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35.205.231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姬蕨科 的原始碼
←
姬蕨科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桫椤科.jpg|缩略图|[https://gimg2.baidu.com/image_search/src=http%3A%2F%2Fimg14.360buyimg.com%2Fn1%2Fjfs%2Ft2683%2F181%2F1330096974%2F305631%2Fbfa77841%2F573c21f6N931ac339.jpg&refer=http%3A%2F%2Fimg14.360buyimg.com&app=2002&size=f9999,10000&q=a80&n=0&g=0n&fmt=jpeg?sec=1632283891&t=f0c47f0d0ff68129c4931b29cc785d38 原图链接]]] '''桫椤科'''(学名:Cyatheaceae)是蕨类植物中一个十分独特的类群,该科植物都是树形蕨,全世界共有9个属,约650种。桫椤孢子化石的分布表明,早在侏罗纪这种树形蕨就已存在,随着气候、地质环境的变迁,如今桫椤主要分布在热带地区。桫椤科植物广泛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Alsophila R. Br.新旧世界均有分布,但分布中心在马来西亚;Sphaeropteris Bernh.分布中心也在马来西亚,但[[非洲]]和[[马达加斯加]]无分布,少数种类到新世界热带地区;Cyathea Sm.和Cnemidaria C. Presl分布于美洲热带地区。中国有2属,14种2变种。 == 简介 == 陆生蕨类植物,通常为树状,乔木状或灌木状,茎粗壮,圆柱形,高耸,直立,通常不分枝(少数种类仅具短而平卧的根状茎),被鳞片,有复杂的网状中柱,髓部有硬化的维管束,茎干下部密生交织包裹的不定根,叶柄基部宿存或迟早脱落而残留叶痕于茎干上,叶痕图式通常有3列小的维管束。叶大型,多数,簇生于茎干顶端,成对称的树冠;叶柄宿存或早落,被鳞片或有毛,两侧具有淡白色气囊体,条纹状,排成1-2行;叶片通常为二至三回羽状,或四回羽状,被多细胞的毛,或有鳞片混生。叶脉通常分离,单一或分叉。孢子囊群圆形,生于隆起的囊托上,生于小脉背上;囊群盖形状不一,圆球形,顶端开口成杯状(不产我国),或仅着生于孢子囊群的靠近末回小羽片的主脉的一侧,或鳞片状而覆盖于孢子囊群之下不易见;孢子囊卵形,具有一个完整而斜生的环带(即不被囊柄隔断);孢子囊柄细瘦,长短不一,有4(或更多)行细胞;每个孢子囊由64个孢子或16个孢子。孢子四面体形,辐射对称,具周壁,外壁表面光滑。原叶体成熟时为心脏形,具有鳞片状的毛,较老时可见到明显的中脉。 == 外形特征 == 土生蕨类,乔木状或灌木状。茎粗壮,圆柱形,高耸,直立,通常不分枝(少数种类仅具短而平卧的根茎),被鳞片,有网状中柱,髓部有硬化维管束,茎干下部密生交织包裹的不定根,叶柄基部宿存或脱落而留叶痕于茎干,叶痕有3列小维管束。叶大型,多数,簇生茎干顶端;叶柄宿存或早落,被鳞片或有毛,两侧具淡白色气囊体,条纹状,排成1-2行;叶片二至三回羽状,或四回羽状,被多细胞毛,或有鳞片混生,叶脉单一或分叉。孢予囊群圆形,着生隆起囊托,生于小脉背上:囊群盖形状不一,圆球形,顶端开口成杯状(不产我国),或着生于孢子囊群的靠近末回小羽片中脉一侧,或鳞片状而覆盖于孢子囊群之下;孢子囊卵形,具斜生环带(不被囊柄隔断);孢子囊柄细瘦,有4(或更多)行细胞;每个孢子囊具64或16个孢子。孢子四面体形,辐射对称,具周壁,外壁光滑。原叶体成熟时心形,具鳞片状毛,较老时可见中脉。 7属约500种,产热带、亚热带地区,马来西亚为分布中心。我国2属,14种2变种。 == 分布范围 == 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南和西南地区,生于海拔400~900m处的山沟潮湿地和溪边阳光充足的地方,有时也散生于林缘灌丛中。全世界约500种,我国分布有2属14种2变种,均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在《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中全部列为附录Ⅱ物种。 == 种类 == 由于桫椤科植物的古老性和孑遗性,它对研究物种的形成和植物地理区系具有重要价值;桫椤科植物树形美观,树冠犹如巨伞,园艺观赏价值极高。我国兰花栽培者常用桫椤科植物的树干作附生兰花的载体,有些种类的树干还可做笔筒。 == 代表物种 == === 桫椤 === 草本,但桫椤科的绝大多数种类具有树状的直立茎,呈乔木状,大型羽状叶子簇生于茎干的顶端,形成伞状,故又称为树蕨。此外,桫椤科还有叶柄基部有鳞片、叶轴上有气囊体等特征。 桫椤科植物是中生代的常见植物,但由于环境和气候的和变迁,分布区日益缩小,现仅存于热带和亚热带部分地区,被称为“活化石”。 === 白桫椤 === 由于桫椤科植物的古老性和孑遗性,它对研究物种的形成和植物地理区系具有重要价值。其树形十分美观,园艺观赏价值极高,中国的兰花栽培者常用桫椤科植物的树干作附生兰花的载体,有些种类的树干还可做笔筒。 === 笔筒树 === 桫椤科在全世界共有6属500余种,产于热带亚热带山地。中国有2属(桫椤属和白桫椤属)、14种和2变种,分布于西南和华南地区。即桫椤属的桫椤、中华桫椤、南洋桫椤、阴生桫椤、兰屿笔筒树、黑桫椤、毛叶桫椤、大叶黑桫椤、粗齿桫椤、小黑桫椤、西亚桫椤;白桫椤属的白桫椤、海南白桫椤、笔筒树等。 == 最新发现 == 2017年3月末,中国地质博物馆的研究团队经过为期2年的研究,确定了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克山县境内发现罕见的白垩纪树蕨茎干化石,为桫椤科植物的早期代表(祖先类群)。这一重要发现填补了我国桫椤科植物茎干化石证据的空白,证明了当时我国东北地区松辽盆地北部气候炎热潮湿,为认识我国东北地区地球环境变迁和认识桫椤科植物演化过程提供了重要证据。 这是在我国境内首次发现的早期桫椤科茎干化石。因为被二氧化硅所交代,硬度较高,化石保存了精美的内部解剖结构,髓、网状中柱、皮层、叶柄基等细胞结构在显微镜下清晰可辨。桫椤科植物在恐龙时代就已经出现在了地球上,经历了漫长的演化发展,许多种类处于濒危状态。在我国,桫椤科植物被列为国家一级、二级保护植物,现存有2属14种,主要分布于西南、华南和台湾地区。 研究团队长期在青藏高原、云南、内蒙古、江苏等全国多地开展木化石研究。2015年前后,他们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克山县终于发现这些特征鲜明的白垩纪桫椤科植物茎干化石。这些化石的大量出现,表明中国东北地区可能是当时桫椤科植物的分布中心之一。这一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历史生物学》(Historical Biology)和中文核心期刊《地球学报》。 == 参考资料 == {{reflist}} [[Category: 370 植物学总论]]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姬蕨科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