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18.195.178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宽霖法师 的原始碼
←
宽霖法师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E6E8FA" align= center| '''<big>宽霖法师</big> ''' |- | [[File:宽霖法师.jpg|缩略图|居中|[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 | style="background: #C0C0C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中文名称;宽霖法师 国籍;中华人民共和国 出生日期;1905年 逝世日期;1999年6月8日 |} '''宽霖法师'''(1905-1999) 俗家姓王,名天顺,[[四川]]省[[新都]]县人,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岁次乙巳的四月二十八日生。 生前为[[四川]][[成都]][[文殊院]]方丈,并担任[[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及[[成都]]市政治协商会议常务委员、[[四川]]省政治协商会议常务委员等职务。一九九九年六月八日,在[[成都]]文殊院圆寂,世寿九十五岁,戒腊八十夏。<ref>[http://www.emsfj.com/ptjl/ShowArticle.asp?ArticleID=4652 宽霖法师] , 空林佛教网 2011-12-2 </ref> ==个人简介== 宽霖法师俗名[[王天顺]],1905年4月28日生于[[四川]][[新都]]的一个贫苦家庭 。王天顺幼年家境可谓赤贫,低矮的小茅屋里竟连一张像样的木床也没有,全家只好睡在地铺上。其父[[王正乾]]迫于生计,不得不靠替人杀猪宰羊,卖肉为生。其母李氏,亦是一个贫寒人家的女儿。 王天顺幼年十分聪颖,记忆超群,因家贫无力供他上学念书,他便天天到镇上梓潼宫王家私塾窗外,踩在石头上,听先生王谦久(秀才)讲课。久之博得了王秀才的同情,特准他免费就读了一年。这梓潼宫乃一道教宫观,建于清初,供奉文昌帝,1953年已拆毁。 王天顺11岁时(1916年),家境更加困窘,经常无米下锅。他唯一的弟弟吃不到奶水,还不到4岁就活活饿死了。为了活命,父母只得把他送到乡下的一个小庙[[双桂寺]]寄食。次年又转到[[新都]]县城福建会馆作打杂伙计。这[[福建]]会馆乃寺院和会馆二者合一的建筑,故它除了具有一般子孙庙必不可少的[[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禅堂]]等设施外,又于寺侧建一园林。园内广植[[石榴]]、杨柳、松竹梅兰,四时花木繁茂,鸟语花香,彩蝶翩跹,风光明媚,景色宜人。会首常将寺园作为游宴胜地,携酒备肴,摆花设盏,于春柳夏荷,秋月冬日之时聚会其间,商议公事。 民国六年农历四月初八(公历1917年5月28日),12岁的王天顺在[[福建]]会馆礼[[演悟和尚]]为师,得法名"宽霖",法号"广深",成为一名小沙弥。 民国十年(1921),[[成都]]文殊院香烟缥缈,灯烛辉煌,钟鼓齐鸣,众诵佛号。16岁的宽霖就在这庄严肃穆的氛围中登坛受比丘戒,开始了他弘法利生的岁月。同年,他父亲[[王正乾]]因年老体衰,生活无着,不得不在新都县[[白水寺]]出家为僧,法名[[通彻]]。 受戒后,宽霖讨单进堂,留在文殊院开始正规地学习参禅打坐,练习唱诵,学做经忏法事,同时在香积厨干杂活。闲暇之时常去少城佛学社(在今人民公园内)聆听著名法师、居士讲经说法,深沾法乳之恩。 民国十四年(1925)冬,[[通彻]]师到[[文殊院]]受比丘戒,而担任传戒大典引礼师的,正是他的独生子[[宽霖]]。受戒仪式刚结束,50余岁的[[通彻]]师即因病生西。宽霖压抑着悲伤,将父亲遗骸送回故乡,葬于白水寺后的塔院里。 ==人生经历== 民国十五年(1926),宽霖被派往文殊院的脚庙-郫县[[觉华寺]],看管周围300余亩的文殊院的庙产田地,并协助收租。这觉华寺原为道教东岳庙,后改为佛寺。此地风景宜人,春光明媚,阡陌纵横,绿畴万顷,松柏参天,殿宇参差,翠竹农舍,星罗棋布,流水淙淙,远山苍苍,"曲 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唐代常建的这几句诗,正是此地风光的绝妙写照!宽霖十分喜欢这里。时光似箭,日月如梭,不觉年底已到眼前。次年(1927),他调回[[文殊院]],在衣钵寮担任侍者。先服侍第十五代方丈禅盦常堃,不久禅盦(音an)让座退位,他又服侍第十六代方丈[[光老和尚]]。 民国十七年(1928),宽霖调到佛经流通处工作。三年后的一九三一年初春,二十六岁的宽霖背负行囊,怀揣戒牒,脚登草鞋,开始了"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的行脚参学的云水生涯。他先到峨眉山金顶锡瓦殿去祭扫他的师父文殊院第十四代方丈(后任金顶住持)明正性观的灵塔。而后顺长江东下,来到[[湖北]][[武昌]]大东门外洪山南麓的宝通禅寺,听[[度厄老法师]]讲解[[《大佛顶首楞严经》]]。6月底讲经结束,他随侍度厄法师回到[[江苏]][[南京]]旱西门外普照精舍,学法三月。9月底,度厄法师介绍他去[[浙江]][[宁波]][[观宗寺]]从[[谛闲老法师]](1857-1932年8月)和[[宝静法师]](1897-1940)学习天台宗教理。 民国二十一年(1932)春,宽霖进入观宗寺义务学校预科班学习。次年春,他到[[苏州]][[护国寺]],参礼被誉为"莲宗十三祖"的[[印光老法师]](1861-1940年)及其高足[[德森法师]](1883-1963年1月),探究净土法门。9月,他又回到观宗寺,担任西序堂主,负责管理学僧。为了亲礼更多的高僧大德,不久,他移住宁波七塔寺,跟钟镜法师学习中国古典文学。次年(1935)秋,正在[[江西]]九江讲学的[[宝静法师]]函请其前往襄助,他欣然前往,和宝静法师同往九江能仁寺。后登庐山,参礼东林寺。 民国二十四年(1936)初,宽霖返川途中,应[[重庆]]华岩寺方丈钟镜法师函邀,在华岩寺和附近的三学精舍为僧侣、居士讲经说法,前后达一年余。次年(1937)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抗日战争开始。不久,宽霖回到了阔别六年之久的文殊院。此后的一段时期,他先后在[[成都]]骡马市街[[尧光寺]](今已不存)、北效昭觉寺、绵竹县祥符寺、新都县宝光寺、峨眉山万年寺毗卢殿和金顶瓦殿讲授经论,主持盂兰盆会。 1931年,宽霖向文殊院告假,出外行脚参访,朝礼天下名山大刹。他自[[重庆]]东下,抵达[[上海]],转往[[宁波]],在四明山观宗讲寺,入弘法研究社受学,聆听[[谛闲老和尚]]、[[宝静法师]]讲天台教观。后来因成绩优良,宝静法师命他担任弘法研究社学监,及观宗讲寺堂主,他也依[[宝静法师]]学习古典文学。三年之后,他又赴[[杭州]]参访,向[[摩尘]]、心慈、静修等法师求教法义,并曾到[[苏州]]报国寺为[[印光老和尚]]礼座、依德森法师修习净土法门。后来曾随侍宝静法师同去九江,登庐山礼远公祖师道场,时值黄龙寺方丈圆寂,寺中两序大众推请他代理方丈。1936年,重庆华严寺方丈宗镜法师,一再函邀,请宽霖法师返回四川,到华严寺讲经。宽霖返回四川重庆,先后在华严寺、三学精舍讲经,次年回到成都,先后在照觉寺、宝光寺、绵竹祥符寺、峨嵋山毘卢殿等道场宣讲经论。由此道誉日隆,缁素钦仰。1944年,回到文殊院担任藏主,潜心研读大藏经,并讲授佛学。后出任堂主并兼代知客。 ==主持道场== 文殊院落于天府之国[[成都]]市中心,占地90余亩,初建于隋朝,原名信相寺,迄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明朝末年,该寺毁于战火,[[康熙]]年间,慈笃禅是由在废墟中结茅打坐,诵 经修持,于禅定中出现红光,化出文殊菩萨形象,谓其是文殊菩萨的化身,因此改名为文殊院。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文殊院先后出现了[[慈笃]]、本圆、[[能海]]、宽霖等许多世界著名的高僧,同时,寺内供奉有[[唐玄奘法师]]顶骨,稀有经书等绝世珍宝。因此,文殊院受到了历代朝延、政府的重视保护。在宽霖法师的领导之下,修建了素食餐厅,六也亭和碑廊;按照宽霖法师祈求世界和平的誓愿,新建了中国目前最高的铸铁"千佛和平塔",使这座古老的寺院,展现出新的活力。为打造文殊院在海内外知名度,还组织了文殊阁的修建规划,领导了蓝图的设计并组织施工。完成文殊阁及上客的修建主体工程。使文殊院才具有现在的规模。 寺内新建的"[[文殊阁]]"是继文殊院初创、中兴之后的又一大型主体建筑,它气势雄伟庄严,造型精美古朴,功能新颖丰富。它屹立于文殊院中轴线之最后,总面积达四千余平方米。文殊阁的竣工,结束了文殊院没有文殊菩萨殿的历史,实现了广大僧众居士们的夙愿。为了将文殊阁建成又一珍贵的佛教文化圣地,文殊院反复研究论证,报请成都市政府民宗委同意,决定将文殊阁自下而上建成"极乐堂"、"空林讲堂"、"空林佛教图书馆"和"万佛殿"四层。 文殊院坐北朝南,建筑面积11600 平方米,殿堂房舍190余间。[[天王殿]]、三大士殿、[[大雄殿]]、说法堂、[[藏经楼]]庄严肃穆,古朴宏敞,为典型的清代建筑。两旁配以禅、观、客、斋、戒和念佛堂、职事房,形成一个封闭的四合院。两相对峙的三檐式钟鼓楼,钟楼里悬有4500多公斤的铜铸大钟一口。观音大士像为青铜铸造,可称雕塑精品。护法神韦驮像,为清[[道光]]九年(1829年)第七代方丈本圆用青铜翻砂而成,工艺精细,童颜神态,体现了"童子相貌,将军威仪"的风度。还有一尊列为"空林八观之一"的缅甸玉佛,是院僧性鳞和尚于民国11年(1922年)历尽艰辛,步行募化到缅甸请回的。另外,院内还有大小300余尊佛像,无论是石刻、铜铁铸造,还是木雕泥塑,均具有文物艺术价值。 文殊院还珍藏有许多珍贵文物和佛经、文献上万册,如院僧先宗等3 人于每日清晨刺舌取血书写的"舌血经书";明神宗的田妃绣的千佛袈裟;清杨遇春长女以自己头发绣制的[[水月观音]]。院内所藏唐僧[[玄奘]]顶骨尤为珍贵;1942年在[[南京]]发现3块唐僧顶骨,现1块留存[[南京]],1块送[[西安]],因成都是唐僧的受戒地,1块就送成都。文革中,文殊院方丈宽霖法师为保护顶骨终日将其缠在腰间,这才使顶骨度过特殊时期,至今无损。 [[File:宽霖法师1.jpg|缩略图|右|300px|[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讲经弘法==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宽霖法师仍驻锡文殊院,先后担任知客 、监院等职务,协助老方丈[[道悟禅师]]管理寺务。1953年,老方丈[[道悟]]为他传法授记,由他接受衣钵,出任[[文殊院]]住持。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宽霖法师多次被批斗、殴打,戴高帽、罚劳动,受到了种种精神上的虐待。这时法师已年逾花甲,他以佛家忍辱的精神,忍受种种肉体上的痛苦,精神上的屈辱,但是他坚决不离开寺院。他困守在文殊院中,率领着一些未离寺的僧众,坚持护寺工作,尽量使[[文殊院]]的建筑设施和所珍藏的历代文物减少损失。 1978年改革开放,落实宗教政策,寺院恢复活动,宽霖老法师被宗教部门委任为文殊院方丈,负起清理和修缮文殊院的重任。经过数年努力,修缮工程告一段落后,文殊院恢复旧观,继而开始了寺院弘法活动。老和尚为法忘身,以八十余岁的高龄,为了佛教的复兴,他席不暇暖,奔走各地,讲经弘化。 1986年,宽霖老法师又受命兼任云[[南省]]鸡足山[[祝圣寺]]方丈,他不顾年迈途远,到鸡足山晋山视事,以后并常去照应寺务。 1993年春,文殊院举行传戒,宽霖老法师任得戒和尚,[[遍能老法师]]任羯磨和尚,[[惟贤老法师]]任教授和尚。在一个月的戒期中,宽霖老法师由于在文革期间两腿两脚受过伤,加上风湿严重,行动极不方便。但传戒是佛门大事,他不敢稍有怠忽。他忍受着肉体上的痛苦,每天仍然坚持由侍者掺扶着升座,为戒子讲开示、授戒、举行佛事等。他谆谆告诫受戒的青年戒子,要精进修学,管好寺庙,发心住持正法。苦口婆心,真挚恳切,使听者无不感动。 从1990年开始,他先后主持了[[文殊院]]、[[宝光寺]]、[[祝圣寺]]等大寺院的首次传戒法会,戒子遍及[[四川]][[云贵]]各地。 1980年以后,宽霖老法师除了担任文殊院方丈外,还先后担任着[[成都]]市佛教协会秘书长、副会长、名誉会长;四川省佛教协会副会长、会长;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及[[成都]]市、[[四川]]省政协常委等职务。 1999年6月8日,宽霖老法师世缘告尽,在[[成都]]文殊院示寂,世寿95岁,戒腊80夏。<ref>[https://www.pusa123.com/pusa/renwu/ydgs/89462.shtml 一代高僧——宽霖法师] , 菩萨在线 2015-06-17 </ref> == 相关视频 == <center> {{#iDisplay:u03313kunjt|480|270|qq}} <center>宽霖法师 南无观世音菩萨 三世因果 佛教音乐</center> </center> == 参考资料 == [[Category:220 佛教總論]]
返回「
宽霖法师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