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2.98.115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官富場 的原始碼
←
官富場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 <p style="background: #D8D8EB; color: #000000; margin:auto; padding:5px 0; "> '''官富場''' </p> |- |<center><img src="https://img.shifiles.hk/articles/cover/20181009/08c271eb8617918b91f1d3c01a60e939.png!s728"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shifiles.hk/posts/289/%E5%AE%98%E5%AF%8C%E5%A0%B4 圖片來自shifiles] </small> |} '''官富場'''是[[北宋]]政府在現今[[香港]][[九龍]]東部一帶所設的官方[[鹽場]],至[[清朝]]廢置,也是[[觀塘]]名稱之起源。 [[北宋]]初年,當時政府在現時的[[九龍灣]]東南、西北及西南沿岸,即[[尖沙咀]]與[[茶果嶺]]之間一帶,設立了一個名為「官富場」的官方[[食鹽|鹽]]場,範圍覆蓋今日的[[觀塘區]]、[[九龍城區]]及[[油尖旺區]],並派造鹽官並駐兵。當時該處屬於[[广州府]][[東莞縣]],該鹽場也曾成為縣內四大鹽場之一。 == 歷史 == 香港位處[[嶺南]]南部沿海地區,擁有極長的海岸線,許多地方能夠建造產鹽的潮墩(靠近海岸的高地)和草蕩(靠近海岸的低地)<ref>{{Cite web|url=https://www.chiculture.net/0217/html/d01/1205d01.html|title=香港風物|accessdate=2018-08-17|author=|date=|publisher=中國文化研究院|archive-date=2018-08-17|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80817193411/https://www.chiculture.net/0217/html/d01/1205d01.html|dead-url=no}}</ref>,十分適合經營鹽田。鹽田必須臨海建設,而且當為「沙坦背風之港」(《[[廣東新語]]》),意思是該處必須是沙土土質,並且有海風從港口吹進內陸。而這些條件也正正是香港所具備的。故此,在现今的香港境内昔日曾有着多個大大小小的鹽場。 北宋,朝廷在[[廣南東路]]設置十四個官辦鹽場,在[[東莞縣]]境內就有「靜康、大寧、東莞三鹽場,海南、黃田、歸德三鹽柵」(《[[元豐九域志]]》)。「海南」在今日香港境內;「黃田」則部分在今日的[[屯門]]一帶。這些鹽場在宋代已十分具有規模,產出遠銷不同地方:「廣州東莞、靖康等十三場,歲鬻二萬四千餘石,以給本路及西路之昭桂州,江南之安南軍」(《[[宋史]]·食貨志》)。 === 南宋官富鹽場古碑 === 然而到了[[南宋]][[隆興]]元年 (1163年),由於「官富場」的產鹽量未如理想,曾一度廢置並併入另一個官方鹽場「疊福場」(位於今[[沙頭角]]東北、[[大鵬灣 (南海)|大鵬灣]]西南)。後來因「官富場」產鹽量回升,於是再度恢復設置。朝廷更在现今香港地界内專設屯門、官富鹽場;其中,以官富鹽場產量最豐。官富鹽場位於今日的香港維多利亞港東部,即觀塘、九龍城、油尖旺一帶。今日維港東面入口——佛堂門天后古廟旁,仍然豎立着一塊石碑。[[大廟灣刻石|石碑]]是由南宋官富鹽場鹽官嚴益彰豎立,見證了盐场昔日的繁榮。[[南宋]]即将覆灭之际,[[宋端宗]]趙昰和宋帝[[赵昺]]被[[元朝]]軍隊逼迫逃到九龍,據說曾在「官富場」內的[[馬頭涌]]一塊大石頭上休息,後人稱該處為[[宋王臺]]。 [[元朝]]「官富場」被改為「官富巡司」,[[明朝]]則被改為「官富巡檢司」,設有巡檢及司吏各一,並駐弓兵50名,以打擊販賣私鹽。 [[明朝]]官富鹽場更躍升為[[宝安县|新安縣]](旧宝安县)境內的四大鹽場之一。當時新安縣轄下有四大鹽場,分別是東莞、歸德、黃田和官富,而官富鹽場的出產除本地自用外,更遠銷至廣西一帶。 === 廢置 === 然而隨着[[清朝]][[康熙帝]]發佈[[遷界令]],強行遷移沿海居民至內陸,鹽場也由盛轉衰<ref>{{cite news |author1=葉德平 |title=【港文化港故事】鹽場盛轉衰 見證港歷史 |url=http://paper.wenweipo.com/2016/12/12/ED1612120009.htm |accessdate=2018-11-25 |work=文汇报 |date=2016-12-12 |archive-date=2018-09-30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80930043131/http://paper.wenweipo.com/2016/12/12/ED1612120009.htm |dead-url=no }}</ref>。[[清朝]][[康熙]]元年(1662年),清朝政府為了防止沿海居民接濟位於[[台灣]]的[[鄭成功]]軍隊,因此實行[[遷界令]],逼使沿海居民向內地遷界50里,鹽場亦因而被廢置。雖然遷界令於康熙八年 (1669年)取消,但由於新遷來的居民不諳曬鹽,鹽場無法恢復昔日的規模,其後最終也被廢置。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 730 亞洲史地總論 ]]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Cite news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Cite web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Configur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Date valid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Whitelist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官富場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