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2.245.158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的原始碼
←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岂曰无衣?与子同袍1.jpg|缩略图|[https://gimg2.baidu.com/image_search/src=http%3A%2F%2Fimglf3.nosdn0.126.net%2Fimg%2FMVlSa0piNHlzc2ZZdy9ramIxbGJKc3RZc0k2L2VWWXQzdGJtQlhrUEo2anIvU2FaMWNNY1VRPT0.jpg%3FimageView%26thumbnail%3D500x0%26quality%3D96%26stripmeta%3D0%26type%3Djpg&refer=http%3A%2F%2Fimglf3.nosdn0.126.net&app=2002&size=f9999,10000&q=a80&n=0&g=0n&fmt=jpeg?sec=1614408248&t=abdcc8e161021cbdaf9a7588e7f99701 原图链接][https://image.baidu.com/search/index?tn=baiduimage&ps=1&ct=201326592&lm=-1&cl=2&nc=1&ie=utf-8&word=%E5%B2%82%E6%9B%B0%E6%97%A0%E8%A1%A3%3F%E4%B8%8E%E5%AD%90%E5%90%8C%E8%A2%8D%E3%80%82 图片来源]]]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出自先秦[[佚名]]的《[[无衣]]》<ref>[https://so.gushiwen.cn/mingju/juv_2fa6f551d8b0.aspx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古诗文网]</ref>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战袍。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戈与矛,与你共同对敌。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内衣。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矛与戟,与你一起出发。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战裙。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甲胄与兵器,杀敌与你共前进。 注释 袍:长袍,即今之斗篷。 王:此指秦君。一说指周天子。于:语助词。 兴师:起兵。 同仇:共同对敌。 泽:通“襗”,内衣,如今之汗衫。 作:起。 裳:下衣,此指战裙。 甲兵:铠甲与兵器。 行:往。 ==鉴赏== [[File:岂曰无衣?与子同袍2.png|缩略图|左|[https://gimg2.baidu.com/image_search/src=http%3A%2F%2Fwww.ldeal-automatic.com%2Fuploads%2Fallimg%2F200303%2F210S012I_0.png&refer=http%3A%2F%2Fwww.ldeal-automatic.com&app=2002&size=f9999,10000&q=a80&n=0&g=0n&fmt=jpeg?sec=1614408335&t=02af61f37fc89d7d0781f9688243793a 原图链接][https://image.baidu.com/search/index?tn=baiduimage&ps=1&ct=201326592&lm=-1&cl=2&nc=1&ie=utf-8&word=%E5%B2%82%E6%9B%B0%E6%97%A0%E8%A1%A3%3F%E4%B8%8E%E5%AD%90%E5%90%8C%E8%A2%8D%E3%80%82 图片来源]]] 这是一首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战歌,表现了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其独具矫健而爽朗的风格正是秦人爱国主义精神的反映。全诗共三章,采用了重章叠唱的形式,叙说着将士们在大敌当前、兵临城下之际,他们以大局为重,与周王室保持一致,一听“王于兴师”,磨刀擦枪、舞戈挥戟,奔赴前线共同杀敌的英雄主义气概。<ref>[https://hanyu.baidu.com/shici/detail?pid=19709d02b61d448ca500e1ab717cb316&from=kg0&highlight=%E5%B2%82%E6%9B%B0%E6%97%A0%E8%A1%A3%EF%BC%9F%E4%B8%8E%E5%AD%90%E5%90%8C%E8%A2%8D 秦风·无衣 百度汉语]</ref> 当时的秦国位于今甘肃东部及陕西一带。那里木深土厚,民性厚重质直。班固在《[[汉书·赵充国辛庆忌传赞]]》中说秦地“民俗修习战备,高上勇力,鞍马骑射。故秦诗曰:‘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其风声气俗自古而然,今之歌谣慷慨风流犹存焉。”朱熹《诗集传》也说:“秦人之俗,大抵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故其见于诗如此。”这首诗意气风发,豪情满怀,确实反映了秦地人民的尚武精神。在大敌当前、兵临城下之际,他们以大局为重,与周王室保持一致,一听“王于兴师”,他们就一呼百诺,紧跟出发,团结友爱,协同作战,表现出崇高无私的品质和英雄气概。 由于此诗旨在歌颂,也就是说以“美”为主,所以对秦军来说有巨大的鼓舞力量。据《[[左传]]》记载,鲁定公四年(公元前506年),吴国军队攻陷楚国的首府郢都,楚臣申包胥到秦国求援,“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哀公为之赋《无衣》,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于是一举击退了吴兵。可以想像,在秦王誓师的时候,此诗犹如一首誓词;对士兵们来说,则又似一首动员令。 如前所述,秦人尚武好勇,反映在这首诗中则以气概胜。诵读此诗,不禁为诗中火一般燃烧的激情所感染,那种慷慨激昂的英雄主义气概令人心驰神往。之所以造成这样的艺术效果,第一是每章开头都采用了问答式的句法。一句“岂曰无衣”,似自责,似反问,洋溢着不可遏止的愤怒与愤慨,仿佛在人们复仇的心灵上点上一把火,于是无数战士同声响应:“与子同袍!”“与子同泽!”“与子同裳!”第二是语言富有强烈的动作性:“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使人想像到战士们在磨刀擦枪、舞戈挥戟的热烈场面。这样的诗句,可以歌,可以舞,堪称激动人心的活剧。 诗共三章,采用了重叠复沓的形式。每一章句数、字数相等,但结构的相同并不意味简单的、机械的重复,而是不断递进,有所发展的。如首章结句“与子同仇”,是情绪方面的,说的是他们有共同的敌人。二章结句“与子偕作”,作是起的意思,这才是行动的开始。三章结句“与子偕行”,行训往,表明诗中的战士们将奔赴前线共同杀敌了。这种重叠复沓的形式固然受到乐曲的限制,但与舞蹈的节奏起落与回环往复也是紧密结合的,而构成诗中主旋律的则是一股战斗的激情,激情的起伏跌宕自然形成乐曲的节奏与舞蹈动作,正所谓“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礼记·乐记]]》)<ref>[https://www.sohu.com/a/313061568_100264288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书童阅读 2019-05-10搜狐网]</ref> ==创作背景== 在《[[诗经]]》大量的战争题材作品中,《[[秦风·无衣]]》一诗以其高亢的精神境界和独特的表现方式受到人们的重视。然而,由于作品的创作年代久远,文字叙述简略,故而后代对于它的时代背景、写作旨意产生种种推测。大致说来,主要有三种意见:第一,认为《[[秦风·无衣]]》是讽刺秦君穷兵默武、崇尚军力的作品,如《[[毛诗序]]》说:“《[[无衣]]》,刺用兵也,秦人刺其君好攻战,亟用兵而不与民同欲焉。”第二,认为《秦风·无衣》乃是秦哀公应楚臣申包胥之请,出兵救楚抗吴而作,是哀公征召秦民从军,士卒相约之歌;第三,认为《[[秦风·无衣]]》是秦人攻逐犬戎时,兵士间团结友爱、同仇敌忾、偕作并行、准备抵御外侮的歌声。 据今人考证,秦襄公七年(周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71年),周王室内讧,导致戎族入侵,攻进镐京,周王朝土地大部沦陷,[[秦国]]靠近王畿,与周王室休戚相关,遂奋起反抗。此诗似在这一背景下产生。 ==参考文献== [[Category:851 中國詩]] [[Category:821 中國詩論]] [[Category:810 文學總論]]
返回「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