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17.138.39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太昊伏羲祭典 的原始碼
←
太昊伏羲祭典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E6E8FA" align= center| '''<big>太昊伏羲祭典</big> ''' |- | [[File:太昊伏羲祭典1.jpg|缩略图|居中|[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 | style="background: #C0C0C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中文名称;太昊伏羲祭典 节日类型;传统节日 流行地区;甘肃省天水、河南省淮阳 节日起源;祭祀 遗产类型;民俗 遗产编号;485 Ⅸ-37 |} '''太昊伏羲祭典'''是历史悠久的传统民俗及民间祭祀活动。伏羲是中华文明创始人,他教佃渔,造工具,兴农耕,制嫁娶,正姓氏,造书契,通八卦,用文明的灯火引导人们走出了鸿蒙未启的混沌,结束了原始时代的生活方式。伏羲的开天明道之功,奠定了几千年中华文明昌盛的根基。为了纪念和彰显伏羲的功绩,后人修建了伏羲庙,并进行一年一度的祭祀活动。 太昊伏羲祭奠主要包括甘肃省天水市的公祭伏羲大典、河南省淮阳县的太昊伏羲陵祭祀等。 2006年5月20日,[[甘肃]]省[[天水]]市[[河南]]省[[淮阳]]县联合申报的"太昊伏羲祭典"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延续千年的祭拜情结,因为一场疫情而中止,让不少游客心存失落和遗憾。但是,庙会的停办绝不意味着割断了文化传承的脉络。对此,周口师范学院、周口职业技术学院从事社会学以及地域文化研究的多名专家认为,今天,为了人民健康,淮阳区暂时取消庙会,这与始祖惠民安民的初心不谋而合,恰恰是对伏羲文化和精神内涵的最好传承。 ==序言介绍== '''天水太昊伏羲公祭''' 近几年来,甘肃省委省政府非常重视伏羲祭祀活动。从2005年开始,每年祭典由甘肃省政府主办。伏羲祭典对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构建和谐社会,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自1988年以来,一年一度的天水公祭人文始祖伏羲大典,已成为海内外同胞寻根祭祖的途径之一。截至2008年,已举办19届。 2008年6月22日,原定要举办2008(戊子)年甘肃省公祭伏羲大典暨[[中国]]天水伏羲文化旅游节,但是受"5·12"汶川地震波及以及余震不断的影响,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成为当时首要任务,经天水市报请省政府批准同意,2008(戊子)年甘肃省公祭伏羲大典暨中国天水伏羲文化旅游节暂时停办 。 [[File:太昊伏羲祭典2.jpg|缩略图|右|300px|[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2009年,因地震灾后的重建任务十分繁重,[[甘肃]]省政府决定,2009年甘肃省公祭伏羲大典活动继续停办。 '''淮阳太昊伏羲陵祭祀''' 太昊伏羲氏陵庙位于河南省[[淮阳]]县城北1.5公里处,因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之陵庙,故称"天下第一陵"。 每年农历二月二日至三月三日,都要在[[河南]]省 [[淮阳]]县的太昊陵举办朝祖进香祭典。祭典活动举行期间,也举行庙会,历时月余,不过最热闹的还是二月初十至二月二十的10天,二月十四至二月十六日的3天,可说是祭典的最高峰,逛会的人群摩肩接踵,万头攒动,每天可达二十余万人。<ref>[https://www.sohu.com/a/126623691_517798 淮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太昊伏羲祭典即将举办] , 搜狐 2017-02-18 </ref> 据[[《陈州太昊陵庙会概况》]]一书所言,应始于赵宗以后。庙会的影响范围除河南外,还扩展到[[安徽]]、[[山东]]、[[河北]]等省数十个县(市)。会场方圆约一平方公里,百业杂陈,各行俱备,而以祭祖为核心内容。庙会上出售的"泥泥狗"等泥制玩具,被一些国内外专家学者誉为"真图腾"、"活化石"。还有"布老虎"源自伏羲女娲兄妹成婚的传说,反映了[[华夏]]子孙对人祖伏羲和女娲的怀念与敬仰,是早期人类繁衍崇拜的物化和象征。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广大劳动人民把自己的愿望、理想、审美兴趣转化为可观可感的文化形态融入祭典期间的庙会活动之中,形成了特定的仪式。它所包括的祭祀性和俗性乐舞、具有"劝善"意义的"守宫说唱"、保留着人类童年意识的传统民间美术和民间工艺等,由此造成人祖庙会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 ==节日活动== 甘肃省 [[天水]]市是中国文化发祥地之一,也是人类文明始祖伏羲的诞生地。天水伏羲庙祭祀活动自明成化十九年(1483)开始,一直延续至今。各个历史时期在祭祀规格及内容上都有差别,最兴盛于明代,由朝廷颁发祭文,采用太牢规格,一年两祭,一祭三日,隆重而神圣。到了清代,简化了祭祀程序,仪礼简略。民国时期更为简略,由中国民间祭祀组织上元会主持祭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逐渐恢复了清代的祭祀规格,祭祀日期改为正月十五日至正月十七日,一祭三日,一迎礼,二大典,三送礼。天水太昊伏羲祭典包括民祭和公祭。中国民间祭祀活动有以下几项: 会首商议 最早在正月十三日开始,一般在正月十四或十五上元会陆续进入伏羲庙,开始洒扫庭殿,大搞卫生,并商讨本年度祭祀事宜。①推举主祭人,陪祭人。②安排筹备接神仪式。主祭人由天水地方名流有声望者担任,陪祭人若干名,由上元会会众及地方人士组成。 请神 正月十六日子时(现为了方便则在正月十五日某时),司仪宣读:"洗手!主祭、陪祭就位,请神开始。"主祭陪祭人等清水洗手,之后按照先中间后两边的次序,年长者居中,恭立伏羲庙内。 所请之神共四位,伏羲、神农、轩辕和方神。伏羲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位居三皇之首,故由神农和轩辕陪享。方神原来供于来游厅,现则供于庙附近民间。据本土群众介绍,伏羲诞在诸神之先,祭祀伏羲远古祖先,而非宗教,故一切众神无资历进伏羲祖陪享,因方神为值日神,并传为最早修建伏羲庙者,故惟一能于是日进入庙内。方神历代累封各天圣烈显应盖国大帝黑池龙王,相传"姓雷名王保,生籍秦州,于晋代咸康年间历任诸州刺史,官至太常,既尚书左仆射金紫光禄大夫,后辞官入道修真于礼县之青君洞。元兴三年道成,上 N。因号其山曰雷五山。后郡人思其德行,立祠于天靖山之阳。"(见坚家河黑爷庙[[《黑池龙王之神序文》]])。 [[File:太昊伏羲祭典3.jpg|缩略图|右|300px|[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司仪宣读"[[焚香]]、[[点烛]]、[[击鼓]]、[[鸣钟]]、鸣炮;立祭人焚香化裱,跪告白事"。心动神知,神农,轩辕从暖阁中请出,供奉在阁前供桌伏羲圣像两侧。司仪宣读:"一扣首,跪、拜、行!二扣首,跪、拜、行!三扣首,跪、拜、行!" 领牲 领牲讲究"乌猪拱地,绵羊大颤"。挑选黑色(无杂色)公猪二口,黄土一包置放于大殿内,现则置放在月台上。相传若此刻伏羲高兴,乌猪一上月台即会直奔黄土,用嘴去拱,此即"乌猪拱地"。若此刻伏羲不高兴,乌猪就会边拉边尿,这时,人们就要静候吉时。 "绵羊大颤"指当主祭跪告白事毕,绵羊即会浑身发抖,意为伏羲领牲。 献、抢热血 屠杀乌猪时,拔猪鬃一绺放在热血的碟内,献供桌上,并焚香点烛,行三扣首礼。同时,所有群众抢蘸热血,有的用黄裱纸,有的用人民币,现则大多数用[[人民币]]。蘸有猪血的纸既可做开山纸,指猎人行猎将此血纸焚烧,即可进山行猎,虎避蛇退。又可做利市纸,店铺开张开业时焚烧即可利市发行,财源滚滚。还可将血纸焚烧化灰服用,以治腹痰等。蘸有猪血的人民币则会保佑持票人吉祥如意,逢凶化吉。 初献 主祭庆典正式开始,司仪宣读:"主祭、陪祭就位,[[鸣钟]]、击鼓、[[鸣炮]]、奏乐。 "①敬酒、[[供酒]]、奠酒。 ②敬献祝文。祝文一式两份,供于祝文架上。 ③三献。指面点佛手、寿桃、石榴各种面食点心及时果。 ④献四箸:筷子、条勺、碎蘸吃(小碟)餐纸。 ⑤献围盘。指献凉菜,有四荤四素。四荤:猪肝、牛排、猪耳、[[肘子]];四素:豆腐、[[豆芽]]、[[粉丝]]、黄萝卜。 ⑥恭读祝文。恭读祝文后将祝文一份焚烧在殿内香炉中,一份仍置祝文架上。之后司仪宣布行三扣首,礼毕,再宣布初献礼毕。 亚献 亚南即献肴,礼仪与初献相同。菜饷包括四大四中四小碟。四大碟有[[大杂烩]]、[[红烧肘子]]、[[虾酱肉]]、[[粉蒸肉]];四中碟有一盘鸡、一盘鱼、一盘鸭、一盘海参;四小碟为八宝饭、[[蒸白菜]]、荤素菜、[[金钱菜]]。 三献 [[File:太昊伏羲祭典4.jpg|缩略图|右|300px|[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三献即献馔,馔专指猪、牛、羊三牲。包括敬馔、贡馔、献馔。 ①将猪头、牛头、羊头逐级上供桌上,也即民间所谓的"杀乌牛、宰白马"。 ②献盘。盘就是大蒸馍,平年献十二只逢闰年献十三只。 ③上汤。献汤两碗,即双汤双碗。 ④分肴。用小刀子把猪、牛、羊头各割一片放在置有白酒的铁勺中,用火点燃白酒。这就是伏羲氏教民"始食熟"的遗俗。 ⑤冒汤。由主勺厨师亲自给热菜加汤,称为冒汤,上会赠送红包,答谢厨师。之后司仪宣布三献礼毕。接下来,所有参祭人员一互拜、二瞻仰伏羲圣像。因是上正时间,所有人员这时互相参拜年,之后共同瞻仰圣像。 送神 正月十八日晨,根据本 日喜神方位,将各样献饭,各取一点,再将毛血、祝文等一并朝喜神方向祭奠或焚烧。然后奠茶奠酒,此时酒必须是黄酒,再行三叩首礼。结束后,将神农、黄帝重新奉送大殿内暖格中,方神送归方神庙。之后将祝文和纸灰洒在藉河长流水中。 伏羲庙祭祀活动形成了的基本特征; 1.伴随民俗活动产生和发展而形成的对传统民间习俗的依存特征; 2.根据不同历史时期而相对固定的程序性特征; 3.具有本区域民俗祭祀传统与天子祭祀礼仪相结合的特征; 4.在祭祀内容上大力弘扬龙文化和伏羲文化的特征; 5.具有群众文化活动的特征。 ==传承意义== 太昊陵庙祭祀是我国祭祀文化的典型代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陈风》]]里就有描述。自明代[[朱元璋]]于洪武四年亲制祝文致祭以来,到清末的宣统皇帝,御祭达51次。每年农历二月初二至三月初三为期一个月的朝祖会,海内外华夏子孙,每天谒祖朝圣者达二十多万,所以,太昊陵庙被誉为"中国的耶路撒冷"。 近几年来,不少国内外专家、学者来庙会上寻古探幽,研究古老华夏的东方文化,港澳台胞回大陆观光,参加太昊陵祭典,寻根问祖,以示不忘祖先,不忘自己是龙的传人。<ref>[http://hn.cnr.cn/hngbwh/20160311/t20160311_521585948.shtml 二月二太昊伏羲祭典吸引80万人拜祖] ,河南商报 2016-03-11 </ref> ==传承保护==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f>[http://www.doc88.com/p-7798961308015.html 浅谈政府与民间在太昊伏羲祭典文化保护中的作用] , 道客巴巴 2016-11-8 </ref> 濒危状态 内容来源于非遗大数据平台 (1)祭祀规格不高,程序简化,礼仪简单,礼乐制度全无,尚待提高品位,逐步规范程序,恢复明、清礼乐制度。 (2)祭器档次低。 (3)祭祀队伍不[[健全]],[[祭祀]]乐舞陈旧。 (4)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习惯发生了变化,人们对传统祭祀礼仪重视不够,传统的东西濒临消亡。 == 相关视频 == <center> {{#iDisplay:j0697ptvbsn|480|270|qq}} <center>2018(戊戌)年民间祭祀中华人文始祖太昊伏羲典礼隆重举行</center> {{#iDisplay:k0620nf9p4q|480|270|qq}} <center>6000年前华夏文明发源地:人文始祖太昊伏羲</center> </center> == 参考资料 == [[Category:670 中國地方志總論]]
返回「
太昊伏羲祭典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