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52.15.238.221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天空漫射 的原始碼
←
天空漫射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天空漫射'''<br><img src="https://contest.tc.edu.tw/teachweb/8256/images/20140317150551.jpg" width="250"></center><small>[https://contest.tc.edu.tw/ 圖片來自contest.tc.edu]</small> |} '''天空漫射'''(Diffuse sky radiation)是陽光直接被[[地球大氣層]]中的[[分子]]或[[懸濁液|懸浮]]粒子[[散射]]而改變了行進方向之後,經過才抵達[[地球]]表面的[[太陽輻射]]<ref>[https://www.hko.gov.hk/tc/radiation/tidbit/201003/solar.htm 太陽輻射],香港天文台</ref> ,這些以光子為主的輻射很可能經過不只一次的散射、反射,最終以疊加的型態進入觀測者的眼中,是天空會有顏色變化的主因,其變化就是隨著「輻射入射角」(時間)及「最短路徑上的阻礙」(天候狀況、空氣污染程度)造成顏色變化。它也被稱為'''天光'''(skylight)、 '''漫射天光'''(diffuse skylight)、或'''天空輻射'''(sky radiation)。來自太陽的[[陽光]]大約有總量的三分之二(根據在大氣層中的灰塵和煙霧含量,在太陽高懸時大約為有25%的入射輻射直接被散射)會在大氣層中被散射,最終成為彌散的[[天空]]輻射抵達地球表面。 在大氣層中的重要過程是[[瑞利散射]]和[[米氏散射]]的[[彈性散射|彈性]]過程,光線的波長不變,沒有被吸收,但從原有的路徑偏折。 == 顏色 == 陽光普照的天空是藍色的,因為[[空氣]]散射的短[[波長]]光比長波長的多。由於藍色的光是在可見光波長的短波端,因此它在大氣中的散射比紅光強烈。這樣的結果是人類的眼睛望向天空時,感受到的陽光顏色是藍色的這一部分 。感受到的顏色類似於474至476[[奈米]]的單一藍色光與白光的混合,也就是[[色度 (色彩學)|未飽和]]的藍色光。 接近[[日出]]和[[日落]]時,我們看見的陽光幾乎都是以接近切線的角度抵達地球的表面,这时大部分的光线会发生折射。因为短波光的折射角大,所以大部分的短波光都被折射掉了,剩下的就只有大波长的光系了。因此日出和日落時,你能看見的紅光會強過其他任何顏色的光。 散射和吸收是輻射在大氣層中[[衰減]]的主要原因。散射的效率是隨著粒子的直徑和波長的比率而改變的函數。當直径比波长在1:10的比率時,[[瑞利散射]]發生散射效率的係數是波長的四次方。在直径比波长比率較大時,散射效率的變化需要比較複雜的形式來描述,對球型的粒子,適用[[米氏散射|米氏理論]],它的比率約為10,[[幾何光學]]開始適用。 == 多雲的陰暗天空 == 基本上,在陰霾的天氣下沒有直射的陽光,所以天空中所有的光都是天空漫射的輻射。因為雲滴的顆粒都比光的波長還大,對所有顏色的光都一樣的散射,所以光通量與波長完全無關,方式與磨砂玻璃相似。陽光透過的強度減弱程度從相對較薄雲層的六分之一,到極端最厚的烏雲只透過直射量的千分之一。 === 雲朵顏色 === 不下雨的[[雲]]主要由雲滴(小水滴)所組成,雲滴比分子大許多,大致為20微米大小的雲滴可以散射出各種光譜,但因為雲是一團紊亂的[[對流]]體,雲滴的分佈也是非常雜亂的,向四面八方散射的各種顏色的光,加在一起就成了白色。而再大一點的雲滴或水滴已經足夠構成反射的條件,白色的陽光被反射出去後當然是白色的。 而較厚的雲朵卻是灰白色是因為當陽光射入雲裡面時,如果雲裡面都是比較細小的雲滴或雨滴的話,就會產生散射或反射,使穿透的陽光減少,所以越到雲的底部,光線越弱。據了解,只要雲層厚度超過一千公尺,就幾乎沒有光線可以穿透了。發展比較旺盛的雲,裡面的水滴比較大,這時水滴扮演的是反射及吸收陽光的角色,光線的穿透力就更弱。所以會下雨的雲都是烏黑的,而且雲越黑表示對流越強,雲裡面的水滴越多、越大。發展強盛的雲,通常其上層一定有許多冰晶,光在冰晶中的穿透力比在水滴中還弱許多。 == 概述 == [[光]]在傳播中如果遭遇微小的[[粒子]],就會產生[[散射]]。散射粒子越小,散射的[[光譜]]越在[[短波]]的範圍裡,而空氣中充滿了氧和氮的分子,它們的大小甚至於比短波的波長還短,散射出來的光就都會在紫、藍、綠的範圍。 當一束平行的入射光線射到大氣層雲朵時,表面會把光線向著四面八方反射,所以入射線雖然互相平行,由於各點的法線方向不一致,造成反射光線向不同的方向無規則地反射。在白晝時,陽光經過比較薄的大氣層,散射的結果就呈現到處都是藍色的情景。而且因為大氣中到處都散射出藍色的光譜,所以我們無法依照肉眼的感覺判斷天有多高。但在[[黃昏]]或[[日出]]時分,因為陽光必須穿過比較厚的大氣層,其中蓝光波段的光已經在前面被散射殆盡了,只剩下紅、橙、黃等比較偏紅的顏色,所以天色看起來是橘紅色的。 不過並不是所有地方看到的夕陽都像藝術照片那樣的飽滿色彩,只有當大氣中有比分子稍大的粒子(例如鹽粒、小小水滴、灰塵、煙灰、細火山灰,越大的粒子越能散射紅光;但如果大太多散射就中止,而變成反射了,更大的粒子則造成吸收)時,光譜才會比較在紅色的範圍。所以許多絢爛的夕陽景色都是在海邊拍攝的,因為那裡充滿了比較會散射紅光的鹽粒。 == 中性點 == 沿著通過太陽的[[地平經圈]]有三個點(稱為中性點),常用來檢測天空漫射的零[[偏振|偏極化]]。 * '''阿拉戈點''':以它的發現者的名字命名,通常位於[[反日點]]之上20°,但當空氣混濁時它的高度會提高。這種性質使得阿拉戈點的距離成為測量大氣[[濁度]]的一個有用工具。 * '''巴比內點''':巴比內在1840年發現的,它在太陽上方大約15°至20°,因此受到太陽眩目光輝的影響,很難觀測這個點。 * '''布魯斯特點''':布魯斯特在1840年發現的,它在太陽下方大約15°至20°,因此同樣受到太陽眩目光輝的影響,很難觀測這個點。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330 物理學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天空漫射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