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18.119.129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岳麓山 的原始碼
←
岳麓山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岳麓山002.jpg|thumb|right| [http://picnew11.photophoto.cn/20170725/yuelushan-23840296_1.jpg 原图链接] [http://www.photophoto.cn/tupian/yuelushan-23840296.html 图片来源图行天下网] ]] '''岳麓山'''历史文化风貌区名胜古迹众多,列为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的有15处。始建于晋泰始四年的[[麓山寺]],位于岳麓山中部,系全国重点佛寺之一,有“汉魏最初名胜,湖湘第一道场”之称;“隋舍利塔”于隋文帝二年(公元602年)建成;唐开元十八年(730年)文学家、书法家李邕撰文并书的《麓山寺碑》,以文、书、刻俱佳,世称“三绝碑”,为艺林中之瑰宝。历史文化风貌区同时也属于岳麓山风景名胜区范围内,区内自然及人文景观极为丰富,现存的千年书院、历史建筑群、名人墓群、纪念建筑等各级文保单位、历史建筑、不可移动文物最为集中、丰富。能很好的展示长沙“楚汉名城、革命圣地”的历史文化名城特色。<ref>[https://www.360kuai.com/pc/95cdf06c238314544?cota3&kuai_so=1&sign=360_7bc3b157&refer_scene=so_55 |岳麓山和古城风貌区] </ref> 岳麓山位于湖南省长沙市的湘江西岸,最高峰云麓峰,又名灵麓峰。海拔300.8米,是南岳衡山之72峰之一,是中国四大赏枫胜地之一。岳麓山四季风景宜人、秀美多姿,而“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独特红枫秋景,更是古今闻名,自古以来是文人墨客必游之地。2002年5月17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现有麓山景区、橘子洲景区、岳麓书院、新民学会四个核心景区。岳麓书院是宋代[[四大书院]],岳麓山风景名胜区位于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长沙]]湘江之滨,依江面市,现有麓山景区、[[橘子洲]]景区、岳麓书院、新民学会四个核心景区、景点,世界罕见的集“山、水、洲、城”于一体的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湖湘文化传播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示范基地,面积35.20平方公里,包括麓山景区、天马山景区、橘子洲景区、桃花岭景区、石佳岭景区、寨子岭景区、后湖景区、咸嘉湖景区等八大景区。 岳麓山因南北朝刘宋时《南岳记》[[南岳]]周围八百里,回雁为首,岳麓为足”而得名。景区内现有植物174科559属977种,并有大量珍贵的濒危树种和年代久远的古树名木。岳麓山四季风景宜人、秀美多姿,而“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独特红枫秋景,更是古今闻名。位于湘江中心的橘子洲,介于名山城市间,浮袅袅凌波上,四面环水,绵延数十里,站在洲头极目楚天,令人心旷神怡。春天,明光潋滟,沙鸥点点;秋至,橙黄橘绿,清香一片;深冬,凌寒剪冰,江风戏雪,橘子洲是宋代潇湘八景之一“江天暮雪”的所在地,被誉为“中国第一洲”。 岳麓山是一个巨大的“植物博物馆”。景区共有植物种类174科,977种,以典型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亚热带暖性针叶林为主,部分地区还保存着大片的原生性常绿阔叶次生林。古树名木,随处可见,晋朝罗汉松、唐代银杏、宋元香樟、明清枫栗,生机勃勃,人杰地灵,风景名胜比比皆是,仅列为省级以上重点保护文物就有15处。爱晚亭之幽,[[岳麓书院]]之深,麓山寺之古,云麓宫之清,以及白鹤泉、禹王碑、二南诗刻、隋舍利塔、印心石屋等等无不引人入胜。还有黄兴、[[蔡锷]]蔡、惟楚有才,于斯为盛”。曾几何时,登高远眺,风景名胜区如一巨大的盆景,“山、水、洲、城”空间布局优良,湘江作带,岳麓为屏,橘子洲静卧江心,漫江碧透,百舸争流,一派山光水色,清明灵秀,可谓天工造物,人间奇景!她正如星城长沙一颗璀璨的明珠,焕发出华光异彩和勃勃生机,向五湖四海宾朋尽展其无穷魅力。<ref>[http://www.hnyls.com/index.php?c=page&id=2 | 岳麓山风景名胜区] </ref> [[File:岳麓山0004.png|thumb|right| [http://img19.3lian.com/d/file/201801/13/91a75db07c2e6b5271031132dc94a8b8.png 原图链接] [https://www.3lian.com/gif/2018/01-10/1515568264176501_2.html 图片来源三联分享交流网] ]] [[File:岳麓山00005.png|thumb|right| [http://img19.3lian.com/d/file/201801/13/1836ff796f06915662a9c9626e050738.png 原图链接] [https://www.3lian.com/gif/2018/01-10/1515568264176501_2.html 图片来源三联分享交流网] ]] ==景区介绍== '''爱晚亭''' 爱晚亭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由岳麓书院院长罗典创建。与安徽滁县的醉翁亭(1046)、[[杭州西湖]]的湖心亭(1552)、[[北京陶然亭公园]]的陶然亭(1695)并称中国四大名亭。爱晚亭原名红叶亭,又名爱枫亭。后来由湖广总督毕.沅,根据杜枚“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诗句,更名为爱晚亭。爱晚亭几经沧桑,清同治、光绪、宣统年间均相继进行过修复。其中宣统三年秋,湖南学监程颂万先生主持修复时,把罗典所撰写的对联刻在亭柱上,“山径晚红舒五百夭桃新种得,峡云深翠滴一双驯鹤待笼来”。这次修复爱晚亭之事还刻在石碑上记载下来。世人称为《放鹤》石刻或《二南诗刻》,两首诗为宋代张南轩和清代钱南园两位大文人游岳麓山的七韵诗。石刻后移至清枫桥南端的六角茅亭中。解放前,亭破败不堪,四周荒芜。解放后,党和政府曾五次修复。其中1952年湖南大学重修,校长李达专函请毛主席题写了“爱晚亭”亭额。1969年,岳麓山公园重修,刻毛主席草书手迹《沁园春·长沙》于藻井内,更为古亭增添了光彩。在国际交往中,爱晚亭的知名度也与日俱增。长沙市与日本鹿儿岛市结为友好城市后,爱晚亭作为古城长沙的象征,按其规制仿建于鹿儿岛市,以纪念中日两国人民友谊长存。爱晚亭四季景色宜人,春来桃红柳绿,曲涧鸣泉;盛夏绿荫蔽日,凉风习习;寒秋红枫似火,晚霞增辉;隆 冬绿树银妆,妩媚多姿。 '''麓山寺''' 古麓山寺建于西晋泰始四年(公元268年),山门上“古麓山寺”四字是唐代书法家、文学家李邕所写,从麓山寺碑中拓印出来的。麓山寺碑号称“三绝碑”,以其文章、书法以及刻工三者俱佳而得名,也是岳麓山中现存最古老的一块碑。山门上的对联:汉魏最初名胜,湖湘第一道场,实实在在的说出了麓山寺的历史地位。古麓山寺饱经历史沧桑,虽然藏在山林深处,却也未能摆脱红尘俗世征战之苦,屡次被毁,兵毁僧建,屡毁屡建。到了近代又被日本飞机轰炸,大雄宝殿、弥勒殿、斋堂只剩残垣断柱,只有山门及观音阁奇迹般保存下来,现在的大雄宝殿及弥勒殿是在八十年代由湖南省佛教协会及岳麓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处按原貌重修的。古麓山寺依山势而建,殿宇不多,却有一番巍峨壮观之相。[[弥勒]]殿、大雄宝殿、[[观音]]阁依次排出,两厢为斋堂,再加上寺中匠心独具的绿化设计,与寺外古木参天的宜人景色交相辉映,更是引人入胜。麓山寺前两株苍劲的罗汉松护卫在观音阁前,一左一右,一大一小,就像武士把关,所以,它被人们称作“松关”,到现在已有 1700多年的树龄了,人们称它为“六朝松”。 '''云麓宫''' 云麓宫始建于明成化十四年(公元1478年),在这之前据传说有黄冠羽士慕此名山胜地作静修之所,但无文献可考。到明朝吉简王就藩长沙时始建有此宫,明嘉靖年间长沙太守孙复与道士李可经主持加修,道宫格局更趋完善,周围遍植松柏、桐,使峰顶景色更美。而隆庆年间即1572年左右,直棣新安方士金守分、王守德来到这里主持道事,殿元张阳和拜访他们,金道长请张殿元再修道宫。一时道士们“振铎乞化于道”,化缘到材料,前为关帝殿,中为玄武祖师殿,后为三清殿,两厢为道众丹房,殿宇为石柱铁瓦。在宫旁还建有望湘亭,可在中秋赏月,九九重阳节登临远眺。可惜这么一个神仙所在的场所在明末毁于战火。直到清朝同治年间武当山太和宫道士向教辉来云麓宫主教事,召集道友募化捐资,按昔日规模重新修葺道宫,但始终无法恢复当年盛况,现在的云麓宫是文革后重建的。到了近代,抗日战争时期又遭日本飞机轰炸,只有三清殿幸免于难,舍利,是梵文SARIRA的音译,意思是“身骨”,指死者火化后存留的骨质结晶。相传[[释迦牟尼]]圆寂后进行火化,有八国国王分取他火化后所得的“舍利”建塔供奉。根据佛书《释氏要览》中记载:“释迦(牟尼)既卒,弟子阿难等焚其身,有骨子如五彩珠,光莹坚固,名曰[[舍利子]],因造塔藏之。”其实人体骨骼内含有多种金属元素,经高温火化,这些金属元素与骨胶粘合成一些结晶元粒,民国初年有信佛教的子弟寻塔原址再建石塔。建国初对舍利塔进行了修整,全部以花岗岩琢砌而成,外表很像僧帽,塔分三层:底部是塔基,作须弥座式;中间四角作蕉叶状,浮雕力士像五尊,含有守护宝塔的意思;上层端形状就像是僧帽宝顶。塔西方塑有石碑一通,正面隶书阴刻“隋舍利塔”,字迹俊秀。碑阴有“共建菩提”石刻,就是佛语“觉悟”。 [[File:岳麓山10.jpg|thumb|right| [http://picnew8.photophoto.cn/20140428/yuelushantupian-11458494_1.jpg 原图链接] [http://www.photophoto.cn/tupian/yuelushantupian-11458494.html 图片来源天行天下网] ]] '''白鹤泉''' 光绪三年(1877年)湖南粮道夏献云所建。1943年,抗日战争期间,亭废碑存,造形古朴典雅,七级石阶,石柱瓷顶,碧瓦飞檐,藻井上彩饰两只展翅欲飞的白鹤,倒映泉中,微波颤动,翩翩起舞。泉井上砌有长方形的汉白玉栏杆,上面刻着精美的白鹤图案。白鹤泉位于麓山寺观音阁右侧的岩石下,是清枫峡到响鼓岭峰一大裂隙的中段。因山上树木茂盛,丰富的地下水经沙岩滤泄至此涌出,源源不断,清澈透明,甘甜清凉,无论冬夏从不枯竭。古人称此泉为“冷暖与寒暑相变,盈缩经旱潦不异”,用泉水沏茶,蒸腾的热气盘旋杯口,好象白鹤飞舞,栩栩如生,饮此泉水沁人心脾,可延年益寿,堪称岳麓山一绝,故有“麓山第一芳涧”的美称。从古至今,远近居民多有早晚来这取水饮用的习惯。 '''响鼓岭''' 响鼓岭雅名叫步虚岭。据《新修岳麓书院》解释,是因为“履之(脚蹬地)空洞有声”。响鼓岭地势高亢,怪岩林立,风光独秀,历代为佛、道两家所重视。佛教曾在此建法华塔,后来被毁。现建有石亭,供游人歇憩,亭子由麻石建造,六条斜边使得亭子方正敞亮。亭旁的巨石上刻有今人周翰陶书“响鼓岭”三字,另一巨石“观枫台”三个字。亭的北侧有1941年7月7日竖立的“长沙会战碑”,碑高225米,宽1米。碑文记述了1939年9月国民党第九战区全体将士奋 勇抗日的悲壮事迹。当时,日寇以18万兵力,分六路进攻长沙,经过将士的浴血奋战,歼敌3万,史称“第一次长沙会战”。碑阴刻有记事诗十首,《岳麓旧志》上曰:“石飞崖外,如伸螭首”。传说中的螭是一种蛟龙,也有人说是山神作兽形。“飞来石”石顶宽阔,纵横大约一丈左右,石上平坦,可以坐在上面休息,也可以躺在上面小睡片刻。以前在石上有人用花岗岩琢石柱,砌了一座石亭,据说还供奉了真武祖师的神像,在当时是香火十分旺盛。亭上悬有“寄岳云”额,是衡山太守聂铣敏所题,后来亭子倒塌,已经不复存在了。现在我们可以看到石上刻有“飞来石”三字,及今人刘世善所书的宋代御史赵忭的《飞来石》诗:“片石倚中天,云深鸟道闲。人多祝尧寿,登此拜南山。”因为这里视野开阔,可遥望南岳而拜,因此古人又称它为“拜岳石”。诗中的“登此拜;[[南山]]”一句,南山是指南岳[[衡山]],南岳山上黄帝岩有一块巨石,上面刻有“寿岳”二字,站在云麓峰“飞来石”上可以默默祈祷,遥望而拜,祈求多福多寿,传响四方,游方道士闻声归来,故叫“自来钟”。又因钟悬于数十米的高处,山风吹拂嗡嗡作响,所以又叫“自鸣钟”。原钟在清代中期被毁,同治六年(1867),重铸安放在宫的左侧。钟口直径为四尺五寸,上铸“大清同治六年造”。光绪年间又被毁坏,民国时期,再次重铸,悬挂在树上。“文革”期间再次被毁,现钟为1978年仿制,钟 口直径尺余,上铸“明万历四年造”字样,“万历四年”即公元1576年。 '''禹王碑''' 五轮塔最早建于1927年,是以佛教最高塔式来作为革命将士的纪念塔,又称北伐阵亡将士纪念塔。该塔毁于文革期间,2002年修复后的五轮塔占地400多平米,塔高11.18米,分五层,由正方形、圆形、三角形、半圆和圆点等5种几何图形构成,造型奇特,极为壮观,塔身每一层都有金书梵文。五轮是指地、水、火、风、空,其形表示地方、水圆、火三角、风半月、空圆点。意为世界由地水火风空构成,表现了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塔即微型世界,是 世界的一个缩影,五轮又象征人体,是人体的一个缩影,世界和人体同用五轮显示,表明五轮塔是天人合一之塔,禹王碑高1.84米,宽1.4米,字高约16厘米。碑文分9行,每行9字,未行空4字,共计77字。碑文有的象奔走的龙蛇,有的象团起身子的蝌蚪,字形独特,难以辩认。自明代以来,研究禹碑的学者数不胜数,有人说是蝌蚪古文,也有人说是鸟文古篆或道家符篆。现在一般多采用杨慎的译文,大意为:禹奉舜嘱托,治理洪水,在外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在登南岳时,梦见苍水使者,得到治理洪水的要领金简玉字书,刻于石山的高处。从此,改围堵为疏导,河流疏畅行通了,害人的禽兽蛟龙永远奔逃。碑亭左边是清乾隆年间岳麓书院山长欧阳正焕楷书《大观》,右边是刘汝楠题,张隶书《夸神禹碑歌》。这些名家石刻,更为禹王碑增添了几分神彩。1959年禹王碑被列为湖南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f>[http://lsjq.hnyls.com/index.php?c=page&id=2 | 麓山概况] </ref> [[File:岳麓山11.png|thumb|right| [http://img19.3lian.com/d/file/201801/13/bf839051c4c623eddc51596d750076f1.png 原图链接] [https://www.3lian.com/gif/2018/01-10/1515568264176501_2.html 图片来源三联分享交流网] ]] ==历史介绍== 岳麓山融中国古文化精华的儒、佛、道为一体,包容了历史上思想巨子、高僧老道、骚人墨客共同开拓的岳麓山文化内涵。山下,是被列入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首的岳麓书院。岳麓书院1000多年来一直都没有停止过教学,培养了一大批经世致用的栋梁之才,如魏源、曾国藩、左宗棠、蔡锷、陈天华、杨昌济、徐特立等。山腰有被誉为“汉魏最初名胜,湖湘第一道场”的古麓山寺。古麓山寺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是湖南省佛教的发源地和中心。位于山顶的云麓道宫,是道教的72福地的第23洞真虚福地,据今也有500多年的历史。儒、佛、道并存使岳麓山独具魅力,三教相互交融,共同谱写了一部岳麓山文化发展史的壮丽诗,[[江泽民]]、朱镕基、[[胡锦涛]]、温家宝、[[贾庆林]]、曽庆红、吴官正、[[李长春]]、罗干、吴仪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视察岳麓山风景名胜区,对麓山景区的发展给予了极大的关怀和鼓舞。 岳麓山,[[肖劲光]]是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国家和军队的优秀领导人。1921年赴莫斯科学习,1924年回国,在安源煤矿从事工人运动,1925年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军第六师党代表,参加北伐战争。大革命失败后,赴列宁格勒军政学院学习。1930年回国,历任闽粤赣军区参谋长兼政治部主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校长。后调任红军第五军团政委。1933年,任建黎泰警备区司令员兼红十一军政委,调闽赣军区司令兼红七军团政委。参加长征,到达陕北后,任陕甘宁省军事部长兼红二十九军军长、中央军委参谋长,参加筹备并出席党的洛川会议。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八路军后方总留守处主任、留守兵团司令员、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副总司令。在此期间,撰有《近战战术》和《游击战争指导要令》。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副总司令员兼参谋长。与陈云一起领导南满根据地的斗争,指挥“四保临江”之战;与萧华争取国民党第六十军起义。平津战役后,任四野十二兵团司令员兼政委,率部渡江。长沙和平解放后,兼任湖南省军区司令,指挥衡宝战役。建国后,奉命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领导机关,1950年任海军司令员。1954年任国防部副部长。1955年授海军大将军衔。是第三、四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第五届人大副委员长,中共第八届至十 一届中央委员。1982年当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 蔡锷墓是岳麓山的大型墓葬之一,1956年被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蔡锷墓掩映在古枫翠柏中,庄严而又肃穆。墓塔象一柄利剑直指苍天,象征着蔡锷将军不畏强权,仗剑维护正义的英雄壮举。墓区周围的石栏上刻有当时各省省长、督军题写的纪念铭文。蔡锷是[[湖南]]邵阳人,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杰出的军事家,作为辛亥革命的先驱者之一,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出生于1882年,15岁时考入长沙时务学堂,成为著名的维新派领袖梁启超的弟子。后来,曾留学于日本士官学校,学习现代军事。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时,他在云南发动新军响应武昌起义,被推为总指挥,为辛亥革命的成功做出了重要贡献。1915年为反对[[袁世凯]]称帝,他从北京潜回[[云南]],通电宣布云南独立,讨伐袁世凯。并组织护国军,打响了讨袁第一枪,历史上称为“二次革命”。蔡锷是“二次革命”的急先锋和 首倡者。 历史文化底蕴而蜚岳麓书院至今已有一千余年历史,有“千年学府”之称;有“汉魏最初名胜,湖湘第一道场”之称的古麓山寺,距今已有1700余年的历史;景区内黄兴、对袁世凯蔡锷等名人墓葬林立,文物古迹众多;以“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百折不挠、兼收并蓄”为精髓的湖湘文化,以毛泽东、蔡和森等伟人足迹为代表的名人文化;融儒、佛、道于一体的宗教文化在这里激荡弘扬,交相辉映,影响深远。“惟楚有才,于斯为盛”。曾几何时,朱熹与张轼开创了岳麓书院会讲之先河;魏源、陶澍、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郭嵩焘等近代名人受训于岳麓山下,从这里意气风发地走向文明开化的前沿,担起救国图强的重任;太平天国起义军与湘军鏖战湘江,战鼓之声响彻历史的天空;[[毛泽东]]、蔡和森等革命历史伟人在此“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演绎了历史的壮丽篇章。 {{#iDisplay:n05262rizdr | 560 | 390 | qq }}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660 中國地理總志]] [[Category:670 中國地方志總論]] [[Category:680 中國地理類志]]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岳麓山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