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19.134.140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太和城遗址 的原始碼
←
太和城遗址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太和城遗址7.jpeg|320px|缩略图|右|<big>太和城遗址</big>[http://b1-q.mafengwo.net/s2/M00/50/12/wKgBpU4yjKrLBse9AAC6QmHV3YA53.jpeg?imageMogr2%2Fthumbnail%2F%21690x370r%2Fgravity%2FCenter%2Fcrop%2F%21690x370%2Fquality%2F100 原图链接][http://www.mafengwo.cn/poi/17845.html?mfw_chid=3737 来自 蚂蜂网 的图片]]] '''太和城遗址'''位于中国[[云南省]]大理市太和村,为南诏国皮逻阁至异牟寻时期都城遗址。 ==历史起源== 唐开元25年公元737年,蒙舍诏皮罗阁在唐朝支持下,统一六诏,建立南诏国,739年建都太和城至779年异牟寻迁都羊苴咩城,太和城作为南诏前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达40年之久。今《南诏德化碑》尚存。元郭松年《[[大理行记]]》记太和城:周回十有余里。城废于明初。南诏德化碑立于赞普钟十五年即唐太历元年(公元766年),是南诏王阁罗风被迫叛唐投吐蕃以后,为说明阻绝化之由、受制西戎之意不得己叛唐而立的。碑文内容丰富,对南诏初期历史叙述极为详细,着重讲述了南诏和唐朝原的密切联系及双方交恶的经过,双方三次兵戎相见,最后南诏归吐蕃的过程。为研究南诏的形成、社会制度、云南各[[民族]]的关系、南与唐王朝和[[吐蕃]]的关系,提供了极其重要的文献资料。 兴起于巍山的南诏在唐王朝支持下,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统一了五诏。同年[[唐玄宗]]封南诏王皮逻阁为“云南王”,这标志着南诏国的建立。此前,洱海周围还有许多小部落,史称“西洱河蛮”。他 们为抵御其它部落的侵袭,在洱海沿岸建筑了一些城邑,其中较大的一座便是太和城。南诏在统一五诏的前一年(公元737年)便兼并了一些“西洱河蛮”,占据了太和城<ref>[http://www.cssn.cn/gd/gd_rwhn/201602/t20160205_2861257.shtml 南诏文化的象征:大理太和城遗址],中国社会科学网,2016-2-5</ref>。 公元739年,南诏国将都城从巍山迁到太和城。太和城的“和”,为夷语山坡之意,所以太和城的意思就是筑在山坡上的城。 ==特点== 此城原为洱河蛮所居。因城筑于大山坡上,故名“太和”。[[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蒙舍诏首领皮逻阁统一六诏,被唐玄宗封为云南王。739年,迁都太和。至大历十四年(779年)南诏王异牟寻迁都羊苴咩城(今大理城西),历时40余年。 太和城遗址的城址西窄东宽,平面呈不规则三角形,面积约3.6平方千米。东西城墙已经不再,南、北城墙均自佛顶寺山麓向东延伸到[[洱海]]边。南墙现存3350米,北墙3225米,最高处约达3米,均为垒土夯筑。城址因受苍山溪流冲刷,地面已无明显的[[建筑]]遗迹。 城址内见有橙黄色夹砂陶片、带釉陶片及有字瓦等物。还存石碑《[[南诏德化碑]]》,位于太和村西南部,为大历元年(766年)南诏王阁逻凤所立。碑高3.02米、宽2.2米、厚0.58米。因风化严重,[[文字]]大部已剥蚀。碑阳正文40行,计3800余字,叙述南诏初期[[历史]]及其与唐朝、吐蕃的关系,并涉及天宝战争的起因和经过,为唐御史杜光庭书写。 在太和城内还建过一个金刚城以及南诏避暑宫<ref>[https://www.sohu.com/a/276017149_170373 果秋了南诏首个都城“太和”的历史沉浮,你了解多少?],搜狐,2018-11-16</ref>。金刚城建筑在佛顶峰上,用夯土筑成圆形城墙,和太和城的北城墙西端链接。遗址现存一个3600平方米的土台,但宫室屋宇已经不复存在。1961年3月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将太和城遗址与南诏德化碑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视频== ===<center> 太和城遗址 相关视频</center>=== <center>太和城遗址(艺术)</center> <center>{{#iDisplay:q0361zegheh|560|390|qq}}</center> <center>大理苍山雪山:太和城遗址位于大理市七里桥乡</center> <center>{{#iDisplay:j088537hm7a|560|390|qq}}</center> ==参考文献== [[Category:790 文物考古總論]]
返回「
太和城遗址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