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5.168.61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希克苏鲁伯陨石坑 的原始碼
←
希克苏鲁伯陨石坑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 希克苏鲁伯陨石坑.jpg|320px|缩略图|右|<big> 希克苏鲁伯陨石坑</big>[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0820/7dfb326029684c688a2cb0aa4f6a22d1.jpeg 原图链接][https://www.sohu.com/a/335109332_120145956 来自 搜狐 的图片]]] '''希克苏鲁伯陨石坑'''([[英语]]:Chicxulub crater;西班牙语:Cráter de Chicxulub),又译奇虚乐陨石坑或契克苏勒伯陨石坑,是一个位于[[墨西哥]][[尤卡坦半岛]]的撞击陨石坑,埋藏在地表之下。其名取自于陨石坑中心附近的城市希克苏鲁伯;希克苏鲁伯在[[马雅语]]意为“恶魔的尾巴”<ref>[https://zhuanlan.zhihu.com/p/83318834 陨石撞击的过程及几个典型陨石坑的形成],知乎专栏,2019-11-8</ref>。根据推测,陨石坑整体略呈[[椭圆]]形,平均[[直径]]约有180公里,是[[地球]]表面最大型的撞击地形。希克苏鲁伯陨石是全世界所有已知爆炸事件中规模排名第一的,规模相当于100兆吨[[黄色]]炸药(1014TNT当量)。 1970年代末,[[地质学家]]Glen Penfield在尤卡坦半岛从事石油探勘工作时,发现此陨石坑。目前已在该地区发现冲击[[石英]]、重力异常、[[玻璃陨石]]等地质证据,可证明希克苏鲁伯陨石坑是由撞击事件造成。从[[岩石]]的同位素研究得知,希克苏鲁伯陨石坑的年代约为6,500万年前,时当[[白垩纪]]与古近纪交接时期。基于其形成的年代与规模,希克苏鲁伯陨石坑常被认为是造成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的原因,并导致[[恐龙]]等[[生物]]的灭绝;但也有[[科学家]]提出当时另有其他的灭绝因素。近年来,另有多重撞击理论,认为当时有许多颗[[陨石]]在短[[时间]]内撞击[[地球]],而希克苏鲁伯陨石坑仅是其中一颗。另有天文研究指出,这些陨石是在1亿6,000万年前分裂而成。2010年3月5日,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研究报告,确认在6,500万年前,一颗[[小行星]]撞击今天[[墨西哥]]境内的希克苏鲁伯地区是造成白垩纪-第三纪恐龙大灭绝的原因。2019年算出北达[[科他州]][[化石]]表面附着物质的年代大约是6,576万年前。 ==发现== 早在1951年,[[墨西哥石油公司]]已在尤卡坦半岛开凿数个钻井,曾经在约1.3公里深处挖到相当厚的安山岩层。[[安山岩]]是由地球的内部地热形成,或是由撞击事件产生。在探勘时,这些安山岩只被认为是[[熔岩]]穹丘,但该地区很少火山地形。 在1978年,地质学家格伦·彭菲尔德(Glen Penfield)在[[墨西哥湾]]利用[[飞机]]进行[[地磁学]]调查,替墨西哥石油公司从事[[石油]]探勘工作。格伦·彭菲尔德发现在尤卡坦半岛外海的海床下,有一个直径达70公里的对称环状[[地形]]。随后他调阅于1960年代制作的尤卡坦半岛重力异常图,发现尤卡坦半岛也有一个弧状地形,两者组成一个完整的圆形结构,[[直径]]达180公里,中心接近希克苏鲁伯。但由于与墨西哥石油公司的合约,格伦·彭菲尔德并没有公布他的发现。 虽然墨西哥石油公司无法让彭菲尔德公开明确的资讯,但彭菲尔德以及他的上司Antonio Camargo还是于1981年的[[地质学]]年会上发表了他们的研究成果。由于大多数的与会者都另外参加了一场关于[[地球]]撞击事件的专题讨论会,使得当年的地质年会出席率不高,他们的成果也没有受到重大关注。格伦·彭菲尔德企图获得50年代的[[地质]]标本,但这些地质标本已经遗失。格伦·彭菲尔德企图回到探勘地点,但无所获,于是他放弃研究,继续替墨西哥石油公司探勘石油。 在1980年,路易斯·沃尔特·阿尔瓦雷茨、与儿子沃尔特·阿尔瓦雷茨、弗兰克·阿萨罗(Frank Asaro)、海伦·米歇尔(Helen Michel)等人提出白垩纪与第三纪的交接时期,曾有颗小行星撞击地球表面,造成白垩纪末期的大规模灭绝事件。在1981年,[[亚利桑那大学]]的研究生艾伦·希尔德布兰(Alan R. Hildebrand)与指导[[教师]]威廉·波昂顿(William V. Boynton)也提出小行星撞击地球理论,并认为撞击地点可能位于[[加勒比海]]地区。希尔德布兰到海地进行K-T界线研究,在棕绿色[[黏土]][[沉积物]]中找到了高含量的[[铱]]、[[冲击石英]],以及类似玻璃陨石的[[风化]]物质。该地还发现由杂乱岩石构成的厚沉积层,可能是由撞击事件引起的大型[[海啸]]带来的岩块。在加勒比海地区的K-T界线,还可发现许多类似的地层。海地教授Florentine Morás认为这是海地的史前火山证据,但希尔德布兰认为这是附近曾发生撞击事件的证据<ref>[https://www.sohu.com/a/335109332_120145956 世界上最大的陨石坑——希克苏鲁伯陨石坑] ,搜狐,2019-08-21 </ref>。在K-T界线发现许多玻璃陨石,只有撞击事件或[[核]]爆产生的高温会形成这种[[岩石]]。 在1990年,休士顿纪事报的记者Carlos Byars告知希尔德布兰,格伦·彭菲尔德可能在10几年前在尤卡坦半岛发现撞击陨石坑。希尔德布兰与格伦·彭菲尔德取得联系,另外研究了墨西哥石油公司于1951年时在另外两处钻井取得的样本,储放在纽奥良。这些地质样本都显示著[[变质岩]]的特征。 在1996年,一组[[美国]]加州地区的研究团队,包括凯文·波普(Kevin O. Pope)、艾德里安娜·奥坎波(Adriana Ocampo)以及Charles Duller,使用[[卫星]][[影像]]展开研究。他们发现环状地形上分布着陷洞构造,这些下陷的洞或天然井被认为是撞击坑边缘的滑动与[[崩塌]]所造成的。还有一些研究宣称该撞击构造另有一个大坑,直径300公里;多数人研究的坑体只是小的内坑。 ==视频== ===<center> 希克苏鲁伯陨石坑 相关视频</center>=== <center>盘点宇宙曾发生的撞击事件,希克苏鲁伯陨石坑是恐龙灭绝的“杀手”?</center> <center>{{#iDisplay:x0944eoiks0|560|390|qq}}</center> <center>世界上最大的陨石坑,希克苏鲁伯陨石坑,直径180公里</center> <center>{{#iDisplay:b0921emm8d5|560|390|qq}}</center> ==参考文献== [[Category:350 地球科學總論;地質學總論]]
返回「
希克苏鲁伯陨石坑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