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17.233.156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寻梦隆里(杨秀廷) 的原始碼
←
寻梦隆里(杨秀廷)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寻梦隆里'''<br><img src="https://images.pexels.com/photos/7601798/pexels-photo-7601798.jpeg?auto=compress&cs=tinysrgb&w=600&lazy=load"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pexels.com/zh-cn/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网]</small> |} '''《寻梦隆里》'''是[[中国]]当代作家杨秀廷的散文。 ==作品欣赏== ===寻梦隆里=== 古井幽幽,古巷长长,花脸如云,黛瓦粉墙。古风古韵的隆里古城,像一幅古朴的风景画,静静铺展在黔湘桂边界贵州省锦屏县南部青山环绕的龙溪坝子上,向世人讲述它沉厚的历史和在新时代华丽转身的故事。 民族融合见证时代巨变 600多年前,隆里屯军帐篷里飘出的第一缕炊烟,在青山绿水间弥漫开来,来自中原和江南九省移民的思乡种子,从此播撒在这片盛产杉木也盛产乡愁的土地上。 隆里古城始建于明洪武十九年(1386),由龙里守御千户所衍化而来,是明王朝洪武年间“调北征南”“屯田戍边”形成的军事城堡,具有深厚的明代移民军事卫所历史背景。来自中原和江南的屯军迁入,在西南少数民族高度密集地区建起了一座汉族移民村落,屯军及其后裔传承故土家园的生产生活方式,使隆里成为黔湘桂边地的一座“汉文化孤岛”。官衙、书院、民居,城墙、戍楼、护城河,蒸米花、炸麻叶、做印盒粑,舞“花脸龙”、演汉戏、“迎故事”等等,丰富的汉文化遗存,饶富深意,绵延成隆里古城“城内三千七,城外七千三”“七十二人姓,七十二眼井”的军屯文化记忆。600多年来,隆里所屯军后裔在这片土地上“亦兵亦农”,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往,经历了对峙、试探,摩擦、接纳,融合、依靠的演进过程。新中国成立后,隆里古城屯军后裔主动求变,与周边少数民族逐步形成了密切交往、主动融合、相互依靠的新型民族关系。 隆里的故事,在长长的来路里。 明洪武十一年(1378),湖广上里坪司(今贵州黎平)人吴勉揭竿举事,称“铲平王”,古州(今榕江)一带十二蛮夷长官司纷纷响应,其队伍迅速发展,“号二十万众”,攻铜鼓,克黎平,陷靖州,袭通道,战武冈,激荡于湘黔桂毗邻地区,声震朝廷。明太祖朱元璋派楚王朱桢统兵34万弹压,起义军经历八8年苦战兵败,明王朝留兵驻守,推行卫所制,实行“军屯”。隆里地处要冲,地扼黔湘桂边界少数民族地区腹地的关口,所在地势山环水绕,盆坝广阔,物产丰富,被选为屯军之地,始置龙里守御千户所,隶属湖广都司五开卫(今黎平),为五开卫内外十六所之一,来自中原和江南的军人屯垦驻守于此,此为隆里古城之始。历史上,由于封建王朝实行“所不连司,寨不通屯”的政策,限制了屯军族群与少数民族的交往,隆里屯军及其后裔不但在旷地上筑起高厚的城墙,在心理上也筑起一道坚固的防线,与少数民族鲜有往来。明清时期,隆里所遭受7次战火洗礼。烽火岁月,焦灼着隆里军屯族群的心灵。文化差异带来的“孤独”和由于民族冲突产生的“[[隔阂]]”,回望千里乡关的绵绵思乡梦,曾经让隆里人动起了离开隆里、返回中原和江南的心念。在动荡的岁月中,隆里人渴望回到他们久远的故乡,归居他们的祖籍地,归依自己的族群。 风物代谢,世事簇新。隆里人在徘徊中,找寻到了在这里扎根、生存和发展的和合之道。 隆里古城的风物传说,由此有了一种隆里版的“三皇故事”:一是“皇家军远征”,即明洪武时期朱元璋“调北征南”,中原和江南九省官兵迁驻隆里;二是“皇木北上”,明朝军队的军事行动发现了清水江流域优质木材,官商与民商接踵前来采购,开启了清水江木材时代,曾因地处僻远而成为“化外之地”的清水江流域,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融入了国家体系;三是“皇榜高中”,优质“苗木”随清水江下沅江入长江上运河转运北京,木材东流带来文化西渐,文教兴起,军屯学子及侗族苗族等少数民族子弟人才辈出。 一部隆里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民族融合的历史。曾经让隆里人尝遍了“孤独”的这片边乡僻壤,族群的互动、交流,点燃了民族融合的希望之火,在历史的巨变中深情拥抱了隆里这个移民族群,给了他们安慰、温暖和希望。 隆里古城南门“正阳门”内的一通古碑,记述着这座“亦兵亦农、能战能防”的古城,经由征战离乱之痛,到休养生息“中兴”,继而迎来民族交融“隆盛”的前朝往事。而今,铅华隐去,隆里古城也由曾经的军事城堡,变成农业乡村,再以转身回望历史深处的缱绻姿态,蝶变成新兴的旅游古镇。这600年的跌宕起伏,浸透着沉郁苍凉,也收藏有融和晴暖。 新中国成立后,党的民族政策像浩荡春风,催生了大山深处的万千新绿。在新时代的春风暖雨里,隆里人舞动的“花脸龙”变得昂扬欢快起来,隆里汉戏高腔更加嘹亮,隆里人的日子也一天天红火起来。隆里所村以“民族融合、文化交流、共同发展”为主题,把民族团结进步与党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社会治理、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和旅游开发等深度融合,走出了一条“民族融合共进,文化交流共生”的民族团结进步创新发展新路,打造了民族团结进步繁荣发展的“隆里样板”。 走进坐落于隆里古城南门广场边的“锦屏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展厅里,“民族团结进步荣誉榜”十分醒目: 2008年12月,隆里中学被[[贵州]]省教育厅、省民委、省人事厅表彰为“全省民族民间文化教育活动先进集体”; 2013年9月,隆里中小学被贵州省委宣传部、省委统战部、省民宗委授予“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学校”荣誉称号; 2014年9月,隆里乡华寨村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 2016年7月,隆里中学被黔东南州委、州人民政府授予“黔东南建州60周年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 2019年11月,锦屏县公安局隆里派出所被公安部命名为“枫桥式公安派出所”; 2021年1月,锦屏县被国家民委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 2021年10月,隆里所村被贵州省委宣传部、省委统战部、省民宗委命名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 这一项项荣誉,展示了隆里人与周边少数民族融合共进、民族团结进步创新实践的丰硕成果,也见证了锦屏县各族干部群众团结奋进的历程。 今日隆里,城门大开,喜迎八方来客。[[隆里]]古城,已经成为中国和挪威王国国际合作生态博物馆,跻身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拥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等国家级名片,隆里古建筑群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隆里已经成为贵州省和黔东南州重点发展的旅游景区之一,是带动革命老区锦屏县文化旅游事业创新发展的新引擎。 隆里故事多,今朝更传奇。民族融合共进的历程,见证了隆里的沧桑巨变。 边邑古城的历史风云 隆里古城居民是明代洪武年间“调北征南”屯军的后裔,这些军人后代一直固守着故土——江南和中原的文化习俗,玩“花脸龙”、迎“故事”、唱“汉戏”是他们一代又一代沿袭乡愁的文化传承方式。古城里,窨子屋古宅门楣上标示祖籍地和家风的“郡口”、墨迹斑驳的对联,镶嵌着鹅卵石的“丁”字花街,马头墙上的彩绘等等,都以丰富的表情在那里守望着,而且这一守就是600多年。 “一山一水一片林,一街一巷一古城。一屯一所一部史,一来一往一代人。”这首流传在隆里的民间歌谣,生动地描述和勾画出隆里古城的一幅线描图,道出了隆里古城的大势大象:古城四周山环水绕,群山苍翠,春蕾林场10万亩人工林郁郁葱葱,气象万千;古城内楼宇轩昂,人烟稠密,遗韵幽远。 在中国南方诸多盛满故事的古城中,隆里古城风骨独具,因明王朝经营大西南的军事行动和文化输入,造致隆里气韵雄沉的性格里蕴含着许许多多柔美或尖锐的细节。屯军、商户、民夫,织机、水碾、龙骨车,掘井、蚕桑、种棉,“清明会”、“红仪会”、“龙灯会”……这些物象,如一帧帧鲜活生动的册页,流布在这方土地上。 岁月越久远,那些隐藏在隆里古城古街古巷深处的影像却愈加清晰。 吴勉[[起义]]失败12年后的洪武三十年(1397),锦屏婆洞林宽再次揭竿而起,带领10万队伍,占隆里,攻新化,打平茶,围困黎平守御千户所。是年秋,清水江两岸已是层林尽染,一队队人马在丛林中奔驰,军旗猎猎,战马嘶鸣,打破了山林中的寂静。朱元璋命楚王朱桢、湘王朱柏“率军三十万,由沅州(今湖南芷江)伐木开道二百里,直抵天柱”。军旅铁蹄再次踏上这片土地。林宽部两面受敌,铜鼓一战,林宽被俘。今日铜鼓古城外,楚王营、楚王妃子墓、岔路林家堡、林家营盘尚在,600多年后,那些刀光剑影的风云人物,依旧丰润着这方乡土的风物传说。 作为明王朝在大西南实施滇黔经营的战略大手笔之一,“调北征南”的结果是在湘黔桂设立了众多的屯堡,“拨军下屯,拨民下寨”,实行屯田制。明洪武十九年,按照军事“能攻能防”需要构建成“三街六巷九院子”的龙里守御千户所,在龙溪河畔的田畴中卓然兴起,就像隆里古城里那些足以迷惑游客的“丁”字街一样,这枚明王朝的“千户所”铆钉从此铆在了湘黔桂边界的青山绿水间。 天地间多了一座城池,也多了一段跌宕起伏的故事。 [[炊烟]]从营帐中袅袅升起,飘游在真武山下广袤的田园间。城墙自田园中突起,竖起了一道圈住民间自由往来的坚壁,但城里城外,人们心底的暖流总是静静流淌,从来没有停止过试探和交汇。到了清代后期,一座座宗祠在隆里所焕彩落成,隆里人默认和公开地表明了把隆里当成故乡的姿态。 一方山水,自此偃息了烽烟剑气,又策新了农桑与书香。 <ref>[http://www.chinawriter.com.cn/l 中国作家网]</ref> ==作者简介== 杨秀廷,贵州省锦屏县委政研室原主任,贵州省作协会员,202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第二期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培训班学员。 ==参考资料== {{Reflist}} [[Category:820 中国文學總論]] [[Category:825 中國散文論;語體文論;新文學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寻梦隆里(杨秀廷)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