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5.105.149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小热昏 的原始碼
←
小热昏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小热昏.jpeg|有框|右|<big>小热昏</big>[http://n.sinaimg.cn/news/transform/116/w550h366/20190402/PR2y-hvcmeux4549743.jpg 原图链接][http://cul.news.sina.com.cn/zxxx/2019-04-02/doc-ihsxncvh7563174.shtml?cre=tianyi&mod=pcpager_focus&loc=19&r=9&rfunc=100&tj=none&tr=9 来自 新浪网 的图片]]] '''小热昏''',曾名“小锣书”,是一种流行于江浙、[[上海]]等地的说唱艺术,始创者为清末民初的[[杭州]]艺人杜宝林。小热昏以小锣、三巧板伴奏,主题为讥讽时事。由于说唱者兼卖梨膏糖,因而又俗称“卖梨膏糖”。其名称来源自清末苏州梨膏糖叫卖者赵阿福,因其说唱内容多针砭时弊,为免麻烦,赵阿福戏称自己“热昏”了,意思是头热发昏满口胡言,不必当真,遂沿用至今。 小热昏是上海独角戏的起源之一。2006年,杭州小热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ref>[http://www.ihchina.cn/Article/Index/detail?id=13654 小热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ref>。 ==基本简介== 小热昏原为一种以唱[[新闻]]、宣传[[商品]][[广告]]的说唱,很多艺人自己熬制梨膏糖,用这种说唱形式来推销。后来清末民初,杜宝林等民间艺人据其唱调采用隐晦曲折的手法,以“说朝报”的形式,说唱时事新闻和笑话故事,内容多讽喻当时社会黑暗现象,为避免遭迫害和麻烦,取艺名为“小热昏”。后即以“小热昏”为曲种名,盛行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 ==表演样式== 小热昏,多在露天演唱,形式简单,一副三角架,一张长凳,代表舞台,一人或二人一搭一挡说唱,以小锣或三巧板伴奏。一般先敲小锣,招徕观众,接着讲笑话,说新闻,最后唱长篇。需要说明的是,狭义的“小热昏”专指其创始人杜宝林(见右图),上海滑稽的代表作《七十二家房客》中卖[[梨膏糖]]的艺人“杜福林”一角即以其为原型。 ==名称由来== “小热昏”是植根于民间,用方言演唱的一种街头说唱[[艺术]],始于清末民初,上世纪二十年代传入平湖。 “热昏”是吴方言中的一个普通词汇,《中国戏曲曲艺词曲》中谓:“热昏”本义是贬义词,但有时也把故作胡言乱语的笑谈和匪夷所思的[[笑话]]称作热昏,不是贬义。由于“小热昏”的演唱内容大多取材于[[社会]]新闻,最了解劳苦大众的疾苦,艺人要为百姓代言,以泄露胸中之闷,以讽刺的手法揭露社会局的阴暗面,所以深受大众喜欢。 但为了避免被当时的反动当局所迫害,把这一说唱内容和形式化成“贾雨村言”,“满嘴荒唐话”的说唱艺术,称为“小热昏”意思是一个人因发高烧热昏了头而胡言乱语。 据传,最初表演“小热昏”的是文明戏演员徐卓呆,[[苏州]]人,曾演丑角,中年后,自命其为“热昏”,后有杭州卖梨膏糖的街头艺人杜宝林以“小”字取艺名为“小热昏”<ref>[https://fengsu.supfree.net/up.asp?id=16303 上海小热昏 ],在线查询网</ref>。 ==视频== ===<center> 小热昏 相关视频</center>=== <center>小热昏首发醒世曲</center> <center>{{#iDisplay:k0527c8hjwo|560|390|qq}}</center> <center>曲院梅香——杭州小热昏《水果招亲》(徐筱安)</center> <center>{{#iDisplay:s0532yk497m|560|390|qq}}</center> ==参考文献== [[Category:980 戲劇總論]]
返回「
小热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