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17.135.177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小鹃鸠 的原始碼
←
小鹃鸠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小鹃鸠'''鸟类,主要分布于[[中南半岛]]和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和[[缅甸]]、越 [[File:皇鸠1.jpg|缩略图|左|皇鸠[https://dss0.bdstatic.com/70cFvHSh_Q1YnxGkpoWK1HF6hhy/it/u=1935024140,3427608944&fm=26&gp=0.jpg 原图链接]]] 南、[[老挝]]、[[柬埔寨]]、[[泰国]]以及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香港特别行政区,海南岛 ==保护级别==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鸟类]]》中列为稀有种。 皇鸠的所有亚种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形态特征== 别名:[[小鹃鸠]]、[[小赤鹃鸠]]。 体形比斑尾鹃鸠小,体长32厘米。雄鸟头顶和头侧为[[栗棕色]], 上背及两肩的棕色稍淡,具少量黑褐色细横斑,并且具有金属绿色光泽。 下背、腰部及尾上覆羽暗褐色,尾上覆羽还缀有锈红色。 中央尾羽为棕红褐色,没有斑,外侧尾羽为栗棕色而具有黑色次端斑,与斑尾鹃鸠不同,没有灰色。 翅膀大都为暗褐色。颏部、喉部近白色,其余下体为棕黄色,胸部还具有宽的白色羽缘, 形成显著的白斑。胸侧则杂有黑色的横斑,尾下覆羽为深棕红色。雌鸟的羽色和雄鸟相似, 但上背没有金属绿色光泽,胸部杂有较多的黑色。虹膜为珠灰色,嘴角褐色。脚和趾暗紫褐色,爪角褐色。 ==分布范围== 分布于太平洋诸岛屿(包括[[中国]]的[[台湾]]省、[[东沙群岛]]、 [[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以及[[菲律宾]]、[[文莱]]、 [[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 [[爪哇岛]]以及[[巴布亚新几内亚]]。), [[华莱士区]](指传统的华莱士线(从棉兰老岛的东侧海域经望加锡海峡至巴厘岛与龙目岛之间)以东、[[巴布亚新几内亚]]以西的区域,包括[[印度尼西亚]]的[[苏拉威西岛]]、[[努沙登加拉群岛]]、 [[西南群岛]]、[[摩鹿加群岛]](马鲁古群岛)、[[东帝汶]]等岛屿。),[[中国]]有分布。 ==栖息繁殖== 繁殖期为4~7月。常成对营巢繁殖。通常营巢于林中树上枝杈间或灌丛与竹丛间。 巢主要由细枝和苔藓等构成。每窝通常产卵1枚。卵的颜色为淡皮黄色,大小为29×21毫米。<ref>[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9487283/d15e2x_5PrGegeg14-RKn_ZHi9qSByKIkY0OKH3cC_KCJt1iQInDZyg_HuZtIn4nlMseAEuSs8Ta_KDIVd2xKfAgJqnt3UzxGzwmRv11B40_-FVQyA | 中国高校摄影联盟, ] </ref> 棕头鹃鸠在国内迄今仅记录于[[西双版纳勐腊]],数量十分稀少。 约估计每百平方公里面积内,数量不足1只。 [[棕头鹃鸠]]的繁殖力较[[斑尾鹃鸠]]更低,加之乱捕滥猎严重,致使种群数量日趋减少。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380 動物學總論]] [[Category:360 生物科學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小鹃鸠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