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227.21.101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季剑青 的原始碼
←
季剑青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 季剑青 '''<br><img src="https://chinese.pku.edu.cn/images/content/2021-10/20211027161606243486.jpg " width="180"></center><small>[https://chinese.pku.edu.cn/rwfc/1350184.htm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small> |} '''季剑青''',男,1979年生,安徽肥东人。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 ==人物履历== 1996年至2000年就读于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00年起就读于北京大学中文系,2007年毕业,获文学博士学位。2007年7月至2021年6月任职于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后改为文化所)。2019年8月至2020年7月为哈佛大学东亚系访问学者。2021年7月入职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为现代文学教研室长聘副教授,研究员。 ==学术成果== === 专著与论文集 === 1、《北平的大学教育与文学生产:1928—1937》,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3月。 2、《重写旧京:民国北京书写中的历史与记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7年7月。 3、《新文化的位置——“五四”文学与思想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2021年6月 === 译著 === 1、《中国现代女性作家与中国革命,1905-1948》,颜海平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6月。 2、《赵元任早年自传》,赵元任著,商务印书馆,2014年10月。 === 编著 === 1、《传灯——当代学术传承录》(与张春田合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 2、《北平味儿》(“闲趣坊”丛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年11月。 3、《五四读本:掀起时代巨浪的五十篇文章》(与陈平原合编),台北网路与书出版公司,2019年5月。 === 论文与学术书评=== 1、《易代之际的文与史——以黄宗羲为中心》,《东方文化》2002年第5期。 2、《思想与学术如何形成他们的历史——读〈中国近代思想和学术的系谱〉》,《现代中国》第3辑,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10月。 3、《城居生活与小说形式——以沈从文与北京为例》,《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2004年第1期。 4、《体例与方法——读〈文学中的城市〉》,《现代中国》第5辑,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10月。 5、《近代散文对“美文”的想象》,收入夏晓虹、王风等著《文学语言与文章体式——从晚清到“五四”》,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1月。 6、《本土传统与现代诉求:1930年代前期清华中国文学系的新文学活动》,《教育学报》2006年第5期。 7、《郑振铎早期的社会观与文学观》,《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8、《理论与方法——汪晖的思想史研究》,《云梦学刊》2007年第2期,后收入陈平原主编《学术史:课程与作业》,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年8月;余三定编《当代学术史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2月;何吉贤、张翔编《理解中国的视野:汪晖学术思想评论集(二)》,东方出版社,2014年10月。 9、《1930年代北平文学青年的公寓写作》,《现代中国》第9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 10、《1930年代林语堂小品文中“个人笔调”的建构》,《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11、《以批评为教育:1930年代李长之文学批评的学院背景》,《励耘学刊》(文学卷)第5辑,学苑出版社,2007年11月。 12、《文学史家视野中的新诗——以胡适、朱自清、魏建功为中心》,《中国现代文学论从》第2卷第2期,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1月。 13、《“文学概论”与1930年代北平大学中的左翼文学课程》,《文艺理论与批评》2008年第1期。 14、《“实际批评”的兴起:20世纪30年代北平的学院文学批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8年第1期。 15、《20世纪30年代北平大学中的左翼思潮》,《北京社会科学》2009年第2期。 16、《白话文运动中的“文学”——以胡适为中心的考察》,欧阳哲生、宋广波编《胡适研究论丛》,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9年6月。 17、《地方精英、学生与新文化的再生产——以“五四”前后的山东为例》,《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第7辑,巴蜀书社,2010年1月,收入王风、蒋朗朗、王娟编《对话历史:五四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1月。 18、《“讲科学”与“造社会”——傅斯年与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外人文精神研究》第3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0年1月。 19、《顾随与新文学的离合》,《泰山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收入叶嘉莹、张清华编《顾随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2011年。 20、《周作人的“新的启蒙运动”》,《鲁迅研究月刊》2010年第5期。 21、《都市文化研究视野中的左翼戏剧——读葛飞的<戏剧、革命与都市漩涡>》,《文艺理论与批评》2010年第5期。 22、《20世纪30年代北平文化界的五四记忆》,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北京师范大学编《科学发展:世界城市与人文北京》上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12月。 23、《面向“下等社会”——拒俄运动后的〈俄事警闻〉与〈警钟日报〉》(1903-1904)》,《汉语言文学研究》第2卷第2期,2011年6月,《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近代史》2011年第9期转载。 24、《“故都故都奈若何”:1930年代北平的现代主义诗歌》,《现代中文学刊》2011年第4期,删节版以“现代主义地图中的北平与中国”为题,收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天津师范大学中文系编《三四十年代平津文坛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1月。 25、《从文类视角看现代“文学”的构造——读张丽华〈现代中国“短篇小说”的兴起〉》,《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2年第1期。 26、《民族主义能否成为我们的思想资源——读汪晖〈东西方之间的“西藏问题”〉》,《文化纵横》2012第2期。 27、《朝市与寺庙:清末北京的文人雅集》,《汉语言文学研究》第3卷第1期,2012年3月。 28、《南社等革命党人的北京想象与书写》,《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2年第3期。 29、《文学史的反思与重建》,《读书》2012第4期。 30、《20世纪30年代北平“文化城”的历史建构》,《文化研究》第14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1月,《复印报刊资料·文化研究》2013年第7期转载。 31、《“私产”抑或“国宝”:民国初年清室古物的处置与保存》,《近代史研究》2013年第6期,《复印报刊资料·中国近代史》2014年第3期转载。 32、《过眼繁华:张恨水的北京叙事——从〈春明外史〉到〈啼笑因缘〉》,《文艺争鸣》2014年8月号。 33、《1935年郑振铎离开燕京大学史实考述》,《文艺争鸣》2015年第1期。 34、《老舍小说中的北京民俗与历史》,《民族文学研究》2015年第1期。 35、《周作人笔下的北京风土》,《中国语言文学研究》2015年第1辑。 36、《民国北京的现代经验》,《读书》2015年第2期。 37、《〈新青年〉的文体与文学革命的发生》,《汉语言文学研究》2015年第2期。 38、《罗信耀和他的北京旗俗书写》,《北京观察》2015年第6期。 39、《胡适与〈新青年〉的相遇:从文学翻译到文学革命》,《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3期。 40、《什么是“现代文学”的“现代”?——中国现代文学起点问题的历史考察和再思考》,《文学评论》2015年第4期。 41、《思想如何进入“文学”:〈新青年〉与新文学的思想性》,《文艺理论与批评》2015年第6期。 42、《被‘误读’的经典:〈宋元戏曲考/史〉的形成与接受——兼论王国维治学路向的内在统一性》,《中国文学学报》(香港)第六辑,2015年12月。 43、《新文化运动是启蒙运动吗?》,《读书》2016年第7期。 44、《有精神的大学研究——读陈平原“大学五书”》,《云梦学刊》2016年第4期。 45、《追忆逝去的北京——民国时期北京的“梦华体”著述》,《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4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16年第12期转载。 46、《地方性、民族形式与国家想象》,《汉语言文学研究》2016年第4期。 47、《语言方案、历史意识与新文化的形成——清末民初语言改革运动中的世界语》,《现代中文学刊》2017年第1期。。 48、《从“历史”中觉醒——〈狂人日记〉主题与形式的再解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7年第7期。 49、《五四新文化人对北京民间文化的认知与想象》,《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1期。 50、《亦开风气亦为师——陈平原的文学史研究》,《中国语言文学研究》2018年第1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 51、《“声”之探求:鲁迅白话写作的起源》,《文学评论》2018年第3期。 52、《“怀旧”的“旧”——〈怀旧〉中的反讽与历史》,《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5期。 53、《激活历史的方法——读〈作为一种思想操练的五四〉》,《文艺争鸣》2018年第9期。 54、《把“人”放在文学史的中心——钱理群文学史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汉语言文学研究》2019年第1期。 55、《“早期现代中国”论述的谱系与可能性》,《文艺理论与批评》2019年第2期。 56、《国家与道德:民初共和危机与新文化人伦理关切的发生》,《杭州师范大学学报》2019年第4期。 57、《留美学生围绕语言改革的理论及实践与文学革命的发生》,《文艺争鸣》2020年第9期。 58、In Search of “Voices”: Linguistic Choice and Construction of Subjectivity in Lu Xun’s Early Translations and Writings, Frontiers of Literary Studies in China 2020, 14 (4) 59、《“休斯在中国”与1930年代的左翼国际主义及其限度》,《文艺理论与批评》2021年第1期 60、《“民族形式”的政治与中国经验——读贺桂梅<书写“中国气派”——当代文学与民族形式建构>》,《文艺理论与批评》2021年第2期。 === 随笔与短篇书评 === 1、《知识分子:仰望蓝天还是俯视大地》,《中国图书商报•书评周刊》2004年7月16日。 2、《都市想像与文化记忆》,《中华读书报》2005年8月24日。 3、《不要失了一个民族的教养》,《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2007年10月10日,《新华文摘》2007年第22期转载。 4、《现代学术史研究的新出发——读〈现代中国学术传统及其问题域〉》,《中文自学指导》2009年第3期。 5、《北京话的乡土底色》,《东方早报·上海书评》2009年3月29日。 6、《茶花女的“中国姐妹”》,《东方早报·上海书评》2009年10月11日。 7、《“启蒙”背后的历史》,《中国报道》2009年第7期。 8、《“全凭一部伶官传,陶写生平乐与哀”》,《东方早报·上海书评》2010年8月29日。 9、《现代性:招惹是非的名词》,《东方早报·上海书评》2011年1月23日。 10、《如何评价汪晖》,杨早、萨支山编《话题2010》,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1月。 11、《陈宝琛:末代帝傅的幸与不幸》,《新京报》2011年8月25日,收入新京报社编《辛亥风云:100个人在1911》,山西人民出版社,2012年1月。 12、《民国元年的建都之争》,《北京观察》2011年第9期。 13、《书里书外皆风景》,《光明日报》2012年8月11日。 14、《旧都新命:梁思成与北平城》,《书城》2012年第9期。 15、《民国初年文人笔下的北京宫苑》,《北京观察》2012第12期。 16、《“他们唯一的选择就是做出选择”》,《东方早报·上海书评》2012年12月23日。 17、《消逝的雅趣》,《文汇读书周报》2013年6月7日。 18、《“娜拉”来后怎样》,《书城》2013年10月。 19、《旅游指南中的民国北京》,《北京观察》2014年第3期。 20、《重建中国的西学研究》,《文汇读书周报》2014年3月14日。 21、《〈故都三百六十行〉与〈故都琐述〉》,《东方早报·上海书评》2014年3月16日。 22、《“美国学”能证明“中国学”合理吗?》,《文汇报》2014年8月15日。 23、《萧红,在历史中》,《北京青年报·青阅读》2014年10月10日。 24、《赵元任:寓学问于趣味之中》,《新京报·书评周刊》2015年01月24日。 25、《从“政教”到“文教”:张之洞与中国学术的近代转折》,《中华读书报》2015年3月25日。 25、《翻译岂能如此任性地偷工减料》,《东方早报·上海书评》2016年1月10日。 26、《现代学术史上的顾随》,《光明日报》2016年11月29日。 27、《枯寂陈腐旧北京,初呈回春之象》(原题“1917年北京新文化地图”),《北京青年报》2017年5月4日。 28、《张次溪与〈北平岁时志〉》,《北京观察》2017年第5期。 29、《陈平原:学者的立身与形世》,《传记文学》2018年第6期。 30、《超越汉学:列文森为何关注现代中国》,《读书》2019年第12期。 31、[[《文学革命的另一条来路》]],[[《文汇报》]]2020年8月21日。 32、《中国现代学术的自我理解与再出发》,[[《探索与争鸣》]]2020年第12期。 ==获奖情况== 2012年6月,《北平的大学教育与文学生产:1928-1937》获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第十五届优秀科研成果奖二等奖。 2012年10月,《北平的大学教育与文学生产:1928-1937》获北京市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2014年6月,《“私产”抑或“国宝”:民国初年清室古物的处置与保存》获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第十六届优秀科研成果奖二等奖。 2016年12月,《“私产”抑或“国宝”:民国初年清室古物的处置与保存》获北京市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2018年6月,《重写旧京:民国北京书写中的历史与记忆》获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第十八届优秀科研成果奖一等奖。 2019年3月,《“声”之探求:鲁迅白话写作的起源》获第八届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 2019年9月,入选2018年度北京市优秀人才(青年拔尖个人项目)。<ref>[https://chinese.pku.edu.cn/szdw/gdwxjys/index.htm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ref> ==参考资料== {{reflist}} [[Category:教授]]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季剑青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