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52.14.100.101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巴迪乡 的原始碼
←
巴迪乡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991b.jpg|thumb|right| [http://himg2.huanqiu.com/attachment2010/2017/1026/20171026045800934.jpg 原图链接]]] [[巴迪乡]]位于[[维西县]]境最北端,东、北两面与[[德钦县]]的霞若、燕门二乡交接,南连叶枝镇,西与[[贡山县]]属丙中洛镇接壤,面积565.67平方千米。乡政府驻巴迪村,距县城116公里。乡境处于碧罗雪山山脉与云岭山脉之间,澜沧江自西北流入,纵贯全境。最高海拔4652米,最低1790米,属立体气候。森林面积59000多亩,有2个原始林区。此外群山凹地牧草旺盛,是良好的牧场。特产有大麻、胡黄连、山乌龟、雪莲花、雪茶等名贵药材以及羊肚菌、松茸、木耳、竹叶菜等。矿藏有铁、铅、锑。铜等。<ref>[https://www.sogou.com/link?url=hedJjaC291NgArMWRiUWdRCoKJIlOBWGjxJ4gRpyjJbMYWxV3s46wsEOr_Lu0azm5g1evmA_7fM_c1NbUyGLxQ.. 维西县巴迪乡 ] </ref> 中文名称: 巴迪乡 行政区类别: 乡 所属地区: 云南省维西县 电话区号: 0887 邮政区码: 674606 地理位置: 维西县北端 面 积: 565.67平方千米 人 口: 10867人(2017) 车牌代码: 云R ==地理环境== 巴迪乡位于维西县西北部,是“维西北大门”,地处碧罗雪山山脉与云岭山脉之间。地理坐标为东经98°47´——99°08´,北纬27°44´——28°02´,东、北两面与德钦县的霞若、燕门二乡相连,南接叶枝镇,西与怒江州贡山县丙中洛镇接壤,国土面积565.67平方千米。巴迪村民小组为乡政府所在地,距县城约113公里。 澜沧江自西北流入,纵贯巴迪全境,形成境内高山峡谷,山峦连绵,地表崎岖,江河纵横的地形地貌,地势呈北高南低。境内最高点在麻几娃,海拔为4880米,最低点海拔1620米,相对高差3260米。 巴迪乡属(中亚热带季风)立体气候,气候温凉,降雨分布均匀。本期受雪山和澜沧江的共同影响,其气温有冬暖夏凉,降雨量丰富的特点,也有山高一尺,水冷三分的立体气候,年平均气温16.9°C,最冷月为1月,平均气温6.8°C,最热月为7月,平均气温20.7°C,极端最高气温30.9°C,最低气温-9.6°C,年平均降雨量1096.5毫米,日照时数为1500——2000小时,无霜期270天。气候受海拔高差变化而垂直变化,产生局部的小气候,降雨量少,蒸发能力强,干旱是境内主要的灾害性气候。 ==历史沿革== 在清代,乡境北部的一些地方属阿墩子汛的驻防区,民国年间属叶枝区,曾有短暂时间(民国35年以后)由叶枝区析出设置过蒲底乡。新中国建立后,较长时间属第四区,1960-1961年间曾一度设立过巴迪公社。1972年由叶枝公社析出设巴迪公社, 1988年成立乡人民政府。 ===行政区划及民族发布=== 全乡6个行政村分别为结义村、罗义村、 巴迪村、 捧八村、真朴村、阿尺村 ,下辖55个自然村。 1995年末总人口1771户,7390人。巴迪乡是全县藏族两大集中地之一,藏族占总人口的对%左右;傈僳族占56%左右,此外有纳西族、汉族等。 ==经济情况== 巴迪乡是一个以傈僳、藏、纳西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地,由于地处边远,气候恶劣,受历史、自然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与外界接触较少,交通、通讯、文化等方面基础设施差,社会发展层次低,经济基础薄弱,经济社会发展十分缓慢。 巴迪乡山区面积占全乡总面积的100%,属省级重点扶贫乡镇之一。由于受地理环境和自然气候的影响,加之基础设施的严重滞后,乡域经济以农牧业为主。粮食主要以玉米、小麦、青稞、稻谷为主。 乡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多数高半、高寒山区粮食产量低,且杂粮居多,经济收入少,据2005年末统计情况,全乡尚有4340人生活仍处于温饱线以下,占全乡总人口的58.8%。 “十五”期间,加快结构调整步伐,逐步培育壮大支柱产业,进一步发挥地方优势,发展特色经济,不断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通过长期的不懈努力,实现了全乡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经济总收入从2000年的662万元增长到1175万元,年均增长12.2%,其中第一产业收入从567万元增长到977万元,年均增长12.1%,第二产业收入从13万元增长到25万元,年均增长14%,第三产业收入从54万元增长到73万元,年均增长6.3%,农民人均经济纯收入由2000年的543元增长到1239元,年均增长20%,粮食生产保持稳定,2000年全乡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27808亩,总产量323万公斤,农民人均有粮453公斤,由于实施了退耕还林、干果基地等环境保护项目,在高半、高寒山区低产低质低效粮食种植地区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种植市场畅销的经济作物,由于加大优质作物的种植,大力推广农业科技措施,继续保持粮食生产的稳定,粮食总产量307万公斤,年均递减1%,农民人均有粮425公斤,年均递减1.3%。 ==基础建设== ===交通=== 首先德维公路贯穿全境;其次,结义、阿尺打嘎村乡村公路的相继建设,使6个行政村先后通了车路;再次公中洛等一批村社公路的动工建成,在境内初步形成了一个省道与乡道、村道相连的交通网络。 ===水利=== 水利基础得到加强,乡镇供水工程,迪妈、捧八田间渠系的建成,里底大沟改造和者阶田间渠系的动工建设等使我乡水利基础明显得到强化。 ===通讯=== 乡村政权得到加强,乡综合办公楼、捧八、巴迪、真朴村委会建设完成交付使用。建成20个点人畜饮水项目,共解决了2501人饮水困难。解决了32个村民小组,1575户的通电问题,使通电人口增至6908人,占总人口的92%。使全乡通电率达91.8%。建成移动通信机站3座,使通信覆盖率达90%以上。建成有线广播电视网站10座,共受益15个村民小组,533户,2265人。 ==社会事业== 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显著成效。教育事业有了新的发展,以巩固扫盲和“普六”成果,扎实推进“普九”为重点,大力宣传《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合理调整教学布局,进一步理顺教育体制,有效整合教师资源,使教育事业不断发展。2005学年末全乡在校中小学生数达1041名,其中小学在校生数为771人,小学入学率达98.8%,初中在校生数为270人,毛入学率达77.8%。民族民间文化得到长足发展,成功举办了两届全乡民族民间文艺调演,并初步挖掘和打造出一批以《阿尺木刮》为代表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精粹,积极参加州县组织的各种文化活动,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热爱家乡、建设家乡,开创美好幸福生活的热情和信心。不断加强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使电视、广播覆盖面扩大到各村,更加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计划生育工作扎实有效,加强计划生育法制宣传教育,严格控制计划外生育,认真落实好奖励政策,实施少生快富工程,强化农村和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不断改善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2000年至2005年人口由7451人增加到7583人,净增长132人,年均增长率为4‰。卫生工作卓见实效,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努力推进农村初级卫生保健,改善农村医疗设施条件,初步建立疾病预防体系,疾病救治体系,卫生和食品监督体系,重大疫情信息体系,应对各种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同时加大对疑难病诊治的探索研究,努力改善农村群众看病就医困难问题。民政工作深入开展,以救助社会弱势群体为重点,广泛深入调查,认真落实社会救济物资和资金,切实保障广大鳏寡残孤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同时进一步加大抗灾救灾力度,加强救灾物资和资金的跟踪和管理,让广大受灾群众享有最基本生活保障。 ==视频== {{#iDisplay:r09609bz2zi | 560 | 390 | qq }} 维西县巴迪乡阿尺打嘎村脱贫攻坚显成效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 660 中國地理總志]]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巴迪乡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