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2.131.51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奇經八脈考 的原始碼
←
奇經八脈考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奇經八脈考01.jpg |thumb|600px |右|縮略圖| [https://www.toutiao.com/a6806396829349970446/ 原圖連結] ]] '''《奇經八脈考》''',明代[[李時珍]]著,為論述[[奇經八脈]]之專書。李氏參考歷代有關文獻,闡發《[[內經]]》之旨,對[[十二經脈]] ([[十二正經]])以外的[[督脈]]、[[任脈]]、[[衝脈]]、[[帶脈]]、[[陰蹺]]、[[陽蹺]]、[[陰維]]、[[陽維]]八脈循行路線和主治病證,進行了整理說明、考述訂正,並提出個人見解,這是對經絡學說之一大發展。 =='''作者生平及著述的緣起'''== [[李時珍]](1518-1593年),字東璧,晚號瀕湖山人,[[蘄州]](今[[湖北]][[蘄春縣]])瓦硝壩人。祖父為鈴醫,父親李言聞,字子鬱,號月池,博學經史,以醫為業,為當地名醫,曾任太醫院吏目,著有《[[醫學八脈注]]》《[[四診發明]]》等書,今已佚。[[李時珍]]幼習儒,三次應鄉試不中。師事顧日岩,讀書十年。後經推薦,赴京師太醫院供職,或云嘗授太醫院院判之職,但僅任職一年後便託病辭歸。晚年因子[[李建中]]為官,遂晉封文林郎、[[四川省]]蓬溪知縣。[[李時珍]]最大的成就,是念本草一書歷代註解者謬誤頗多,遂考古證今,辨疑訂誤,廣採博收群書,奮發編修,自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至萬曆六年(1578年),歷時二十七載,三易其稿,著成《[[本草綱目]]》。該書52卷,分為16部62類,載藥1892種,為明代本草集大成之巨著。[[李時珍]]另著有《[[瀕湖脈學]]》(1564年)《[[奇經八脈考]]》(1572年)兩書,前者融會先賢脈學之精華,刪繁去蕪,歸納脈象為27種,各撰體狀詩、相類詩、主病詩;後者對於奇經循行路線及證治規律闡發尤多。已佚醫著尚有《[[三焦客難]]》《[[命門考]]》《[[五臟圖論]]》《[[瀕湖醫案]]》《[[瀕湖集簡方]]》等。 《[[奇經八脈考]]》著述的緣起,是李時珍因感自《[[內經]]》《[[難經]]》以來,歷代醫家對[[奇經八脈]]雖多研究,但“八脈散在群書者,略而不悉”,故對此詳加考證,著成《[[奇經八脈考]]》。並遵經典之旨,採百家之長,參臨證實踐,對八脈的循行路線及腧穴,均作了詳盡考證、整理和補充,並發揮了奇經八脈的辨證施治的方法。 =='''《奇經八脈考》之版本流傳'''== 《[[奇經八脈考]]》的成書刊刻年代,可根據書中吳哲和顧日岩序推知,吳序後記曰:“隆慶壬申中秋日道南吳哲拜題”,“隆慶壬申中秋日”為明穆宗朱載垕隆慶六年(1572年)夏曆八月十五日,即公元1572年9月21日;顧序後記曰:“明萬曆丁丑小暑日同里顧問頓首書”,“明萬曆丁丑小暑日”即明神宗朱翊鈞萬曆五年(1577年)夏曆六月十二日,即公元1577年6月27日。[[吳哲]],字道南,生平不詳。顧問,名日岩,字子承,蘄州人,嘉靖十七年(1538年)進士,累官福建參政,隆慶四年(1570年)歸里。萬曆十九年(1591年)卒。李時珍常隨其學習理學。一般認為,吳序為該書的撰成年代,顧序為該書的刊刻年代。據此,則此書第一次刊刻為明萬曆五年(1577年),但此本現今已不傳。《奇經八脈考》成書後,後世多次刊刻,廣為流傳,主要有以下幾類刊本系統: =='''單行本'''== 《奇經八脈考》單行本較少,現天津市人民圖書館、南通市圖書館藏有清刻本,上海市中醫文獻館藏有1912年鴻寶齋石印本,中國中醫科學院圖書館藏有1970年日本盛文堂影印本。 =='''附刊本'''== 《奇經八脈考》刊行最多為《[[本草綱目]]》後附刊本,《[[本草綱目]]》最早刊本為明萬曆十八年(1590)金陵胡承龍刻本,書後無附刊。明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江西都察院有副都御史夏良心與江西按察使張鼎思集資重刻《[[本草綱目]]》,其本後附刻有《[[奇經八脈考]]》與《[[瀕湖脈學]]》各1卷。此本世稱“江西本”或“夏良心本”。附刻二書尚得力於李時珍同里人袁君,張鼎思序云:“餘奉中丞夏公教,既刻《[[本草綱目]]》矣。臨川令袁君,時珍鄉人也,復取其《[[脈學]]》與《[[奇經八脈考]]》,李君平生學力盡在此,幸並刻之為全書。”此本最接近本書原貌,對後世影響很大,明末清初各版多以此為底本。如明萬曆三十四年(1606年)晉江薛三才、楊道會湖北刻本、明崇禎十三年(1640年)武林錢蔚起六有堂重刻本、清順治十四年(1657年)張朝璘刻本等,形成一大系統。明崇禎十三年(1640年)武林錢蔚起六有堂據江西本重刻,扉頁題作“重訂本草綱目,翻刻千里必究,武林錢衙藏版”,序列除江西本所載外,新增“錢蔚起重刻本草綱目小引”。文字內容除沿襲江西本在文字方面的添改誤脫外,又有少數性的錯謬,體例上有小的改動,仍不失為一個佳本。清代各版多以之為底本,如清順治十二年(1655年)武林吳毓昌太和堂剜改重印本、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蘇州本立堂刊本、乾隆年間四庫全書本等,又形成一個系統。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合肥張紹棠味古齋以錢蔚起本為基礎,同時參考金陵本、《救荒本草》、《植物名實圖考》重新校訂刊刻,因其雕刻精細,版式精美,成為清末以後流行的主要版本,各版大多以此本為底本翻刻,如光緒二十年(1894年)、三十四年(1908年)上海圖集成印書局鉛印本、1957年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本草綱目]]》影印本等,形成味古齋系統。三大系統《[[本草綱目]]》主要版本都附刊有《[[奇經八脈考]]》。而其他凡以《本草綱目》江西本、武林錢本、合肥張紹棠本等三大版本系統為底本之中外翻刻本,皆附刻有《[[奇經八脈考]]》。直至1975年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本草綱目]]》校點本才未再附刊該書。 =='''合刊本'''== 《[[奇經八脈考]]》與《[[瀕湖脈學]]》《[[脈訣考證]]》合刊,根據《[[全國中醫圖書聯合目錄]]》記載,其最早的刻本應為明萬曆三十一年癸卯(1603)江西夏良心、張鼎思刻本百瞻樓藏版,現存尚有明刻本、清初刻本,以及清咸豐九年己未(1859)刻本、清光緒五年己卯(1879)掃葉山房刻本、清光緒五年己卯(1879)校經山房刻本、清光緒九年癸未(1883)京都文成堂刻本、清光緒十一年乙酉(1885)合肥張氏味古齋刻本、清光緒二十二年丙申(1896)揚州文富堂刻本、清光緒二十二年丙申(1896)圖書集成印書局鉛印本、清光緒三十一年乙巳(1905)上新書局石印本、清芥子園刻本漁古山房藏版、1928年江陰寶文堂刻本、1951年廣益書局鉛印本、1954、1955年上海錦章書局鉛印本、1956年人民衛生出版社影印本、1963年人民衛生出版社鉛印本。 此外,2007年12月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2年1月、2016年5月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分別將《奇經八脈考》與《瀕湖脈學》合刊出版。 =='''校注本'''== 近年來,漸有學者對《奇經八脈考》進行校注研究,出版校注本。如1988年1月廣東科技出版社出版錢遠銘主編的《[[<奇經八脈考>研究]]》,1990年2月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王羅珍、李鼎校注,李成之審閱的《[[<奇經八脈考>校注]]》,2013年8月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孫朝宗、孫震編著的《[[<奇經八脈考>箋注]]》。 <ref>[https://www.toutiao.com/a6806396829349970446/ 善本古籍2020-03-21 ], 今日頭條,2021-03-24</ref> == '''參考來源''' == {{Reflist}} [[Category: 410 醫藥總論]] [[Category:500 社會科學總論]] [[Category:413 中國醫學]] [[Category:418 藥學;藥理學;治療學]] [[Category:十二經脈]] [[Category:十二正經]] [[Category:奇經八脈]]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奇經八脈考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