360doc.com/content/16/1005/11/28646260_595898073.shtml 流派 | 双性恋才女:意象派女诗人希尔达·杜利特尔 ],个人图书馆,2016-10-05 </ref> ==人物传记<ref>[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2OTYzODQ1Mg%3D%3D&chksm=eadc0f0dddab861b210fd71c93ff46da23c8299f90e341769acd267338a2f49464057c501bfd&idx=2&mid=2247483734&scene=21&sn=28f4d6c61db0e618c0154aea85cb0d71 《太白诗刊》第44期 ‖ 希尔达·杜利特尔 ],腾讯网,2017-06-05 </ref> == [[File:希爾達1.jpg|缩略图|左|[http://image100.360doc.com/DownloadImg/2016/10/0511/81570698_2 原图链接]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6/1005/11/28646260_595898073.shtml 图片来源 ]]] 希尔达•杜利特尔,出生于美国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父亲是一名天文学家,性格刻板单调,杜利特尔从小在遵从摩拉维亚传统的母亲家族中长大,受管制甚严。或许正是因为这种家庭背景,杜利特尔暗暗滋生着叛逆的性格,她喜欢阅读希腊神话,这些神话给予了她自由的狂想,后来这些神话反复出现在她的诗歌之中。 1904年杜利特尔被送进布林莫尔学院读书,与女诗人[[玛丽安•摩尔]]成为同学,她们之间的交往并不多,但是当杜利特尔日后读到这位特立独行的女同学的诗歌之后,她和自己的同性情人布赖尔在摩尔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挑选了摩尔的24首诗结集出版,以一种直接的方式遥遥地向摩尔表达了她的赞赏。 在布林莫尔学院读书期间,杜利特尔结识了意象派诗人[[庞德]]和[[威廉姆•卡洛斯•威廉姆斯]],深受其影响。她和庞德相恋,两人曾经打算订婚,但是遭到家人的强烈反对。不久另一个女人[[格雷格]]走进他们两人之间,形成了一种痛苦的三角关系,为了摆脱情感的折磨,她于1911年和格雷格一起前往欧洲旅行,此后定居欧洲,主要居住在英国和瑞士,再也没有回到美国。 庞德是她诗歌的推荐人,她发表的第一首诗歌正是由庞德送到《诗歌杂志》,以她的名字缩写H.D.为笔名发表,庞德选编的意象派诗集中也收录了她的其他一些诗歌。但是杜利特尔自己清醒地认识到,庞德可能会毁灭她。他对她的诗歌提出修改意见,并且限制她的情感表达方式,事实上,在庞德推荐她的诗歌时,她已经是一名的成熟的诗人,有自己的写作路线。最终她离开庞德,除了情感上的决裂之外,也表明了一种诗歌态度,她要按照自己的方式继续写作。 1913年她嫁给《自我主义》(Egoist)杂志的主编[[理查德•奥尔丁顿]],1916—1917年,她代替丈夫奥尔丁顿成为《自我主义》(Egoist)杂志的文学编辑(之后接任这个杂志的编辑是艾略特),正是在这期间她读到了摩尔的诗歌。在伦敦的文学圈子中,杜利特尔不断发表诗歌,并且以意象派诗人的身份而闻名,但事实上,杜利特尔始终在努力摆脱这个身份,她的写作很快超越了意象派的原则,吸纳了古希腊神话的大量元素,以更个性化的情感和语言创作诗歌。 [[File:希爾達3.jpg|缩略图|左|[http://mmbiz.qpic.cn/mmbiz_jpg/uBHIqkBDhfyogML0yHXLrJJF1PJicxAt9gMZP7AzjQVO0zFbn8mPAcMkhb6wT3REH7NgdIoEuuicjOtcAWjfWwDg/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 原图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2OTYzODQ1Mg%3D%3D&chksm=eadc0f0dddab861b210fd71c93ff46da23c8299f90e341769acd267338a2f49464057c501bfd&idx=2&mid=2247483734&scene=21&sn=28f4d6c61db0e618c0154aea85cb0d71 图片来源 ]]] 应该说,爱情始终是杜利特尔现实生命与诗歌中的重要事件,而更值得关注的是她的双性恋取向,或许这将成为女性主义研究的经典案例。在和奥尔丁顿离婚之后,她不断堕入和男性的情爱纠纷中,后来还为一个男人生下孩子,差点死于产后流感。但与此同时,她非常幸运地获得了来自同性恋人布赖尔持久而温情的爱,她多次说过,[[布赖尔]]是她的拯救者,不仅在她生产与患病期间悉心照料她,而且终其一生,她们的内心都彼此相伴。布赖尔出生于一个富有的家庭,迫于家庭的压力,曾两度步入异性婚姻,但是她的内心,始终不离不弃地爱着杜利特尔,她的爱,给了杜利特尔男性所无法给予的宁静、包容与无私。 出于这种亲身感受,杜利特尔的诗歌对异性恋与同性恋反复进行了对比,在她的笔下,异性之爱总是充满了欲望与痛苦、折磨与背板,深陷其中的女性总是面临着丧失主体身份带来的种种矛盾和挣扎。相反,同性之爱则带来心灵的柔情与宁静。在她生活的年代,同性恋并不能得到社会的理解,她只能低调地处理这种情感,也只能以一种含蓄的方式,大多时候是通过希腊神话的变形方式表现出来。 从三十多岁起,杜利特尔即受到严重的精神疾病的折磨,曾经接受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治疗,这种精神疾病加重了她诗歌中的跳跃性和神秘性。或许是受到精神分析学的影响,她在创作中倾向于审视“超意识”,再现这个超意识空间的流动性与透明性,而在杜利特尔看来,这个不确定的空间直接与女性的身体感受,尤其是与母性的子宫意识和生育意识相连。和她对同性之爱的肯定和赞美一样,她对女性的这种超越性的身体意识,也表现了强烈的赞美和认同,认为它“孕育了所有的戏剧,理念,音乐,科学或歌曲”,将“改变整个人类思想的潮流,能指引电光石火烧毁这个死气沉沉、黑暗的世界”,为世界带来全部的美和完整。 杜利特尔在创作上还追求实验性,探索全新的语言和音韵,将诗句的音乐性、哲学思辨与自我体验溶于一体,创造了一种散漫、碎片似的而非连续一致的诗歌文本,既有一种明确、决断的主体立场,表现出鲜明的现代主义风格,又有强烈的情感指向,意象细腻、生动,回旋的空间很大。 杜利特尔一生是一个勤奋而焦虑的写作者,她出版了大量的诗歌、小说和自传性散文,1961年9月27日因中风去世,身边陪伴她的仍然是忠诚的伴侣布赖尔。<ref>[https://www.poemhunter.com/hilda-doolittle/biography/ Hilda Doolittle的傳記]</ref>。 ==希爾達·杜利特爾的作品== ===詩歌=== [[File:希爾達2.jpg|缩略图|右|[http://s11.sinaimg.cn/mw690/001mjSwWgy6GsbCNifU9a&690 原图链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43b07a0101c1jq.html 图片来源 ]]] *“Eurydice” *“海玫瑰” *“花園” *“ 午間” “ 赫爾姆斯的方式” *“舵手” *“海倫” *“恐懼” *“熱” ===詩集=== *海洋花園(1916) *神(1917年) ) *翻譯(1920) *處女膜(1921年) *Heliodora和其他詩歌(1924年) *Hippolytus Temporizes(1927年) *青銅紅玫瑰(1932年) *牆壁不落(1944年) *向天使致敬(1945年) *三部曲(1946年) *開花Rod(1946) *By Avon River(1949) *Helen in Egypt, 新方向(1961年) *密封定義,新方向(1972年) [[File:希爾達4.jpg|缩略图|右|[http://p2.so.qhmsg.com/sdr/400__/t0154634d77e8fdb6f7.jpg 原图链接]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6/1005/11/28646260_595898073.shtml 图片来源 ]]] *關於思想與異象的散文札記(1919年) *今日繪畫(1921年寫成,1992年出版) *Asphodel(1921年至22年,1992年出版) *Palimpsest(1926) *Kora and Ka(1930) *Nights(1935) *The Hedgehog(1936) *致敬Freud(1956) *Bid Me to Live(1960) *End to Torment:A *Memra of Ezra Pound,New Directions(1979) HERmione,New Directions(1981) *The Gift,New Directions(1982) *Majic Ring(1943-44,寫作,已發表) 2009年 *“劍出海”(1946年至1947年,2007年出版)“ *白玫瑰與紅”(1948年出版,2009年出版) *“神秘”(1948年至1951年,2009年出版) ==視頻== === 5 Poems by H. D. (Hilda Doolittle) === {{#evu: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qgPei0Q7mE}} ==外部連結== *https://www.biography.com/people/hilda-doolittle-9277280 ==參考資料== {{Reflist}} [[Category:作家]][[Category:文学家]] [[Category:美國人]]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希爾達·杜利特爾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