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5.31.27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奥匈使馆旧址 的原始碼
←
奥匈使馆旧址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 <p style="background: #0088A8; color: #FFFFFF; margin:auto; padding:5px 0; "> '''奥匈使馆旧址''' </p> |- |<center><img src="https://tr-osdcp.qunarzz.com/tr-osd-tr-space/img/64fce12c3461a5e942a24d40017864d2.jpg_r_1024x683x95_ae940213.jpg" width="380"></center><small>[http://travel.qunar.com/p-oi9505759-yuanaoxiongdiguolingshi 圖片來自qunar] </small> |} '''奥匈使馆旧址'''建於同治十年,原为[[裕亲王府旧址]]。位于[[北京市]][[东城区 (北京市)|东城区]][[台基厂头条]]3号,是[[奥匈帝国]]驻华使馆旧址。<ref>[https://tc.trip.com/travel-guide/tianjin/former-austro-hungarian-consulate-in-tianjin-31669168/ 原奧匈帝國駐天津領事館],trip</ref> ==基本信息== *公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所在:北京市東城區東華門街道 *分類: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時代:近代 *編號:5-474 *登錄:2001年 ==文物簡介== *《辛丑条约》签订后,曾扩建、重修。 *楼为[[西洋古典式建筑]],立面大门作2层外廊,檐上用三角山花突出重点,两边有转廊。 *所存使馆大门为光绪二十六年后重修,主楼上、下层均带有外廊。 *主要建筑保存较好。 *保护范围系东至部队大院围墙,南至台基厂头条现状路北侧,西侧南段至彭真宅西侧围墙,西侧北段至自身西院墙。 ==历史沿革== *[[清朝]][[同治]]十年(1871年),[[奥匈帝国]]任命了第一任驻华公使[[喜理治]]。清朝[[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公使馆代办阿图尔·冯·纳色恩购买了北邻[[东长安街]]、西临[[台基厂大街]]约12800平方米的地产,经过两年多施工建成奥匈帝国驻华公使馆,由一栋二层主楼和配楼组成,周绕外廊,是殖民地式风格建筑。1900年遭[[义和团]]烧毁。《[[辛丑条约]]》签订后,奥匈帝国驻华公使馆趁机扩大范围,向南拓展到台基厂头条(原名Rue Hart,即赫德路),面积扩大了数倍。其东部是使馆,西部是兵营。新建的使馆主楼保留至今。<ref name=dhly>{{Cite web |url = http://www.bjdclib.com/subdb/laneculture/historybuilding/200906/t20090610_1851.html |title =奥地利使馆旧址 |author = |date = 2009-06-10 |publisher = 东华流韵 |language = |accessdate = |quote = }}</ref> *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中国参加[[协约国]],並对德、奧宣戰,驱逐了属于[[同盟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同盟国]]的奥匈帝国的公使。留下的馆舍托名在[[荷兰]]大使馆成员的名下,保留了原奥匈帝国公使馆办公室官员及警卫队员。奥匈帝国分裂为[[奥地利]]和[[匈牙利]]后,该公使馆划归匈牙利所有,实际上该时期一直是[[白俄]]将军[[狄米特里·列奥尼德维奇·霍尔瓦特|霍尔瓦特]]的公寓。1938年,该建筑物被[[德国]]使馆接收,并加以修缮。1940年,德国将大使馆从[[南京]]([[中华民国]][[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首都)迁此。1945年,[[美国]]人没收了这处房产,在此设立盟国资产管理处。<ref name=dhly/>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此处被收为中国政府所有。<ref name=dhly/>1970年,中苏边界谈判在台基厂头条3号外交部宾馆举行,苏方代表团团长先由[[苏联外交部]]第一副外长[[瓦西里·瓦西里耶维奇·库兹涅佐夫|库兹涅佐夫]]担任,后因库兹涅佐夫生病,1970年8月起团长改由伊利切夫副外长担任。正式会谈之外,平时双方通过联络员保持各级别联系。 *1983年,[[周南]]和[[柯利达]]就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第二阶段谈判的议程达成了一致,决定先谈1997年之后的安排,再谈1997年之前的安排,最后谈“关于主权移交事宜”。议程问题解决后,双方商定于1983年7月12日开始正式举行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第二阶段会谈的第一轮谈判。谈判在[[北京台基厂头条3号]]举行。会谈时间和地点本来保密,但来北京采访中英会谈的许多[[英属香港|香港]]记者清早便守候在英国驻华大使馆门口,一见使馆车队开出大门,香港记者们便搭乘出租车追踪,甚至不惜出高价要出租车司机闯红灯。会谈地点台基厂头条3号由此被记者发现。会谈中方由[[姚广]]任团长,英方由柯利达大使任团长。大致每月举行一轮会谈,每轮会谈为期两天。<ref>{{Cite web |url = http://zqb.cyol.com/content/2007-05/30/content_1776661.htm |title = 新华社香港分社原社长周南口述:香港回归谈判揭秘 |author = |date =2007-05-30 |publisher = 中国青年报 |language = |accessdate = |quote = }}</ref> *台基厂头条3号后来成为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所(今为[[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含挂靠在其下的中国太平洋经济合作全国委员会、亚太安全合作理事会中国委员会、中国军控与裁军协会、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和学术交流基金会)的所在地。 ==建筑特色== *现存使馆主楼及大门,保存较好。<ref name=dhly/> *使馆主楼:上下两层都带外廊。东西约52米,南北约23米。造型简洁,是[[法国]]古典主义风格。南立面分成五部分,中央及两侧翼顶部都冠有三角形山花,并且都略向前凸。中央入口处是三开间,两侧翼是两开间。柱廊底层是方柱,二层是圆柱,都是[[塔司干柱式]]。檐部无装饰,二层有瓶式花栏杆。中央主入口处是三开间大门廊,两侧有弧形坡道。其上是二层大厅的阳台。从底层进门之后,两侧是管理用房,过二道门是门厅,正北是双分式大楼梯。室内的门窗、金属栏杆、天花分格都是原样。但原有卫生间等已被改成办公用房,门廊的柱子及檐部被改贴上了瓷砖。1990年代末至2000年代初,使馆主楼后面加建了房屋,前院西南部新建了图书馆,东南部增建了新建筑。<ref name=dhly/> *使馆大门:风格和主楼一致,主体是三间,下面有基座,基座上面是塔司干式双圆柱,檐部饰有三垅板,上用三角形山花结束。中央柱间开有大门,两侧实墙开有窗户。门楼两侧是弧形环抱的侧墙。<ref name=dhly/> ==外部連結== *[http://www.yeecai.com/tour/showSpotInfo?id=14518 奥匈使馆旧址] ==參考文獻== {{reflist}} [[Category:790 文物考古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Cite web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Configur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Date valid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Whitelist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奥匈使馆旧址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