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91.215.30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安土重迁 的原始碼
←
安土重迁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安土重迁</big>''' |- |<center><img src=http://p2.itc.cn/images01/20201128/5c5bde1b1c3f43b0a44cd42de79c2d8c.jpeg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www.sohu.com/a/434894938_120943773?scm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small> |} '''<big>安土重迁</big>''' 是一则汉语成语,最早出自于东汉·班固《汉书·元帝纪》。 "安土重迁"的意思是安于本乡本土,不愿轻易[[迁移]]。该成语构词方式是联合式;在句中作谓语、宾语、定语。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安土重迁 <ref>[http://chengyu.t086.com/cy0/102.html 【安土重迁】意思_出处- 成语词典]</ref> 拼音 ān tǔ zhòng qiān 近义词 [[恋恋不舍]]、[[安居乐业]] 反义词 [[背井离乡]]、[[志在四方]] 出处 《汉书·元帝纪》 注音字母 ㄢ ㄊㄨˇ ㄓㄨㄙˋ ㄑㄧㄢ 用法 在句中作谓语、宾语、定语 ==成语出处== 东汉·班固《汉书·元帝纪》:"安土重迁,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愿也。" 后人由此提炼出成语"安土重迁"。 ==成语典故== 汉元帝时代,土地兼并日趋加剧,农民纷纷破产,有的投入田庄,沦为佃客和奴隶,有的成为国家佃农,有的成为流民。这样一来,这些人原来所承担的租税赋役,都转嫁到了自耕农身上。同时,由于政治腐败,官吏贪残,天灾频繁,各地不断暴发反抗统治者的斗争。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汉元帝以德教治国,以期缓和社会矛盾。 永光四年九月,汉元帝下令撤销了一些墓园的管理机构和人员。十月,又下令撤销了各郡国祖庙的管理机构和人员。当元帝自己在渭城县的陵墓修建开始后,义下诏说:"留恋故乡,不愿轻易迁居异地是百姓的本性,这如同骨与肉相互依附一样。最近官府用大臣侍奉君主、儿子侍奉父亲的道理,报请从各郡国迁移部分居民来侍奉这个陵园,这样做会使得百姓们远远地抛弃了祖先的坟墓,破产失业,亲戚别离,人人怀上思慕故土之心,家家产生不安的气氛。如果这样,东部地区就会遭受人为的损耗,关中地区又会增添无以聊生的百姓,这不是长治久安的方法。"接着,汉元帝又下令撤销了为父母陵园设置的护墓及祭祀人员。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矛盾,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成语寓意== 汉元帝治国的故事告诉人们,在中国古代,人们的乡土观念十分浓厚,只有遇到严重的天灾人祸,在本地实在没有出路了,人们才会被迫背井离乡,骨肉分离。否则只要有一丝希望,人们还是会留在故土。留恋故乡是所有人共同的情感,亦是人之本性的心理诉求。在当代社会中"安土重迁"的思想,依然在社会稳定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成语用法== 成文用法 该成语构词方式是联合式,在句中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安于本乡本土,不愿轻易迁移。 成语示例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七十八回:"自古道:'安土重迁。'说了离乡背井,哪一个不怕的。" 近代·秦牧《长河浪花集》:"在中国农民的传统习俗上,是安土重迁的。" 近代·王统照《牧马场》:"因为蒙古人既没有安土重迁的意识,又是性格非常强悍勇敢的民族,在幼小时候便习会了骑马、射箭,青年时代以上阵冲锋为他们的荣耀事业。" 近代·徐懋庸《对于农村文艺写作的几点意见》:"向来安土重迁的,现在纷纷向外路去找活了;向来听天由命的,现在也要反抗,斗争了。" 近代·孙犁《悼画家马达》:"我是从农村长大的,安土重迁,主要是我的惰性大,如果不是迫于形势,我会为自己画地为牢,在那里站着死去的。" ==參考來源== {{Reflist}} [[Category:揭密生活]]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安土重迁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