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35.190.107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天净沙·鲁卿庵中 的原始碼
←
天净沙·鲁卿庵中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天净沙·鲁卿庵中1.jpg|缩略图|[https://gimg2.baidu.com/image_search/src=http%3A%2F%2Fp.store.itangyuan.com%2Fp%2Fchapter%2Fattachment%2FegAWetfSEf%2FEgfvetfSE_2WeBft4BIwETuD8n9MH_Itgh1d5UyXKHjTgCQSKnaaKBj.jpg&refer=http%3A%2F%2Fp.store.itangyuan.com&app=2002&size=f9999,10000&q=a80&n=0&g=0n&fmt=jpeg?sec=1618733112&t=e6736d8b45795547ab3ac16acbebc0db 原图链接][https://image.baidu.com/search/index?tn=baiduimage&ps=1&ct=201326592&lm=-1&cl=2&nc=1&ie=utf-8&word=%E5%A4%A9%E5%87%80%E6%B2%99%C2%B7%E9%B2%81%E5%8D%BF%E5%BA%B5%E4%B8%AD 图片来源]]] '''天净沙·鲁卿庵中'''是元代散曲家张可久所作的一首小令。此小令是对友人鲁卿隐居山中的礼赞,亦是自己一片向往之情的真实流露。笔墨简淡,风神高远。 *中文名 ;天净沙·鲁卿庵中 *年 代 ;元代 *作 者 :[[张可久]] *体 裁 :散曲·小令 *宫 调 :越调 ==作品原文== 天净沙 鲁卿庵中①<ref>[https://so.gushiwen.org/shiwenv_f8e1003f2166.aspx 天净沙·鲁卿庵中 古诗文网] </ref> 青苔古木萧萧②,苍云秋水迢迢③。红叶山斋小小,有谁曾到?探梅人④过溪桥。 [1]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①鲁卿:一位隐居山寺的隐者。 ②萧萧:风吹树林木摇动的声音。此处形容冷清幽静。 ③迢迢:高、远貌。 ④探梅人:指作者自己。梅,比喻高士。 ===白话译文=== 满院青苔一株株古树萧萧,苍云片片一江秋水迢迢。满山红叶掩映得山斋小小,有谁曾经找到?高尚的人走过的桥。 ==创作背景== 这很有可能是张可久来到鲁卿的茅舍后,对鲁卿描述的路过溪桥时的所见与所想,而用笔记录下来的。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File:天净沙·鲁卿庵中2.jpg|缩略图|左|[https://ss2.baidu.com/-vo3dSag_xI4khGko9WTAnF6hhy/baike/w%3D268/sign=88372572970a304e5222a7fce9c8a7c3/ac6eddc451da81cb4cf3d2bb5266d016092431aa.jpg 原图链接][https://image.baidu.com/search/index?tn=baiduimage&ps=1&ct=201326592&lm=-1&cl=2&nc=1&ie=utf-8&word=%E5%A4%A9%E5%87%80%E6%B2%99%C2%B7%E9%B2%81%E5%8D%BF%E5%BA%B5%E4%B8%AD 图片来源]]] 张可久这首《[[天净沙]]》,宛如一幅淡远幽雅的山水画,是对友人鲁卿隐居山中的礼赞,亦是自己一片向往之情的真实流露。这首小令笔墨简淡,风神高远。上半幅写景即写人,写出了隐者的品格风致。下半幅写自己来探望隐者,写出立刻深挚的友情。明朝朱权《太和正音谱·古今群英乐府格势》云:“张小山之词,如瑶天笙鹤”,“其词清而且丽,华而不艳,有不吃烟火食气”。凡此皆可于此首小令证之。究极而论,此首小令造境之高远,乃出自小山对于隐逸之真诚向往。 全曲通过对秋云、秋水、秋木的描写,构建出高远、清幽的境界,营造出静谧的禅境。通过对斋庵及其环境的描写,表现鲁卿高尚、纯洁的品格和自己的向往之情。<ref>[http://www.ruiwen.com/yuedudaan/1609930.html 张可久《天净沙·鲁卿庵中》的阅读答案及赏析 2018-05-29 瑞文网] </ref> 头三句写景。首句“青苔古木萧萧”,讲古木萧萧,青苔丛生。“青苔古木”,是构成首句物境的基础,青苔结生于古木之上,亦可以将青苔、古木理解为并立的意象。“萧萧”一词,一般用来形容木叶肃杀、飘落的情态,这里也是用来衬托秋日山中凄清、古静的气氛。 “苍云秋水迢迢”,写水云状貌。“苍云”是高空长云,有宏阔的气象;“秋水”有平沙落雁相伴,皆染秋色。“迢迢”修饰“秋水”,结构同“萧萧”修饰“古木”一样。“秋水迢迢”突出秋水长空一色的景貌,这里的“迢迢”其实也感染了“苍云”的色彩。 “红叶山斋小小”,写鲁卿山斋所在,有红叶飞落环绕,与肃杀的古木、旷远的云水相比,山斋不过是“小小”的一座。但“山斋”与前二者不同的是,青苔木色、云水长天,都是肃杀清远的“黑白照片”,而环绕“山斋”的“红叶”却是秋季最艳丽的色彩的代表。 前三句用相同的句子结构,由小至大、又由大入小地勾画出秋山云水的样貌。从色彩和结构的丰富性上来讲,“青苔古木萧萧”最肃杀,“青苔”“古木”都是较死板、幽深的物象;“苍云秋水迢迢”,使境界顿时开阔,色彩也更明亮了;“红叶山斋小小”,一“红”一“小”,与前文形成对比——“红”与“萧萧”“苍云”对照,形成鲜艳的色彩刺激,“小”与“萧萧”“迢迢”对照,实际上是把焦点集中到了“山斋”上来。 红叶”使得“山斋”成了前三句秋山云水图的中心,但“山斋”之“小”又为后文的继续展开留下了余地。其一。将鲁卿的“山斋”放到了巨大的秋山云水背景中;其二,“山斋”之“小”突出了它的幽深,这就使得下文“有谁曾到”的句子显得十分自然了。 后一部分“有谁曾到?探梅人过溪桥”,写的其实还是鲁卿斋的幽深,不过换了一个角度,并加了一些意思。所谓“探梅人”,指的是作家自己。“梅”不是秋日的物象,但梅的枝劲花清,自古是高士隐者的代表,作家说自己是“探梅人”,就是把鲁卿比作梅—般的高士来赞扬了。 过溪桥”是一个过程,作家想要探访“山斋”,但还在路上,刚刚踏过小溪上的石板桥。这样的写法。从效果上应和了前文“有谁曾到”的疑问,连诚心探访的作家都只是方过溪桥,他人自然是不知有此处了。 《天净沙》常用来写秋景、抒悲远之情。这首《天净沙》,则是通过秋景的衬托,写高士鲁卿的隐逸。一句“探梅人过溪桥”,带着些许禅意。; <ref>[https://wenku.baidu.com/view/7736a42048fe04a1b0717fd5360cba1aa9118c16.html 《天净沙·鲁卿庵中》原文及翻译 百度文库] </ref> ==名家点评== 清代文学家刘熙载《[[艺概·词曲概]]》:“尤翛然独远”。 ==作者简介== [[张可久]](约1270—1348后),元曲作家。一说名久可,号小山。庆元(今浙江宁波)人。多年任下级官吏,时官时隐,足迹遍及江、渐、皖、闽、湘、赣等地,一生坎坷不得志。他是元代散曲清丽派的代表作家,与乔吉并称为元散曲两大家。现存作品有小令八百五十五首,套数九套,为元人中最多者元散曲多数为他所写。其散曲多为欣赏山光水色,抒写个人情怀和应酬怀古之作。作品讲究格律音韵;着力于炼字炼句,对仗工整,字句和美;融合运用诗、词作法,讲究蕴藉工丽,而且常常熔铸诗词名句,藉以入于典雅。明清以来颇为文人推重,《[[太和正音谱]]》誉之为“词林之宗匠”。有《[[小山乐府]]》。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851 中國詩]] [[Category:821 中國詩論]] [[Category:820 中國文學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天净沙·鲁卿庵中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