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9.251.26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宁河戏 的原始碼
←
宁河戏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E6E8FA" align= center| '''<big>宁河戏</big> ''' |- | [[File:宁河戏.jpg|缩略图|居中|[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 | style="background: #C0C0C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中文名称;宁河戏 起源;起源于江西修水 代表作;《文公走雪》、《铜桥渡》 历史;清乾隆年间 |} '''宁河戏'''起源于[[江西]][[修水]],由酬神还愿的的傩戏发展而成的传统戏曲剧种,明[[隆庆]]元年(1567年)即有专业班社,唱高腔,清初又从徽班中吸收吹腔,昆腔,从[[汉剧]]中吸收西皮,从宜黄戏中吸收二犯,至清[[乾隆]]年间,宁河戏的高腔,昆腔逐渐衰落,皮黄由十分繁荣,至清末亦趋衰落,脚色分类与徵剧相似,但更为细密,舞蹈动作特点甚多,唱腔以二犯与西皮为主。传统剧目中《[[文公走雪]]》、《铜桥渡》、《采石矶》等剧较为罕见。<ref>[http://www.xiushui.gov.cn/zjxs/rwxs/fwzwhyc/content_19580 宁河戏与修水宁河戏剧团] , 党政机关 2018-01-09 </ref> 宁河戏,古称“宁州大戏”,发源于修水县,是全国独一无二的古老地方剧种,迄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具有显著的地方特色和艺术风貌,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曾在赣西北修水、武宁、铜鼓等县以及赣、鄂、湘毗邻地区广为流行,深受群众欢迎。 <ref>[http://www.xiushui.gov.cn/zjxs/rwxs/fwzwhyc/content_19576 宁河戏的历史渊源] , 党政机关 2018-01-09 </ref> ==特点== 宁河戏又称"宁州大戏"或"宁河班"。是[[江西]]大型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它发源于[[修水]]县,流行于赣北及湘、鄂、赣交界一带。宁河戏文武兼备,唱、念、做、打完整成套。传统剧目可查者约4000余种,多系整本,声腔以二凡和西皮为主,兼收徽调、昆曲和民歌小调。<ref>[http://www.xiushui.ccoo.cn/bendi/info-107695.html 江西宁河戏] , 城市联盟 </ref> ==发展历程== ===定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定名"宁河戏"。修水县以其境内最大河流[[修水]]而得名,源出幕阜山,由山口、东津、渣津、杨津、溪口等水汇聚而成修水,流经[[武宁]]、永修等县,与[[赣江]]汇合,流入[[鄱阳湖]]。元至正二十三年(1286)置宁州,清[[嘉庆]]六年(1801)改名义宁州,公元1912年改义宁县,1914年始改修水县。故修水亦称宁河,宁河戏由此得名。 ===案堂班=== 县乃戏剧之乡,据明[[嘉靖]]年间天一阁抄本《[[义宁州志]]》载,早在东晋升平年间(357-361)即盛行歌舞百戏,"娱事之乐,诸如杂摹百技、傩、傀、倡优、灯彩戏剧等,城乡土庶犹然成风。"其中的"傩"与"傀",即是宁州大戏形成的源头。此地与湘、鄂接 壤,偏于一偶,四周环山,交通不便,故民风古拙纯朴,尤敬傩神,其傩风长盛不衰,傩班林立。据《[[义宁州志]]》载:每于农历八月,便要举行大型的赛会演戏,"乡里演戏,谓之行傩。"其傩班称之为案堂班,遍布全县各地,从乡间戏台残存题壁看,明万历年间就有春林、凤舞、同庆、舞云、鸿云等案堂班。 ===三元班=== [[File:宁河戏1.jpg|缩略图|右|300px|[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最出名的为修水县小溪村三帝案《[[神咒语]]》所载明代"隆庆元年(1567)菊月兴"的三元班,清瞿炳火育《箴俗臆说》云:"各城镇村落,每建一神龛,必襄金立会,置买田租,少者不下数十石,多者或至数百石,岁岁皆为演剧消耗,甚至强宗之祖祠,亦复如是。"三元班不仅如此,而且在[[乾隆]]三年(1738)建造了自己的演出场所,名"三帝殿"故三元班又称"三帝班"。 所唱腔调,始为本地民歌和土腔小调,俗称"傩歌",演出内容也多为歌颂神明或叙述菩萨来历等。弋阳腔传入后,受其影响,傩歌土腔向傩歌高腔转化,开始演出弋阳腔连台本戏《[[目连传]]》、《征东传》、《征西传》等。在诸多案堂班中,还有专职演出傀儡戏的,亦极盛行,据《[[高安县志]]》载:"阳戏,傀儡戏也。"至建国初期,当地的阳戏,仍保留了弋阳腔的曲调和剧目。案堂班八月祀神之后,凭借傩案的香火范围,可到邻近地区作营业性质的演出,谓之"打案",亦称"唱卖戏",如三元班即活动于小溪、溪口境内,并常往返于武宁和湖北崇阳等地。清[[康熙]]年间(1662-1722),[[安徽]]石牌腔、抚州宜黄腔相继传入,为案堂班所吸收,形成兼唱高腔、昆腔、吹腔及宜黄腔等多种声腔的戏曲剧种,宁河戏开始进入成熟期。至乾隆年间,出现了著名的"宁州十八班",而三元班为其首。 ===鼎盛期=== [[嘉庆]]年间,宁州大班开始进入省会[[南昌]]演出,受到很高的赞誉,并深入饶河班根据地[[鄱阳]]、乐平一带,甚至南达赣州。[[道光]]二十七年(1847),[[湖北]]崇阳的[[汉剧]]三胜班,进入义宁州的溪口、漫江等地演出,三元班吸收了汉剧西皮这一腔调,继而各地案堂班亦纷纷吸收,从而促使宁河戏最终以皮簧乱弹腔为主腔,弋、昆两腔衰微,宁河戏进入鼎盛期,此时有职业班社5个,案堂班31个,其中阳戏案堂班7个。 同时,常与湖北崇阳、通城等县汉剧班及[[湖南]]平江等县巴陵戏班艺人,互相搭班,同台演出,扩大了宁河戏的影响,促进了剧种本身的发展。 其剧目除《[[目连传]]》等三个弋阳腔连台本戏外,来自宜[[黄戏]]专唱二凡的有《[[一捧血]]》、《三官堂》、《[[贩马记]]》、《满门贤》、《[[上天台]]》等;来自[[汉剧]]专唱西皮的有《[[清河桥]]》、《荥阳关》、《八义图》等;来自[[徽班]]专唱吹腔的有《[[四国齐]]》、《铜桥渡》等,总计约有400余种,多为整本大戏。脚色行当早期为三生、三旦、三净的"九脚头"制;后改"一未、二净、三生、四旦、五丑、六外、七小、八贴、九夫、十杂",即所谓"十顶网子",有延续弋阳腔、青阳腔脚色行当体制的明显痕迹。音调高拔宏亮,须生喜用"边音"和"嘎音",花脸则多虎音及炸音,深厚遒劲。表演程式规范,在长期实践中吸收各剧种长处,形成自己独有的套路,须生的"口功",旦角的"水袖功"以及"棍法功"、"拳法功"等等,均有章法可循。又能从民间轻松活泼的灯采 [[File:宁河戏2.jpg|缩略图|右|300px|[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中吸取营养,如《[[采桑逼封]]》,由丑扮齐王,为了表现各种跑马姿态,用蟒袍前摆作马头,后摆作马尾,这种表现形式与宜黄戏《四国齐·点马》中身扎马形作种种跑马舞姿,又具有另一不同风格。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不少宁河戏艺人参加苏维埃化妆讲演团,积极参军参战,并编演《[[打曹家]]》、《活捉张辉瓒》等革命新戏,始终活跃在湘、鄂、赣红色边区根据地。1953年,民间宁河戏艺人以共和制形式组成修水县宁河戏剧团,1958年转为地方国营。"文革"中解散,1978年恢复。1980年参加全省古老剧种调演,演出《[[采桑逼封]]》、《海舟过关》、《二进宫》等传统剧目,获"积极抢救发掘艺术遗产先进奖"。 ==表现风格== ===宁州大班=== 是[[江西]]地方大种剧。发源于江西修水县,流行于赣北及湘、鄂、赣交界一带。修水县旧为宁州州治,民间旧俗多敬傩神,每当酬神还愿,傩歌傩舞盛极一时。明隆庆年间即有专业班社,唱高腔。清初又从徽剧中吸收吹腔、昆腔,从汉剧中吸收皮簧,从宜黄戏中吸收二犯。逐渐形成一种以唱皮簧腔为主体的剧种宁河戏,俗称"宁州大班"。 ===宗教色彩=== 戏剧目可查者有四百多种,多系整本戏,有弋阳腔的《[[征东传]]》、《西游记》等,吹腔和昆曲的《[[四国齐]]》、《大香山》、《六国封相》等,来自宜黄腔的《[[贩马记]]》、《双贵图》等和唱西皮的《[[莲台山]]》、《茶阳关》等。过去艺人多为傩神的崇奉者,班主又多为傩主,演出前后都要演习具有宗教色彩的唱傩歌,请傩神和辞神等关目。因演出主要是为了敬神,一般没有奸淫凶杀的剧目和表演。传统剧目中《[[文公走雪]]》、《铜桥渡》、《采石矶》等剧,是别的剧种罕见的剧目。 ===傩舞动作=== 宁河戏的表演别具一格,如有时不用马鞭,仅以蟒袍前摆作马头,后摆作马尾,生动地表演骑马上岭下坡及行走奔跑之状。《[[秦琼表功]]》中[[秦琼]]的舞蹈身段别致多样,曾摄成电影记录片。宁河戏的舞蹈身段凝重浑厚,尚有傩舞的痕迹。 [[File:宁河戏3.jpg|缩略图|右|300px|[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抢救宁河戏==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江西]]修水县文化部门和民间艺人积极整理、挖掘失传多年的宁河戏和全丰花灯,并推陈出新使之发扬光大。宁河戏已被挖掘和整理出传统剧目260余个,移植、改编了古装戏120余出,新编历史剧20余本,创作现代戏10余台,记录、整理了戏曲腔谱60余种,一批业余宁河戏曲班活跃在民间,成为当地群众文化的一道独有风景。宁河戏和全丰花灯是修水县保留下来的两朵文化奇葩,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其中全丰花灯已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为1月13日,修水县全丰镇宁河戏农民剧团的演员在为村民演出传统剧目《[[陈世美]]》。 宁河戏既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反映了时代的精神面貌,更反映了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共同心声,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修水宁河戏剧团为艺术继往开来,推陈出新,出人、出戏、出作品作了大量工作。创作人员深入农村,深入生活,挖掘整理了传统剧目二百六十余本,移植、改编了古装戏一百二十余出,新编历史剧二十余本,创作现代剧十余台,记录、整理了传统音乐唱腔、曲牌五百余首,戏曲脸谱六十余种,并已分类编写成册。 == 相关视频 == <center> {{#iDisplay:n0836cv1ymo|480|270|qq}} <center>修水宁河戏三笑代嫁</center> {{#iDisplay:d0538kpn7f6|480|270|qq}} <center>宁河戏—《穆桂英下山》</center> </center> == 参考资料 == [[Category:980 戏剧总论]]
返回「
宁河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