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23.101.60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审美主体 的原始碼
←
审美主体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审美主体'''<br><img src="https://ui.tedu.cn/upload/20171124/20171124153245_996.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ui.tedu.cn/data/275009.html 圖片來自达内教育]</small> |}'''审美主体'''(aesthetic subject)是指[[审美]]关系构成要素。<ref>[https://zhuanlan.zhihu.com/p/277604946 舞蹈艺术概论,一~四章,本质、审美特征、特性、功能、种类 ...]知乎</ref>与“审美客体”相对。认识、欣赏、评判审美对象和创造美的社会的人。一般认为,主要由四种人组成,即创作者、欣赏者、表演者和评论者。由于年龄、心理、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的差异,不同的审美主体有不同的审美需要,面对同一审美对象时,会作出不同的审美判断。艺术家创作的艺术品应适合不同年龄段和不同心理特征的审美主体的水平和审美需要。艺术家作为审美主体,其审美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影响着他创作的发展倾向及其[[艺术品]]的[[价值]]。 在审美活动过程中,一切被审美主体审视感知、体验的,具有审美属性的自然、社会、艺术作品、科学现象等都可成为审美客体。从形态方面讲,包括崇高、优美、悲剧以及喜剧等。在哲学意义上,它是审美活动这一矛盾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方,客观事物一旦成为审美客体,便寄寓着审美主体的思想、情感、性格、理想等,成为了审美主体内在品质的形象体现。<ref>[http://www.csi-ext.com/article-175-1226065-0.html 审美客体]爱发美文</ref> ==形成== 在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进程中,主体在对对象的直观中意识到自己的本质力量,从而获得情感的愉悦,这时审美主体才真正形成。 审美活动离不开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在美学史上对审美的研究多有偏颇,有的夸大了主体的作用,认为审美客体是从审美主体的心灵中产生的;有的则抹杀了主体的能动作用和存在价值。只有马克思主义才揭示出审美主体的科学属性。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最初的人类是不具有主体性的,当人在不断的社会劳动实践中逐步认识并掌握了客观对象的规律性的同时,也创造了人类自身,产生了与动物根本不同的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主体性。 ==审美能力== 因为主体[[审美能力]]的高低,决定着客体能否和在何种程度上进入主体的审美视野,成为审美客体。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具有相互依存和相互推动的辩证关系。 美感要以客观对象的存在为前提,同时又与审美主体的自身条件密切相关。对审美主体来说,如果没有可感的客观事物作为欣赏对象,主体的感受、体验就会失去依据。另一方面,审美主体也需要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只有当主体具有敏感的感知能力,能对客体对象的审美特质作出特殊的反映,具有一定的意象生成和形象创造能力,这样的主体才能成为审美主体。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主体]]的审美能力也在不断增进。一方面,各种审美客体培养和提高着主体的审美能力;另一方面,主体不断提高的审美能力又促进着审美客体的拓展和丰富。 ==参考文献== [[Category:040 類書總論;百科全書總論]]
返回「
审美主体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