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33.118.221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威尼斯之死 的原始碼
←
威尼斯之死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威尼斯之死'''<br><img src="https://i0.zi.org.tw/ddm/2019/06/11040531/1560197131-2db2117473bb60f315b119adf9fbc380.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ddm.com.tw/blog/post/death-in-venice-movie 圖片來自ddm]</small> |} 《'''威尼斯之死'''》(又譯《'''魂斷威尼斯'''》)是[[德國]][[小說家]][[托馬斯·曼]]的中篇小說,發表於1912年,被认为是[[托馬斯·曼]]最優秀的作品之一,最优秀的中篇小说。<ref>[https://ddm.com.tw/blog/post/death-in-venice-movie 《魂斷威尼斯》影評|無法擁有的美, 才是最令人難以忘懷?],ddm</ref> ==劇情介紹== 故事描寫一位[[德國]][[慕尼黑]]的[[作家]]古斯塔夫·馮·奥森巴哈(Gustav von Aschenbach)因長年刻苦嚴謹的寫作生涯而感到倦怠。一天,他突然看见一个肩上扣着一只[[帆布]]包的怪傢伙似乎是去旅行,他這時“企图尽力摆脱本身的工作和刻板的、冷冰冰的、使人头脑发胀的日常事务”,於是前往[[水都]][[威尼斯]]度假,住在[[麗都島]]的“至上飯店”(Hotel Exelsior)。 威尼斯华丽得化不开的美景,唤醒了奥森巴哈的内心长久的感性思维。在異國國度裡他邂逅一位美少年達秋(Tadzio),他深深愛上這位俊美如[[希腊]][[雕像]]的[[波蘭]]少年,“長著一頭蜂蜜色的柔髮,[[鼻子]]秀挺,而且有一张迷人的[[嘴]]。”奧森巴哈認為“這不是自然界的塑造,也不是造形[[藝術]]至今所能創構的宏偉巨作”。他每每追隨著達秋,完全被激情所左右,幾乎是到達忘我的境界。少年達秋成為老年喪女的奧森巴哈的一種[[心理防衛機制#補償|補償]],他對少年由欣賞到讚嘆,再由讚嘆到關心。[[威尼斯]]的天气使他产生一种憋闷的感觉,他决定离开,退房结帐后,他又感到很懊悔,他想多看少年幾眼,結果行李送错了方向迫使他从车站返回飯店,這時他表面上看來鎮定,其實内心欣喜若狂。 此时此刻,[[威尼斯]]正爆发了一场[[霍乱]],官方刻意将消息封鎖,奧森巴哈一開始並無知覺,當他發現遊客紛紛走避,逐漸了解事態的嚴重性,但為了多看達秋一眼,他竟不想離開被瘟疫所籠罩的[[威尼斯]],继续在大街小巷跟踪那少年。後來他做了一場夢,夢見原始部落裡野蠻人正在放荡淫乱的進行[[祭神]]。他开始感觉到自己的衰老,为了博得对方的欢心,他開始染髮整容,好让自己焕發出青春的姿態。長時間的追逐,使他筋疲力竭,最終因為吃了過熟的[[草莓]],而得[[霍亂]]使他一病不起,進而喪身在[[威尼斯]]這個城市,孤獨的死在荒涼的海灘上,老人垂死時最後的眼裡,仍是那位水仙花一般俊美的少年。而那少年曾与这老頭对过目外,则無視於他的存在,奧森巴哈甚至不曾與他對話。最後少年站在海邊,指了朝天的手勢,「美麗而蒼涼的手勢」,彷彿是死亡的另一種延續。奧森巴哈對少年的追求,是一個臨死的人對生命充滿眷戀、對美的追求與熱愛的象徵。 ==評價== 《'''威尼斯之死'''》是一部充滿自傳氣息的小說,而奧森巴哈就是托馬斯·曼本人的化身,托馬斯·曼發表第一部作品時便享有盛譽,而慕尼黑時期正是他的創作最高峰。1911年春天,他與妻子凱蒂亞(Katia)曾前往[[威尼斯]]度假。在飯店的餐廳裡,他們見到[[波蘭]]一家人出遊,湯瑪斯曼在妻子面前對這家人品頭論足。他認為這家女孩的打扮太過刻板而拘泥,但相當漂亮,俊美的少年穿著水手服,圍著絲帶,扮相令人著迷。爾後托馬斯·曼常看海灘上望著這位美少年,少年一直被托馬斯·曼的目光吸引,但托馬斯·曼並沒有進一步的動作。凱蒂還記得她那位精通萊比錫(Leipzig)法典的叔叔粗暴的說:“這是什麼故事!一个有家室的男人!”(What a story! And a married man with a family!) 二十世紀全球最佳百大[[同性戀小說]]評選中,《威尼斯之死》榮登榜首。 == 改編作品 == 1971年被[[意大利]][[現實主義]]大師[[維斯康蒂]](Luchino Visconti)拍成[[魂斷威尼斯 (電影)|同名電影]],由[[狄·保加第]](Dirk Bogarde)饰演奥森巴赫,[[伯恩·安德森|比约恩·安哲森]] (Björn Andrésen)饰演达秋,配以[[古斯塔夫·馬勒|馬勒]](Gustav Mahler)的[[第3號交響曲 (馬勒)|第三]]和[[第5號交響曲 (馬勒)|第五交響曲]],是維斯康蒂“德國三部曲”中的第二部。影片曾获第25届[[英国电影学院奖]]多项奖项以及提名,但[[弗拉基米爾·納博可夫]]则認為《魂斷威尼斯》是一部低劣之作。 英國作曲家[[本杰明·布里顿]](Benjamin Britten)曾經將《威尼斯之死》改編作歌劇(1973年)。英國廣播電台第三台(BBC Radio 3)的 Peter Wolf 亦曾將之改編為廣播劇(1997年)。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 987 電影]]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威尼斯之死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