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217.252.194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寄生现象 的原始碼
←
寄生现象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寄生现象'''在自然界中,随着漫长的[[生物演化]]过程,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凡是2种生物在一起生活的现象,统称[[共生]](symbiosis)。在共生现象中根据2种生物之间的利害关系可粗略地分为[[共栖]]、[[互利共生]]、[[寄生]]等。 [[File:寄生现象1.jpg|缩略图|寄生现象[https://ss3.bdstatic.com/70cFv8Sh_Q1YnxGkpoWK1HF6hhy/it/u=3469042848,1682736355&fm=26&gp=0.jpg 原图链接][https://ss3.bdstatic.com/70cFv8Sh_Q1YnxGkpoWK1HF6hhy/it/u=3469042848,1682736355&fm=26&gp=0.jpg 图片来源百度网]]] '''中文名''':[[寄生现象]] '''外文名''':[[Parasitics]] '''含 义''':[[互利共生、寄生等]] '''形 式''':[[在营养上互相依赖]] ==寄生现象== 1.共栖(commensalism) 2种生物在一起生活,其中1方受益。另1方既不受益,也不受害,称为共栖。例如,[[䲟鱼]]用其背鳍演化成的吸盘吸附在大型鱼类的体表被带到各处,觅食时暂时离开。这对䲟鱼有利,对大鱼无利也无害。 2.互利共生(mutualism) 2种生物在一起生活,在营养上互相依赖,长期共生,双方有利,称为互利共生。例如,[[牛]]、[[马]]胃内有以植物纤维为食物的[[纤毛虫]]定居,纤毛虫能分泌[[消化酶]],分解[[植物纤维]],为其自身和牛、马提供营养物质;而牛、马的胃为纤维虫提供了生存、繁殖所需的环境条件。 3.寄生(parasitism) 在2种生物共生的关系中,营寄生生活的生物获益,而被寄生的生物则受害。在寄生生活过程中,营寄生生活的生物称为寄生物(parasite),被寄生的生物称为宿主(host)。寄生物包括寄生植物和寄生动物,寄生动物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寄生虫]](parasite)。由寄生虫寄生于宿主体内、外所引起的疾病,称为寄生虫病(parasitosis)。 [[File:寄生现象2.jpg|缩略图|寄生现象[https://ss1.bdstatic.com/70cFuXSh_Q1YnxGkpoWK1HF6hhy/it/u=3011353154,314241729&fm=26&gp=0.jpg 原图链接][https://ss1.bdstatic.com/70cFuXSh_Q1YnxGkpoWK1HF6hhy/it/u=3011353154,314241729&fm=26&gp=0.jpg 图片来源百度网]]] ==演化过程== 自然界有了生物以后,就逐渐出现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随着生物的演化这种关系也在演化。在千差万别的生物关系中,两种生物一道生活的现象非常普遍,统称为共生现象或共生(symbiosis)。如按两种生物之间的利害关系可粗略地归类:一方受益,另一方既不受益也不受害者,称为共栖(commensalism),例如人口腔内的齿龈内[[阿米巴]](Entamoeba gingivalis)以细菌为食物,但不侵犯组织;双方互相依赖,彼此受益者称互利共生(mutualism),例如牛、马胃内生活的纤毛虫在分解植物纤维过程中获得营养物质,而纤毛虫的死亡则为牛、马提供蛋白质;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者则称寄生(parasitism),例如寄生于[[植物]]、[[动物]]或人的病毒、[[立克次体]]、[[细菌]]、[[真菌]]、<ref>[阿历索保罗(美),明斯(美),余永年.真菌学概论:农业出版社,1983:1-38]</ref> 寄生虫。通常寄生的一方称寄生物(parasite),被寄生的一方称宿主(host),属于动物的寄生物则称寄生虫。在分类上,寄生虫分属原生动物(原虫,protozoa),扁形动物,线形动物,棘头动物( 这三类统称蠕虫, helminths)与节肢动物中的许多种类。人类至少有100种以上比较常见的寄生虫。 寄生是自然界非常普遍的现象。寄生虫从它的生命开始到终结,至少有一个时期或一个发育阶段在另一种生物的体表或体内的一定部位生活并获得[[营养物]],且可能造成损害。我们现阶段所认识的寄生虫与宿主之间的关系是它们长期演化的结果,因互相之间的适应性不同,可以出现多种多样寄生现象。 [[File:寄生现象4.jpg|缩略图|寄生现象[https://ss2.bdstatic.com/70cFvnSh_Q1YnxGkpoWK1HF6hhy/it/u=2992953415,2546847965&fm=26&gp=0.jpg 原图链接][https://ss2.bdstatic.com/70cFvnSh_Q1YnxGkpoWK1HF6hhy/it/u=2992953415,2546847965&fm=26&gp=0.jpg 图片来源百度网]]] ==寄生现象种类== 寄生现象在生物界中普遍存在,而寄生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 ==常见的寄生方式== 一种生物寄居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从中吸取营养物质来维持个体的生存并对寄主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如妨碍寄主的生长发育、降低寄主的生活力和生殖力,但一般不会引起寄主迅速死亡。这种寄生方式在动物各类群之间表现为外寄生和内寄生。如,[[虱]]、[[蚤]]等寄生在其他动物的体表属外寄生;[[蛔虫]]、[[绦虫]]、[[血吸虫]]、[[疟原虫]]等寄生在其他动物体内属内寄生。 这种寄生方式在植物各类群之间表现为全寄生和半寄生。例如,寄生在豆科植物上的[[菟丝子]],不但从寄主体内取得[[水]]和[[无机盐]],而且还要从寄主体取得光合作用产物,所以菟丝子的寄生方式属全寄生,因而对寄主造成的伤害较为严重。又例如,寄生在构、槐、榆等植物上的桑寄生和寄生在槲、榆、苹果植株上的槲寄生,它们通过变态的根深入寄主的丫杈中,由于桑寄生和槲寄生这些寄生植物中含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主要从寄主体内取得水和无机盐的供应,所以它们的寄生方式属半寄生。 [[File:寄生现象5.jpg|缩略图|寄生现象[https://ss0.bdstatic.com/70cFuHSh_Q1YnxGkpoWK1HF6hhy/it/u=2991174909,1778745599&fm=26&gp=0.jpg 原图链接][https://ss0.bdstatic.com/70cFuHSh_Q1YnxGkpoWK1HF6hhy/it/u=2991174909,1778745599&fm=26&gp=0.jpg 图片来源百度网]]] ==性寄生(或生殖寄生)== 这种寄生方式发生在同种生物的雌雄个体之间,其特点一般表现为雄性个体形体微小,构造简单,除[[生殖]]外其他生理机能退化,失去独立生活的能力,需寄居在雌性个体的体内或体表,依靠雌性个体而生活。这种寄生方式对本物种的雌雄生殖细胞结合极为有利。 例如,一种海生[[蠕虫]]──后螠,雄虫体长仅为雌虫的1/500,失去消化、运动等机能,寄生在雌虫的子宫中。又例如,一种生活在深海的[[角鱼]],<ref>[双角阿克角鱼. 伍汉霖等. 拉汉世界鱼类系统名典. 台湾: 水产出版社, 2012.]</ref> 雄鱼仅达雌鱼体重的85%,独立生活能力较差,平时用口吸附在雌鱼的体表,以雌鱼的体液为食。 ==行为寄生== 这种寄生方式不是由一种生物寄生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从而对寄生造成伤害,而是在某些本能行为上表现为一种动物占有另一种动物的“劳动”,让其无偿为自己服务。 这种寄生方式在[[鸟类]]中较为常见,如[[杜鹃]]的巢寄生就属于行为寄生。有一种杜鹃鸟本身没有[[筑巢]]、[[孵卵]]和[[育雏]]的本能行为,所以在产卵时就直接把卵产在其他小鸟如[[大苇莺]]的巢中。由于其卵和宿主的卵大小、形状、颜色、图案等方面都极为相似,巢寄主不能识别,就代其孵卵育雏。通常杜鹃鸟较巢寄主的雏鸟体型大,出壳早。它一旦出壳就将巢主的卵或雏鸟推出巢外,独自享受巢主的喂养。在鸟类中除杜鹃外还有一些[[啄木鸟]]、某些[[文鸟]]、几种[[野鸭]]等在筑巢、孵卵、育雏等行为上也进行巢寄生。 ==致死寄生(类寄生)== 这种寄生方式的最大特点是寄生的结果造成寄主的死亡。致死寄生现象在[[昆虫]]和[[微生物]]中普遍存在。例如,[[赤眼蜂]]把卵产在[[螟蛾]]的卵中,当赤眼蜂的幼虫孵出时即以螟蛾卵中的营养物质为食,最后导致螟蛾卵功能的丧失,从而抑制螟蛾的繁殖,这就是人们用以进行的“以虫治虫”的方式之一。 又如名贵中药[[冬虫夏草]]是子囊菌亚门,麦角菌科的一种真菌寄生在鳞翅目昆虫[[草蝠蛾幼虫]]体内形成的产物。这类真菌秋冬侵入幼虫体内,春夏子座从昆虫体内长出,棒状直立,肉质,表现为“[[草]]”状。 再如噬菌体寄生在[[细菌]]内部导致细菌的解体也属致死寄生。在临床上,[[烧伤]]病人的创伤面,往往被[[绿脓杆菌]]感染,严重时会危及生命,如使用绿脓杆菌的噬菌体可有效地杀死绿脓杆菌。 ==视频== ==人类身上的寄生虫,这五种能让人绝望== ;{{#iDisplay:b0368m0vg8c | 560 | 390 | qq }} ==杜鹃的寄生现象== {{#iDisplay:j0379zm08u2 | 560 | 390 | qq }}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360 生物科學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寄生现象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