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2.154.172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宗教研究與詮釋學 的原始碼
←
宗教研究與詮釋學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center><img src=https://www.kfzimg.com/sw/kfzimg/2058/019934cc22e589d1e2_s.jpg width="230"></center> <small>[https://book.kongfz.com/194563/2337763302/ 来自 孔夫子网 的图片]</small> |} 《'''宗教研究與詮釋學'''》,作者: 黎志添,出版社: 中文大学出版社,副标题: 宗教學建立的思考,出版年: 2003年05月,页数: 201,定价: 113.00元,装帧: 平装,ISBN: 9789629960803。 [[宗教]](Religion)是联系人与神祇<ref>[http://www.qulishi.com/article/201906/344243.html 神祗(zhi)和神祇(qi)各指什么意思?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趣历史,2019-06-28</ref>或超自然、神圣存在的文化体系,属于社会特殊意识形态。宗教的表现形式包括仪式、讲道、崇拜、祭祀神明等多种形式,而信仰被认为是宗教信念的来源,当今世界主要的宗教有基督教<ref>[https://www.chinanews.com.cn/cul/2010/10-29/2622752.shtml 基督教的主要圣礼和节日],中国新闻网,2010-10-29</ref>、伊斯兰教、印度教、犹太教、佛教、道教、神道教等。 ==目录== Foreword Anthony C.Yu. iX [[序言]](中译本) 余国藩撰、王岗译 自序 xvii I.西方宗教研究的历史、方法与理论 第一章 导论:宗教研究的历史和方法 ( l) 宗教研究的目的 (1) 宗教定义的问题 (3) 十九世纪末西方宗教研究兴起的背景 (4) 再思宗教研究的[[科学]]性 (9) 第二章 宗教现象学:伊利亚德的神圣与凡俗谕 (13) 宗教现象学的启蒙——奥托的『神圣论』 (13) 伊利亚德的宗教现象学 (17) 独立的宗教模态 (17) 宗教经验:与神圣相遇 (19) 神圣与凡俗 (20) 宗教经验的诠译——宗教象微 (24) [[伊利亚德]]『反约化论』在宗教学上的意义 (26) 第三章 宗教诠释学:宗教经典的诠释方法——一个中西 宗教文化的比较观点 (37) 前言 (37) 伽达默尔诠释[[哲学]]对文本诠释的理论 (39) 利科的文本诠释理论:怀疑的诠释与文本意义的揭示性 (44) 哲学诠释学对宗教经典诠释方法的启迪 (53) 中国经典的诠释问题和方法:中西文化的比较观点 (59) 哲学诠释学与道教经典的诠释 (63) 第四章 宗教研究与诠释[[社会科学]] (73) 前言 (73) 社会科学对人类意义行为的研究方法之典范转移 (77) 检视过去社会科学对宗教研究的方法、理论及其问题 (81) 从哲学诠释学看社会科学对宗教研究的目的:公众的关怀 (84) II.宗教经验与象徵的诠释 第五章 宗教经验的诠释:伊利亚德的『永恒的回归』 (91) 前言 (91) 宗教经验的诠释 (92) 宗教经验构成[[人类]]文化的根源 (97) 伊利亚德的『永恒的回归』及其对现代文化的批判 (99) 从宗教经验看现代文化的生态与再创造 (103) 第六章 宗教象徵的诠释:利科的『恶的象徵』 (107) 前言 (107) [[结构现象学]]与诠释现象学的分别:研究『恶』的意志之方法 (107) 恶的象徵与恶的意识和经验 (112) 恶的宗教象徵构成哲学的反思 (116) 利科与伊利亚德诠释宗教象徵方法不同的比较 (118) 结语 (121) III.宗教诠释舆梭现代[[文化]]的关系 第七章 宗教研究、哲学诠释学与後现代性 (125) 哲学诠释学与西方现代性的反思 (125) 现代性下的西方宗教理论 (130) 宗教现象的含混性及诠释性 (133) 哲学诠释学与[[宗教学]]——真理的寻找 (136) 哲学诠释学与基督教神学研究 (138) 第八章 宗教多元化与後现代文化的共同价值取向 (145) 宗教与诠释的信仰群体 (145) 宗教多元化的後现代性的再思 (148) 後现代主义与特雷西的後现代基督教神学 (153) 第九章 宗教对话的理论基础:从西方[[基督教]]与 亚洲宗教文化相遇说起 (159) 基督教优越性在西方的失落 (159) 基督教在亚洲地域的角色 (160) 基督教神学在亚洲的任务 (161) 基督教本上化的理论前设——褪下基督教的西方外衣 (161) 披上普遍性的『神圣』 (162) 宗教对话的理论基础——[[语言]]连接生活形式 (163) 对话就是进行理解 (165) 封闭与揭露 (166) 宗教对话不是『非此即彼』的抉择 (167) 结论 (168) 附录:<[[论基督教与中国宗教对话]]> (169) 後记 (179) 中外辞汇对照表 (181) 外国人名译名表 (189) 参考书目 (191) · · · · · · ==参考文献== [[Category:040 類書總論;百科全書總論]]
返回「
宗教研究與詮釋學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