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8.103.214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孙陶镇 的原始碼
←
孙陶镇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孙陶镇'''位于邯郸市[[临漳县]]西南部,镇政府驻地在河北邯郸孙陶集村。距离邯郸市临漳县城30公里,东临邯郸市[[柳园镇]]、西临邯郸市习文乡,南与河南省安阳市接壤,北临漳河。全镇总面积70.35平方公里,辖50个行政村,1个自然村,共有农户14105户,人口68307人,耕地面积63893亩,人均纯收入7966元。<ref>[https://www.163.com/dy/article/GD0PQS8605508W4F.html | 孙陶镇] </ref> ==概况== 邯郸孙陶在北宋已形成村落,叫邯郸孙陶,明代仍之。后发展为集市,清乾隆年为河北邯郸孙陶集。据查,最初孙、陶两姓迁此建村,取名孙陶。 邯郸市孙陶镇2012年底统计邯郸市孙陶镇辖51个自然村,50个行政村,基本情况为 : 邯郸孙陶集邯郸孙陶在北宋已形成村落,最初孙、陶两姓迁此建村,取名孙陶。明代仍之。后发展为集市,清乾隆年以后为河北孙陶集。 河北省孙陶集北侧为河北孟村。最初孟姓迁此建村,取名孟家村。咸丰年至光绪年为河北东孟家村,后简化为孟村。1958年成立河北临漳孙陶人民公社时,孙陶集和孟村合并为一个生产大队,即一个行政村,称河北集孟村。1982年3月2日改为河北邯郸孙陶集。孙陶集耕地面积1990亩,农民662户,农业人口2689人。 '''集孟村''' 孙陶集北侧为孟村。据查,最初孟姓迁此建村,取名孟家村。清《乾隆彰德府志》记载为孟家村。咸丰年至光绪年为东孟家村,后简化为孟村。 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时,孙陶集和孟村合并为一个生产大队,即一个行政村,称集孟村。1982年3月2日改为孙陶集。孙陶集耕地面积1990亩,农业人口2213人。 '''三宗庙''' 据查,明人,陈姓、吕姓、何姓在村东头分别修建了三个宗庙,因此称三宗庙。后该村发展成为集市,明正德年为三宗庙集。清乾隆年为三宗庙。三宗庙耕地面积1528亩,农业人口1515人。 '''西马庄''' 据查,明初马姓从山西洪洞迁此建村,取名马家庄。清《乾隆彰德府志》记载为马家庄。后改名为西马庄。西马庄耕地面积804亩,农业人口966人。 '''西羊羔屯''' 东魏、北齐时这一带为牧羊场地,后形成村落。清《乾隆彰德府志》记载为羊毛屯,咸丰年以来皆为羊羔屯,1982年3月2日改为西羊羔屯。西羊羔屯耕地面积922亩,农业人口769人。 '''李庄''' 据查,明初,李姓从山西洪洞迁此建村,取名李家庄。简称李庄。李庄耕地面积1046亩,农业人口918人。 '''苗庄''' 据查,明初,苗姓从山西洪洞迁此建村,取名苗家庄。清《乾隆彰德府志》记载为苗家庄,后简化为苗庄。苗庄耕地面积996亩,农业人口987人。 '''小郭村(高家庄)''' 此地原有两个村:郭家村、高家庄。据查,明初,郭姓、高姓从山西洪洞迁此建村。郭姓在东部,取名郭家村。高姓在西部,取名高家庄。清《乾隆彰德府志》记载有郭家村、高家庄。后高家庄被漳水冲毁,村民搬到郭家村,两村合并。因村不大,称小郭村。小郭村耕地面积630亩,农业人口528人。 '''镇河村(郭家庄、东薛村、西薛村)''' 据查,明代此地有三个村:郭家庄、东薛村、西薛村。清乾隆年间,漳河改道,迫使东薛村、西薛村搬迁,与郭家庄合并。村民意愿从此再不受漳河危害,故取名镇河村。镇河村耕地面积1477亩,农业人口1815人。 '''陈村''' 据查,明初,陈姓从山西洪洞迁此建村,取名陈家村。清咸丰年以来皆为陈家村。简称陈村。陈村耕地面积1725亩,农业人口1428人。 马许村(马庄、许村) 此地原有两个村:马家庄、许家村。据查,明初马姓、许姓从山西洪洞迁此建村。马姓在西部,称马家庄,简称马庄。许姓在东部,称许家村,简称许村。后两村合并,取名马许村。马许村耕地面积1246亩,农业人口1226人。 '''杜家堂''' 据《杜氏族谱》及杜氏先祖碑文记载,明初,杜永资从山西洪洞迁此定居建村,取村名为杜家堂。清宣统二年漳水暴涨,原村冲毁,部分杜姓搬迁于此,仍名杜家堂。杜家堂耕地面积694亩,农业人口925人。 清末著名文人杜愉为杜家堂人。 '''香房''' 清《乾隆彰德府志》记载有香房村。据查,清代从韩村搬来八户人家定居于此,设房制香,取村名香房。香房耕地面积887亩,农业人口646人。 '''段汪''' 明嘉靖年间,漳河发大水,此地一片汪洋。村民在村西边打迎水坝,分段截流,制止了水灾,故定名段汪村。清咸丰年以来皆为段汪村。段汪耕地437亩,农业人口451人。 '''商村''' 据查,明初,商姓从山西洪洞迁此建村,取名商家村。清《乾隆彰德府志》记载有商家村,简称商村。村名一直沿用。商村耕地面积884亩,农业人口1199人。 '''豆腐营''' 据查,明初,北京密州(今密云县)十里理论庄一位姓贾的在彰德府(今安阳)赵王府任武职。他在此安营扎寨,故名豆腐营。清《乾隆彰德府志》记载为豆腐营。村名一直沿用。豆腐营耕地面积2004亩,农业人口1633人。 '''梁家店''' 据查,明代此地为漳河渡口。后来,几户梁姓在此开店,故名梁家店。清光绪年一直为梁家店。梁家店耕地面积655亩,农业人口623人。 '''东芦村、西芦村''' 北宋有卢村,明代仍之。清乾隆年为卢家村,咸丰年为东卢村和西卢村,光绪年到一直为东芦村、西芦村。据《王氏家谱》记载,明洪武四年,王还、王迁兄弟二人从山西洪洞迁居卢村。因村边池塘盛长芦苇,故得名芦村。后村分为二:东芦村、西芦村。 东芦村耕地面积2665亩,农业人口2136人。 西芦村耕地面积1284亩,农业人口1464人。 '''古辛屯''' 古辛屯原名小屯村。清《乾隆彰德府志》记载为小屯村。咸丰年至光绪年皆为小屯村。因迁来之民到此建新村,取名古新屯。后演变为古辛屯。古辛屯耕地面积1414亩,农业人口1143人。 '''三王村''' 据查,明初,王姓兄弟三人从山西洪洞迁此建村,取名三冢王村。清乾隆年、咸丰年、光绪年皆为三冢王村。后简化为三王村。三王村耕地面积1309亩,农业人口1110人。 '''西郝村''' 据《郝氏家谱》记载,明初郝姓从山西屯留县迁此建村,取名郝家村。清咸丰年至光绪年为郝家村,简称郝村。1982年3月2日改为西郝村。西郝村耕地面积770亩,农业人口588人。 '''耿小庄''' 据查,明初,耿姓迁此建村,因村小,取名耿小庄。清咸丰年以来皆为耿小庄。耿小庄耕地面积700亩,农业人口650人。 '''水牛李''' 据碑文记载,明初,李好德从山西洪洞县赶二水牛迁此,克昌厥后,绵延子孙,成为村落,故名水牛李村。清《乾隆彰德府志》记载有水牛李村。村名一直沿用。简称水牛李。水牛李耕地面积2514亩,农业人口1706人。 '''冯村''' 据查,明初,冯姓迁此定居,故定村名为痛快家村。清咸丰年以来皆为冯家村,简称冯村。冯村耕地面积358亩,农业人口371人。 '''尚村''' 尚村历史悠久。明《嘉靖彰德府志》记载,北宋叫淳于。明正德年为唇于。清末,该村刘姓居官,认为高尚,改村名为尚家村。清乾隆年以来皆为尚家村,简称尚村。尚村耕地面积656亩,农业人口587人。 '''陈小庄''' 据查,明初,陈姓从山西洪洞迁此建村,因村不大,取名陈家小庄。后演变为陈小庄。陈小庄耕地面积592亩,农业人口537人。 '''大楼王''' 据查,明代此村有一位名叫王虎臣的人,家有土地千顷,有权有势。他盖了座楼房又高又大,在方圆村庄只有一家,故起村名大楼王村。清咸丰年一直皆为大楼王村,简称大楼王。大楼王耕地面积883亩,农业人口866人。 '''潘村''' 据查,明初山西洪洞潘姓迁此定居,取村名潘家村。简称潘村。潘村耕地面积771亩,农业人口832人。 '''南赵庄''' 据查,明初,赵姓从山西洪洞迁此建村,取中赵家庄。1982年3月2日改为南赵庄。南赵庄耕地面积666亩,农业人口641人。 '''沙河岸''' 据查,明初,山西洪洞迁来之民在沙河岸上定居,取村名沙河岸。因该村位于东岸,故名东沙河岸,后复名沙河岸。清咸丰年以来皆为沙河岸。沙河岸耕地面积1880亩,农业人口1572人。 '''西孙村''' 据《孙氏家谱》记载,清初,临漳北关孙姓迁此定居,取名孙家村。因重名,1982年3月2日改为西孙村。西孙村耕地面积885亩,农业人口830人。 '''兴王村''' 据《王氏家谱》记载,明洪武年间,王举明从山西屯留县西体村迁此定居,逐渐兴旺起来,故取名为兴王村。清咸丰年以来皆为兴王村。兴王村耕地面积2175亩,农业人口1782人。 '''张家店''' 据查,明代此地为一河口,一位姓张的在此开店,故称张家店。清光绪年以来皆为张家店。张家店耕地面积340亩,农业人口196人。 '''胡郭村''' 据查,明初,郭姓从山西洪洞迁此建村,取名郭家村。后来胡姓迁入,改名为胡郭村。胡郭村耕地面积1481亩,农业人口1085人。 '''常小庄''' 据查,明初,常姓从山西洪洞迁此定居,因村不大,故取名常小庄。清光绪年以来皆为常小庄。常小庄耕地面积352亩,农业人口198人。 '''郝家庙''' 据查,明末此地有一位姓郝的在京城担任提牌官,修了座家庙,故取村名郝家庙。清乾隆年一直皆为郝家庙。郝家庙耕地面积1649亩,农业人口1001人。 '''陈家堂''' 据查,此地有一位姓陈的在京城做了官,他在该地修了个庙堂,故叫陈家堂。清光绪年以来皆为陈家堂。陈家堂耕地面积979亩,农业人口771人。 '''大韩村''' 明初,韩姓从山西洪洞迁此定居,取名韩家村。清《乾隆彰德府志》记载为韩家村。咸丰年至光绪年皆为韩家村。1949年该村与大碾村合并后取名大韩村。大韩村耕地面积1186亩,农业人口749人。 '''大碾村''' 明初,张姓从山西洪洞迁此建村,因有一盘大碾,故取名大碾村。清光绪年以来皆为大碾村。现该村归大韩村辖。 '''郭村''' 明初,郭姓从山西洪洞迁此建村,得名郭家村。清咸丰年以来皆为郭家村。简称郭村。郭村耕地面积1256亩,农业人口888人。 '''司庄''' 明初,司姓从山西洪洞迁此定居,取名司家庄。清咸丰年以来皆为司家庄。简称司庄。司庄耕地面积2656亩,农业人口1622人。 '''王家庄''' 据查,明初,王姓从山西洪洞迁此建村,取名王家庄。清咸丰年一直皆为王家庄。王家庄耕地面积924亩,农业人口827人。 '''刘家村''' 据查,明初,刘姓从山西洪洞迁此定居,取名刘家村。清咸丰年一直皆为刘家村。刘家村耕地面积1667亩,农业人口1178人。 '''姚庄''' 据查,明初,姚姓从山西洪洞迁此建村,取名姚家庄。清光绪年以来皆为姚家庄。简称姚庄。姚庄耕地面积1168亩,农业人口807人。 '''蔡村''' 据查,清代蔡姓从东边的漳河边迁此定居,得名蔡家村。清光绪年以来皆为蔡家村。简称蔡村。蔡村耕地面积1531亩,农业人口835人。 '''孟村''' 北宋叫孟村,属安阳县,后划归临漳县。据查,明初孟向、孟会从山西洪洞迁此定居,取村名孟家村。清乾隆年、咸丰年、光绪年均为孟家村。今简化为孟村。孟村耕地面积732亩,农业人口552人。 '''李村''' 明初,李姓从山西洪洞迁此定居,取名李家村,清光绪年以来皆为李家村。简称李村。李村耕地面积949亩,农业人口743人。 '''杨村''' 明初,杨士洪、杨士能兄弟二人从山西洪洞迁此定居,取名杨家村。清光绪年以来皆为杨家村。简称杨村。杨村耕地面积1116亩,农业人口915人。 '''何屯''' 据查,元末,三宗庙村何森搬迁此地定居,取名何家屯。清《乾隆彰德府志》记载为何家屯。咸丰年一直皆为何家屯。简称何屯。何屯耕地面积1635亩,农业人口912人。 '''孟家铺''' 据查,宋代该村与穆村之间有一大坡,得名"穆家坡",村民称"铺上",后演变为孟村铺。民国时期属安阳县第三区,1949年10月从邺县划归临漳县。阵村耕地面积2951亩,农业人口1726人。 '''教书屯''' 北宋此村叫校书(宋代官名),明代仍之。清乾隆年以来皆为教书屯。相传,北宋有一校书在此定居,得名校书屯,后演变为教书屯。教书屯耕地面积3887亩,农业人口2261人。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660 中國地理總志]]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孙陶镇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