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37.222.204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天津市扶輪中學 的原始碼
←
天津市扶輪中學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天津市扶輪中學'''<br><img src=" https://lh3.googleusercontent.com/proxy/5BtSOGfnxtvxyiMMUkhdaSfF4U_AtYR87UFADj2bkzfUmwxumQn5G-v_aHf1Mu5TxhScvynE894xESyoYDF724G6dRJBmidW-n7l0qKU_OVleKQR2xEMG1hgqOKzuw " width="280"></center><small>[http://www.npkpjd.com/?id=21 圖片來自www.npkpjd.com]</small> |} '''天津市扶輪中學''',又稱'''天津鐵路職工子弟第一中學''',創建於1918年2月([[中華民國]]七年)。現位於[[中國]][[天津市]][[河北區]]呂緯路93號,是鐵路企業辦的一所完全中學。建校百餘年,為國家培養出了以國際數學大師陳省身為代表的大批棟樑之材。 <ref>[http://tjtv.enorth.com.cn/system/2007/06/20/001727600.shtml 扶輪中學] tjtv.enorth.com.cn </ref> 現交由河北區教育局管轄。 ==歷史沿革== 天津市扶輪中學,由當時鐵路同人教育會出資籌建的,當時名為"扶輪公學",是中國鐵路系統創辦最早的員工子弟中學,以"忠誠,信實,仁愛,勇敢"為校訓。 1946年複校後的校訓的[[校訓]]是「公、正、賢、能」。 民國七年(1918年)二月,京奉、津浦、京漢、京綏四路員工聯合組建的"鐵路同人教育會"在北京成立。交通部次長(時任交通總長[[曹汝霖]])葉恭綽為會長、交通部路政司司長關庚麟為副會長,[[徐世章]](時任交通部次長)、[[詹天佑]](時任總工程師)、[[施肇曾]](時任交通銀行董事長)、[[周自齊]](前交通總長)、徐廷爵、王景春、任鳳苞、丁士源、陳夢雄、孫鴻哲(1932年任唐山工程學院院長,[[西南交通大學]])、方仁元、龍學競為董事。隨即以「扶輪公學」為統一校名在「四路」沿線籌建員工子弟學校。 1918年夏,鐵路同人教育會借用位於呂緯路與五馬路交口處屬於津浦鐵路局的一塊地基用於創建子弟中學,即天津扶輪公學第一中學。這是中國鐵路創辦最早的一所員工子弟中學,聘請畢業於[[北京]]高等師範學堂的顧寶林業(讚延)先生任校長兼算術教員,主持建校工作。 1918年10月,學校面向"四路"員工子弟招生,首屆招收新生2個班共80人(男生),聘請職員兼教員11人,11月4日開學,實行"壬子癸丑學制"(舊四年制中學),前兩年為普通科,後兩年分為文、理、商等科。 民國八年(1919年)和十年(1921年)由天津振元木器承建的兩座校舍樓建成投入使用,南樓為教學樓,北樓為辦公兼宿舍樓,兩樓均用青石條砌成,至今仍為該校標誌性建築。 兩樓於1993年被天津市河北區認定為文物保護單位。 民國十一年(1922年)鐵路同人教育會被撤銷,該校改屬北洋政府交通部直轄,更名為交通部第一中學,旋即改稱交通部立天津扶輪中學,每年辦學經費6—9萬元,由"四路"分攤。 民國十二年(1923年)改行新學制("壬戊學制"),成為"三三制"完全中學。 民國十五年(1926年)高中部除設普通課外增設商科班。 民國十八年(1929年)改屬[[南京國民政府]]鐵道部直轄,更名為鐵道部立天津扶輪中學。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開始招收女生入學。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七月,該校曾改屬北寧鐵路局教育委員會管轄。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盧溝橋事變]]"前夕該校有4個班426名學生,職教員49人。 是年七月底天津淪陷后,校舍被侵華日軍強佔為日本陸軍醫院。學校被迫停班後,部分師生隨一些鐵路職工(約2000人)向「大後方」南撤。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北方南撤的大批鐵路員工聚集在湖南省冷水灘,校長張新虞遂以「扶輪中學」校名在冷水灘組織招生複課,當時有初一至高三共6個班。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春節前,該校在被迫繼續南撤中解散。 日寇投降後校長張新虞接受交通部任命,於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在天津原址組織複校為交通部立天津扶輪中學,面向交通部所屬的路、電、郵、航等系統員工子弟招生,復校後首屆招生380人(初一4個班、初二2個班、高一1個班)。 天津解放前夕,全校共有學生11個班529人,職教員35人。 1949年天津解放後,學校屬於天津鐵路管理局直轄。 1950年改稱天津鐵路職工子弟中學(天津鐵中),面向天津鐵路管理局內鐵路職工子弟招生。 1949、1950兩年,高中部曾終止招生,原高中部改設「鐵路通信信號班」。 1951年通信信號班學生畢業後,高中恢復招生。 1953年初中擴為6軌、高中雙軌,1956年高中也擴為6軌。是年,天津鐵路管理局併入北京鐵路管理局,學校隨之屬北京鐵路管理局(1958年改為北京鐵路局)管轄。 1958年建立校辦工廠,並在南倉建校辦農場;隨之南倉鐵路小學併入該校為其附屬小學,又在中山路70號設6個班為其分校。 1960年,南倉附小恢復獨立建校為南倉鐵路小學;中山路分校也遷至調緯路西口。 1963年隨著天津鐵二中的成立,該校改稱天津鐵路職工子弟第一中學(天津鐵一中)。 "文革"開始後"停課鬧革命",分校撤銷,學校改屬天津鐵路分局管轄。 1968年初中恢復招生,學生方便就近入學,不再招收外地住宿生。 1973年高中恢復招生,實行「三·二學制」。 1983年恢復"三·三學制";學校也基本穩定在30多個班、1600多在校生的規模。 1997年天津市教育局(津教批[1997]17號)批准該校為市級重點中學。 2004年10月29日為了適應鐵路主輔分離的改革,由原天津鐵路分局與天津市河北區政府簽署移交協定,原鐵一中整體(包括組織、人事、資產)劃歸河北區教育局管理。 2005年9月經河北區編製委員會北編字(2005)23號檔批准該校申請,恢復"天津市扶輪中學"校名。11月4日啟用新公章。 == 建築風格 == 原扶輪公學南樓和北樓均為青石砌壘,其中,南樓為教學樓,為一字型;北樓為禮堂、實驗室、辦公樓兼宿舍等,呈山字型。建築面積約4900平方米。 該建築由天津振元木器廠承建,於1919年至1921年建成,均為二層混合結構平頂樓房。平面為對稱佈局,體量適宜舒展,建築外立面採用石材飾面,花飾女兒牆,簡潔的[[現代主義]]風格。 <ref>[https://web.archive.org/web/20150924014132/http://www.fmjz.cn/Lists/1/DispForm.aspx?ID=69 天津歷史風貌建築網> 歷史風貌建築總覽 > 扶輪中學] fmjz.cn 2015.09.24 </ref>這兩座建築目前均為[[重點保護等級歷史風貌建築]和[[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 == 參考文獻 == {{reflist}} ==外部連結==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90531132905/http://www.tjfl.net/ 天津市扶輪中學] [[Category:922 中國建築]]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天津市扶輪中學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