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5.36.252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孙复 的原始碼
←
孙复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E6E8FA" align= center| '''<big>孙复</big> ''' |- | [[File:CgoOFFoeOQSARgDrAABFeF3PuDU778.jpg|缩略图|居中|[http://n9.cmsfile.pg0.cn/group3/M00/05/55/CgoOFFoeOQSARgDrAABFeF3PuDU778.jpg 原图链接] [http://sd.chinaso.com/sy/detail/20171129/1000200033118911511930117685751806_1.html 来自国搜山东]]] |- | style="background: #C0C0C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字 号''' :字明复 '''别 称''' :泰山先生 '''职 业''' :理学家、教育家 '''派 系''' :儒家 '''民 族''' :汉 '''出 生 地''' :晋州平阳 '''出生时间''' :992年 '''去世时间''' :1057年 '''所处时代''' :北宋 '''主要作品''' :《易说》、《春秋尊王发微》 |} <p style="text-indent:2em;">'''孙复'''(992-1057年),字明复,号富春,晋州平阳(今山西临汾)人,北宋理学家、教育家。[[孙武]]第四十九代孙。<br> * 孙复幼年家庭贫寒,父亲早亡,但学习不辍,饱读六经,贯穿义理。四次到汴京参加科举进都落第,未能任官。 * 32岁后退居泰山,专心于讲学授徒近20年,虽贫穷不堪 <ref>“衣弗充,食弗给,不足以逃饥寒之忧。” </ref>,又得不到权要资助,但孙复不以生计为意,安贫乐道,仍聚书满室,与群弟子讲求儒道,乐之不疲。 * 其门下多出贤良之士如[[石介]]、[[文彦博]]、[[范纯仁]]等,皆一时精英,大有作为。人称“泰山先生”,又与胡瑗、石介,人称“宋初三先生”。 * 庆历二年(1042年)[[范仲淹]]在朝实行新政,与[[富弼]]等推荐孙复,诏命之为国子监直讲,从此孙复踏入仕途,宋仁宗对之多为礼敬。后因事遭贬。 * 到至和三年(1056年)乃被荐复官,后迁殿中丞。嘉佑二年(1057年)病逝于家。宋仁宗赐钱治丧,[[欧阳修]]为之撰墓志铭。 == 人物话题 == * [https://www.baidu.com/link?url=DcVjCUN82rmv_816VR3MGoKLa1L9h7L0h1J0t2rekIabSzmK0hB_gjKxV4I6eerTjHr3stjDBFk-Mxjy5gHuMMKPZxVdtvGbJnHuEAle5_e&wd=&eqid=e964e3ee00019385000000035fa95026 “泰山先生”——宋代大儒孙复] * [http://www.qulishi.com/article/201903/323017.html 宋初三先生之一 北宋著名教育家孙复简介] * [https://www.sohu.com/a/426345821_162926 北宋这个宰相不一般,选个乡野大儒做女婿!] == 人物生平 == === 早年经历 === * 孙复的家世及其早年的经历已不可确考。北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孙复年届三十六岁,范仲淹守丧居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掌府学。孙复上叙范仲淹, <ref>[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3861574/eb86h9Nds8CpDZAePCQqgI9x98pVp0BXa6QmfVEU6eTVh5-nL_xgA-DbWS-D1xu2UsJjA99j65z0h7LL2YY3N2SIscWDOEOt003QoQ3WRUZTY66dmkusollj 孙复的后人 对孙复的评价.深圳热线.2018-12-25]</ref>范给予其经济资助,并为他谋了学职,授以《春秋》。以后范仲淹服满复职,孙复去应举。 === 泰山讲学 === * 景祐元年,孙复第四次科举落第,通过郓城举子士建中介绍,孙复认识了石介。石介在泰山筑室,邀孙复去讲学,并与[[张洞]]等执弟子礼师事孙复。孙复居泰山八年,主要从事经学的研究与讲学,撰写了《易说》六十四篇、《春秋尊王发微》十二卷等著作,声名渐显于世。 === 步入仕途 === * 庆历一年(1042),在范仲淹、石介等人的推荐下,孙复以布衣超拜,任秘书省校书郎、国子监直讲。他与石介一起,积极支持范仲淹等的"复古劝学"主张,在太学实施举人应考须有听书日限及扩大太学录取人数等措施,使得学生人数骤增,北宋太学从此而兴。 * 嘉祐二年(1057)七月病逝。 * 孙复辛勤于治学,研究周、孔之道,先是追求科举与功名,后是研究学问与讲学,故而在40岁(一说50岁)尚未成婚。时宰相李迪,深知孙复人品、学问俱佳,将其侄女嫁给了他。李迪是宋真宗、仁宗时有名的大臣,地位、政绩都很显赫,为人处事亦很正派,他将其侄女下嫁给孙复,增其贤名,而世人则由此更知孙复之贤。孙复之学及其为人,很快传闻于天下,他一时成为学界权威。 * 孔子的后裔孔道辅,时为龙图阁待制,很有声望,亦前来拜见孙复。拜见时,石介立侍孙复的左右,举行礼仪时,升降拜则扶持着,往谢孔道辅时亦然。孙复所主持的泰山书院一时盛况空前,成为当时的一个学术活动中心。 * 孙复盛名在外,引起范仲淹、富弼等当朝一些大臣的关注,被任命为秘书省校书郎、国子监直讲。后仁宗到太学巡视,赐孙复绯衣银鱼,并有意委孙复为侍讲,为皇帝进讲,解释古书的疑义,后因人反对而未成。 === 卒于任所 === * 庆历七年(1047),坐徐州举子孔直温案,贬外职,后重返太学任教。时有徐州人孔直温,因引诱军士谋将捕,搜其家时得到孙复的诗词,孙复因而受到牵连,并遭到贬官处理,遣为应天府判官事。这时翰林学士赵概等十余官员为其说情,最后仍留为国子监直讲,后又被迁任为殿中丞之职,至卒。 * 孙复病重时期,当朝大臣韩琦将此事禀告了宋仁宗,并选派了一个书吏,给予纸笔,命其门人祖无择,协助孙复得书15万言,录藏于秘阁中。孙复著有《春秋尊王发微》12卷,《春秋总论》3卷,《睢阳子集》10卷,《易说》64篇。从孙复著作内容看,他研究的学问,主要是阐述周孔之道。他主张“尊王说”、“道统论”,适合于统治集团的需要,顺应了统治阶级的意愿,因此,他的学术思想受到了社会上层的重视。 == 个人成就 == === 教育成就 === * 孙复治学突出儒学之道。此道非道家所谓玄妙难测的宇宙本体,乃是指一切社会政治伦理的最高原则。他继承韩愈之说,构建了一套由远古[[伏羲]]、炎黄经尧舜禹至周公、孔孟的道统,认为孔子使“治天下,经国家大中之道,焕然而备。”(《上孔给事书》)这一学说将孔孟宣扬的精英政治道德理论凌驾于皇权之上,使儒家传布之道俨然成为包括帝王在内的万众遵行的根本原则,儒家硕学成为帝王之师,这就大大抬高了儒士的社会地位,对皇权专制构成有力的制约。这是理学在兴起之初最有价值和富有进步意义的亮点。虽然,这种道德说教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皇权至上的垄断性,但究竟在理论上有一种客观的价值评判体系,一定程度上可以妨碍帝王的胡作非为,有利于百姓的安居乐业。 * 孙复是一位卓越的教育家,他从事教化几十年,卓有成效。因为他认为教化是提升人的文明素质的最有效的手段,儒家要弘扬大道,必先施之于教化:“儒者,长世御俗,宣教化之大本也。”没有教化,人便混同于禽兽,天下就不成为人的天下。 * 孙复批评汉宣帝的鄙视儒士不足为用,结果纪纲目乱,风俗日坏,导致西汉衰亡。孙复进一步提出教化当以太学为根本:“太学者,教化之本根,礼义之渊薮也。王道之所由兴,人伦之所由正,俊良之所由出。”显然,这就把太学的教化与政治是否清明联系起来,并将之安置到治国平天下的根本位置上。这个见解是十分明智的。 * 孙复的治学方法论亦有重要的创造。首先他提出“舍传以求经”的治经方法,即以时代的需要为出发点,直接从经学中寻求有用之道,并以自己的理解,进行阐述,提出见解。 * 孙复的“不惑传注”“舍传求经”的方法,一方面发展成为理学家的“义理之辨”的思维模式,对人的思想是一大解脱,具有一定的自由思想的含义,因而对人的思想注入了生机,推动了古代思维的发展。另一方面,这种方法具有玄想特征,由于阐述经学原则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定性,所以易于流于空泛议论之途。其次,孙复在提出“舍传求经”方法时,已经注意到这种方法含有的不确定性,又主张文以致用,道以致用,提倡务实之学,在方法上为研究经学开拓了一条新路。 === 文化成就 === * 在道与文的关系上,唐韩愈倡“文以载道”,柳宗元倡“文以明道”。孙复则进一步称“文为道用”:“文者,道之用也;道者,教之本也。”一切诗词歌赋的文章“虽其目甚多,同归于道,皆谓之文也”。这就批评了道家废文遵道的偏颇,承认文的大用是为道的倡明来服务。他认为所谓儒学六经是圣人之文,均是阐明儒道之言,六经因孔子传播,有极高的地位。所以明道离不开六经,但同时要直指六经,通其义理。 * 孙复专重六经义理之说的主张,开了后世宋学即理学敢于突破前人旧说的先例,宋学的创新思想和理念由此而发扬光大,这在当时也是一次值得肯定的思想解放运动。 === 经学成就 === * 在经学方面,孙复撰有《易说》,早佚。孙复经学为学界所重的是其《春秋》学,今存有《春秋尊王发微》十二卷。孙复《春秋》学的特点,在于置《三传》于不顾,凭己意诠释。以"尊天子,黜诸侯"立论,认为《春秋》"有贬无褒",突出孟子"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思想,而实质与北宋强化中央集权统治有关。 * 除《春秋》学外,其学术思想中值得注意处有三点:一、提倡儒家"道统":他说:"吾之所以道者,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之道也;孟子、荀卿、扬雄、王通、韩愈之道也。"(《孙明复小集·信道堂记》)二、排斥佛、道二教:写了《儒辱》、《无为指》等文,专门攻击佛、道,把儒、道、佛三教鼎立看作是"儒者之辱",进而号召儒者起来"鸣鼓而攻之",试图重振韩愈攘斥佛道的事业以复兴儒家文化。三、抨击科举时文:他对当时士人热衷于四六时文的现状大为不满,强调"文以载道",认为"文者,道之用也;道者,之本也",作文应该"左右名教,夹辅圣人而已''(《孙明复小集·答张洞书》)。 * 孙复是北宋庆历之际经学变古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学风影响颇大。程颐《回礼部取问状》记:"孙殿丞复说《[[春秋]]》,初讲旬日间,来者莫知其数。堂上不容,然后谢之,立听户外者甚众。当时《春秋》之学为之一盛,至今数十年传为美事。"(《河南程氏文集》卷·七)这说明当时学者对其学风的认同。孙复开了风气,以后治《春秋》者相继效法,宋代治《春秋》出名的如孙觉、刘敞、瞿子方、叶梦得、吕本中、胡安国、高闶、吕祖谦、程公说、张洽、吕大圭、家铉翁等,他们的《春秋》学在内容上固然与孙复多有不同,舍传求经、变专门学为通学这一特点是完全一致的。但孙复也因其学风而遭清代学者的严厉批评,如乾隆间的四库馆臣批评他"遂使孔庭笔削,变为罗织之经";"过于深求,而反失《春秋》之本旨者,实自复始"(《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经部·春秋类》)。 == 人物评价 == * 对此史家还评价道:“以后来说《春秋》者,深文锻炼之学,大抵用此书为根柢。”可见,孙复不仅为理学体系的创立提供了基本的思想内容,同时还为进一步完善这个理论,提供了一个方法论。 * 理学是中国古代最发达的理论形态,孙复是这个理论形态的先驱者,其作用与影响是很明显的,在古代思想史与理学发展史上均占有重要地位,故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曾有“不敢忘”之语。 * 孙复科考失利,盖由于其重义理而轻传注,而宋廷沿隋唐学风,专以辞赋取士,偏重文学修养,所以孙复“知其道不与时合,不敢复进,乃退”。<ref>石介《徂徕文集·上杜副枢书》</ref> * 欧阳修评论说:“先生治《春秋》,不惑传注,不为曲说以乱经,其言简易,明于诸侯、大夫功罪,以考时之盛衰,而推见王道之治乱,得于经之本意为多。”<ref>欧阳修《孙先生墓志铭》</ref> * [[朱熹]]:“近时言《春秋》者,如陆淳、孙明复,推言治道,凛凛可畏,终是得圣人意。”<ref>纳兰成德《孙泰山春秋尊王发微序》</ref> == 人物纪念 == * 孙复墓位于东平县梯门乡东瓦庄村东南1000米处的山峪内,墓北、东、南三面环山,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孙复墓现存封土堆高6米,直径约30米,由于近十几年来,筑坝修堤对封土有所破坏,但未触及墓室。从自然断面上观察,封土层不很明显。 == 参考资料 == {{Reflist}} [[Category:北宋军政人物]][[Category:人文社科藝術人物]]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孙复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