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221.68.196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寶覺禪寺 的原始碼
←
寶覺禪寺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寶覺禪寺'''<br><img src="https://travel.taichung.gov.tw/Utility/DisplayImage?id=8364"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travel.taichung.gov.tw/zh-tw/Attractions/Intro/278/%E5%AF%B6%E8%A6%BA%E5%AF%BA 圖片來自taichung]</small> |} '''寶覺禪寺''',簡稱'''寶覺寺''',是位於[[臺灣]][[臺中市]][[北區 (臺中市)|北區]]金龍里的[[臨濟宗]][[佛寺]],1928年創建,山號「正法山」,[[臺灣日治時期|日治時代]]的山號「鷲屏山」,開山者為[[東海宜誠]]禪師,首任主持[[妙禪法師]],臺日二戰軍人與遺屬會來此祭祀,也為日本觀光客旅遊地點。 ==沿革== 寶覺禪寺位於臺中市北區。創建於一九二八年,正式名稱是「正法山寳覺禪寺」歷經三年完成大雄寶殿、禪房、功德堂等建築。大雄寶殿為鼓樓起脊式,大雄寶殿供奉本師釋迦牟尼佛法身報身應身塑像,是妙禪禪師親自恭塑。大雄寶殿為磚造之混合建築,建寺初僅有「撥雲堂祖師廳」、後寮房均為泥土造,大殿側功德堂則為後來增建,但以上建築除了大雄寶殿仍保留以外均於新側殿動工前全部拆除。 東海宜誠妙禪禪師為開山,耀禪禪師為第一代住持,第二代住持罡宗老和尚,一九四五年第二代住持罡宗老和尚引退,玄恆禪師繼任第三代住持,一九五四年玄恆禪師禮聘智性老和尚晉任第四代住持,一九六四年智性老和尚圓寂,玄恆禪師再度接任住持一職為第五代住持,一九七七年四月六日玄恆禪師圓寂,由心觀法師繼任為第六代住持。 玄恆禪師俗姓林名錦東,臺灣省南投縣竹山鎮人。出生於佛教世家,一九四五年,禪師爾後發起組織臺灣省佛教會,並推動各縣市成立佛教支會,基礎乃趨穩固。一九五二年玄恆禪師膺選為臺中市佛教支會理事長,一九五四年經省佛教會理監事會議公推連任省佛教會第四、五兩屆理事長。禪師不亂勞瘁環島奔走,遍訪各寺院溝通意見解決困難發展教務促進團結,效果卓著。禪師不但獻身教界有所建樹,更能配合當局各項措施,改善民俗節約拜拜,冬令救濟,成立台中佛學院造育僧才。更爭取迎回玄奘大師靈骨舍利,現今安奉於日月潭玄奘寺之大師舍利乃為當年禪師極力交涉爭取的成果。 彌勒大佛之興建乃由玄恆禪師為倡導世人笑口常開,要如佛像笑臉迎人,有皆大歡喜之意,邀集地方信眾兆同發起,於一九六四年興工至一九七五年始告完成。大佛建坪一千六百六十六平方米,像高二十六點六米,連同基座共計三十點三米,洵為中部之一宏偉建築。這座曾為台中市地標俱有藝術特色的大佛,內部為七層,目前規劃為「佛教文物展覽館」,擁有佛教書畫各式雕塑佛像數千件供參觀。 一九七七年玄恆禪師圓寂,於當年七月由本寺委員會推舉心觀法師繼任之,為本寺第六任住持。心觀法師俗名陳金鑾,臺灣省南投縣名間鄉人,母親在她四歲時即已去世,由姑母撫養長大,自小深知母愛之可貴,是位非常仁慈的活菩薩。師畢業於台中師範學院,曾任本市太平、建國、力行、省三各國民小學教師,先後達三十年之久。師一生致力於錄製佛曲、佛門課誦教學錄影帶等製作,開設幼稚園教化培育未來佛教之人才。 一九九六年,心觀法師由於積勞成疾一月六日遷化於台中榮總,未完成之遺願繼續由寺方推動。更因九二一之災變,使得原來老舊不堪的大雄寶殿,造成多處的龜裂,祖堂與功德堂壁面受損剝落,促使原來僅於規劃中的重建不得不提前進行。目前舊有之功德堂祖師廳已拆除,新建側殿工程已於二○○二年七月完工。 二○○五年寺方接納各方面的意見保存並全面整修原大雄寶殿,並予遷移。原址興建新殿地基完成後再度將大雄寶殿移入以維護該建築的歷史原貌,迄二○○九年中已全部竣工。 '''(以上資料由寶覺禪寺正式提供)''' [[臺灣日治時期]],[[臨濟宗妙心寺派]]以[[臨濟護國禪寺]]為根本道場,在臺灣各地建立布教所、寺廟。 此寺創建於1928年,東海宜誠禪師發起興建。建寺蒙地方人士賴屘結、賴天生等人協助。首任主持有「藝僧」雅稱的妙禪法師。寺方在日治時期就創辦佛學院、幼稚園。1929年受妙心寺派任。 戰後,主持先後由師承東瀛的宗心南投竹山人、俗名林錦東,師承日僧高林玄寶。他在1950年代在[[關仔嶺]]開辦佛教講習班,並以五千元的酬勞聘請作家黃風為[[弘一大師]]寫劇本。1954年10月18日退任,由智性法師接任主持。及心觀南投人,原為林錦東髮妻,[[台中師範]]畢業,自[[京都]][[佛教大學]]畢業後出家。宗心因病逝世後,由董事會推選產生為下任主持。擔任,所以該寺有許多臨濟宗的氣質。宗心任內曾辦過國文講習班,並發行佛學雜誌《覺群週刊》,自己擔任發行人,後改名為「覺生月刊」。1954年10月17日,大悲講堂落成,將軍[[孫立人]]妻子[[張晶英]](孫張清揚)剪綵,[[芳澤謙吉]]大使贈送刻有「篤敬三寶」的方形木刻板。1964年,宗心發動興建一座彌勒大佛,至1975年興建完成。 ===寺廟=== [[東亞]][[傳統宗教]]供奉[[神灵]]、[[神话]]或[[传说]]人物、历代[[圣贤]]、历史著名人物的房屋式[[祭祀]][[建筑物]],均可統稱為'''廟宇'''<ref>{{cite web|title=道教宮廟組織或管理章程範例|url=https://cabu.kcg.gov.tw/Web/FileDownLoad/FileUpload/20160111175017411680.pdf|website=高雄市政府民政局|access-date=2018-04-07|archive-date=2020-10-28|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01028062933/https://cabu.kcg.gov.tw/Web/FileDownLoad/FileUpload/20160111175017411680.pdf|dead-url=no}}</ref>。 一般包括[[道觀]]、[[佛寺]]、[[祠]]等[[廟宇]],而不包括祭祀[[祖先]]的[[家廟|祠堂家廟]],但一些聖賢的家廟亦受[[宗族]]以外的信眾[[參拜]],故这些家庙同時事實上有著祭祀以及讓信眾祈求庇佑用的性質。道教[[宮觀]]可稱'''宮廟''',佛教[[寺院]]可稱'''寺庙''',尊天法祖[[祭祀]]通稱'''祖廟'''或'''宗廟''',皇家[[太庙]]與[[明堂]]则合稱为'''廟堂'''。 由於東亞傳統上常有不同宗教互相影響、習合的情況,如佛道雙修、[[三教合流]]、[[神佛習合]]等,加上與[[民間信仰]]、[[巫覡宗教]]合流,因此廟宇的名稱、性質多變,甚至同一間廟宇同時具備多種性質。 ==建築== 除了一些單體式且不設前院的廟宇外,一般都有一個獨立的[[門 (建築物)|門]]為入口,如[[神道坊]](廟宇[[牌坊]])、[[山門]]、[[鳥居]]等,也代表進入[[廟宇]]或[[結界]]範圍。入門之後為[[神道 (道路)|神道]],可通往參拜之處。 廟宇主體建築稱為「[[殿]]」,「殿」本指帝王居所,後來也指供奉仙真聖賢神佛的屋宇如[[大雄寶殿]],有些則稱為「堂」如[[日本]][[法隆寺]]金堂。規模較大的寺廟常有多個不同的殿或堂。 有些廟宇周圍會有[[廟宇林|鎮守の森]],有守護廟宇的神聖意義,也有些是作為[[風水林]]。 ==類型與名稱== 「觀」,原指[[宮殿]]的高大門[[闕]],後因歷代帝王常請方士或道士夜觀星象、制定曆法於「觀」,後來用以指[[道士]][[修道 (道教)|修道]]的居所,即[[道觀]],也作為供奉道教先真的建築物名稱,如[[玄妙觀]]與[[白雲觀]]。一些規模較大的道觀會以「宮」命名,兩者又合稱「[[宮觀]]」。 民間信仰中的寺廟命名多元,傳統上只有一些主神神格為帝、-{后}-、妃或[[王爺信仰|王爺]]級的寺廟才會用原指帝王居所的「宮」命名。例如[[媽祖]]曾先後在[[元代]]、[[清代]]獲[[皇帝]]冊封為天妃、天后,於是部分[[媽祖廟]]命名為天妃宮、天后宮;[[關羽]]被尊為協天大帝,於是一些[[關帝廟]]也命名為[[協天宮]];神格崇高的神明,其廟宇也會稱為「宮」,如香港、[[澳門]]一些由[[民間釋教]]信徒開設的[[觀音廟]]名為[[水月宮]]。今日多數神廟都稱「宮」。 「殿」指帝王理事之所,多為高階神明的廟宇,供奉[[三清]]的廟宇名稱包含三清殿、[[高玄殿]]等。供奉[[玄天上帝]]的廟宇名稱包含[[北極殿]]、真武殿等。 [[寺廟]]原指「[[寺院]]」「寺」原係朝廷辦公官署如[[大理寺]]等,「院」原為官廨別稱。佛教傳入中國初期,曾將僧人安排在九卿之一府邸[[寺]]中居住,因幾個著名僧人而令其居所[[寺]]中某[[某院]]也逐漸成為僧人居所代稱。故後世稱為寺或院,[[佛教]]僧侶修行、禮佛與居住的道場,如[[中國佛教]]第一座佛寺[[洛陽]]「[[白馬寺]]」與香港“三大古剎”之一「[[青山禪院]]」,並隨著[[漢傳佛教]]傳播影響[[日本]]、[[朝鮮]]、[[越南]]、[[琉球]];[[伊斯蘭教]]之禮拜堂稱之為「[[清真寺]]」。 「庵」或「庵堂」本來是指結草為屋,後指[[僧尼]]供佛的屋舍如[[河南]][[初祖庵]],又常常專指僅有[[女性]]出家眾([[比丘尼]])居住、修行的場所如[[新北市]][[石碇區]][[蓮池庵]]。也有一些[[民間釋教]]信徒把供奉[[地藏王]]的廟宇命名為[[地藏庵]],[[五福大帝]]的廟宇也有命名為「庵」如[[福州白龍庵]]。 「[[巖仔|巖]]」本來指位於山窟或依山崖處據險而築的佛寺,供奉[[清水祖師]]的廟宇也常命名為[[清水巖]]。 「洞」係道教先真居住之地如[[洞天福地]],後來在[[中國大陸]]、[[香港]]、[[台灣]]、[[越南]]等地,因為[[民間釋教]]與民間信仰合流,而成為廟的代名詞之一。 [[儒教]]的寺廟包括祭祀[[孔子]]的[[孔廟]],以及祭祀聖賢、[[烈士]]、祖先的「[[祠]]」,如[[名宦祠]]、[[忠烈祠]]、[[宗祠]]等。但一些祭祀先賢的祠又被民眾視為祈福消災的[[神明]],遂與民間信仰結合變成民間寺廟,例如祭祀[[諸葛亮]]的[[武侯祠]],供奉[[土地公]]的廟宇也有作土地祠、[[福德祠]]者。 「府」原指百官所居之處,部份廟宇也以「府」命名,如奉祀[[五府千歲]]的[[代天府]]、奉祀[[池府千歲]]的[[海埔池王府]]、奉祀張李莫府三千歲的[[五條港安西府]]、奉祀[[張天師]]的[[天師府]]或廣信府。 「堂」是古代官吏審案的地方,也指屋舍的[[正廳]],作為廟宇使用如[[松山慈惠堂]]。台灣[[齋教]]、[[扶乩]]之場所亦常稱為「堂」,例如[[壹善堂]]、[[勸化堂]]。佛教道场也会使用「讲堂」作为弘法场所名称如[[慧日讲堂]]與[[菩提講堂]]。[[一貫道]]場所亦有作「某某[[佛堂]]」、「某某聖堂」等。 「壇」是舉行祭祀的高臺,在古代東亞常與政府祭祀相關,如[[天壇 (消歧義)|天壇]]、[[地壇]]、[[先農壇]]、厲壇等,其中天壇、[[天公壇]]也成為常見祭祀[[玉皇上帝]]的廟宇名稱,如[[新竹天公壇]]、[[臺灣首廟天壇]]。另外,一般私人設立的神壇也常稱「某某壇」。 “廟”可作为祭祀各神祇场所的泛称,或直接成為祭祀場所名稱,如[[武廟]]、[[文昌廟]]、[[文武廟]]、[[媽祖廟]]、[[王爺廟]]、[[城隍庙]]、[[義民廟]]、祭祀[[后羿]]的[[三嵕廟|三嵕(zōng)廟]]等。 日本[[神道教]]的寺廟稱為[[神社]],其中祭祀[[日本皇室]]祖先神、[[日本天皇]]、以及對於[[大和]]平定有功神祇的神社稱為[[神宮]],小型的神社則稱為「[[祠 (神道)|祠]]」,或作「小祠」、「小堂」。 越南傳統信仰中的寺廟,除了與中國相同的類型外,[[村社]]裡還有一種稱為「亭 (越南)|Đình」的寺廟,供奉村社保護神。 [[琉球神道]]的祭祀場所稱為「[[御嶽 (琉球)|御嶽]]」,其中一些屬於寺廟形式。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 927 宗教建築;陵墓 ]]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Cite web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Configur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Date valid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Whitelist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寶覺禪寺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