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2.252.143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大铜器 的原始碼
←
大铜器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大铜器</big> ''' |- | [[File:大铜器.jpg|缩略图|居中|[https://img004.hc360.cn/m8/M0D/D8/47/wKhQplZeojSEFJjwAAAAANfdrQg318.JPG 原图链接][https://pic.sogou.com/d?query=%E5%A4%A7%E9%93%9C%E5%99%A8&forbidqc=&entityid=&preQuery=&rawQuery=&queryList=&st=&did=1 来自 搜狗 的图片]]]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大铜器'''是中国古代传统[[民间艺术]]之珍品,是北方地区传统打击乐种的典型代表,是世界上最响亮的打击乐器和乐器最多的打击乐种。主要分布在河南省西平县,辐射到遂平县、襄城县、禹州市、宝丰县、汝州市等周边县市。郏县铜器始于三国时期,曹操指挥襄阳之战大胜后命宫中乐师、工匠制造了铜制器皿,并创作出了以各个战役而命名的曲牌,如:“得胜鼓”、“呼雷炮”、“五虎下西川”等。此后传入民间,多用于求神、祭天、唤雨、驱邪消灾、节日庆典等大型活动仪式。 2006年10月,“大铜器入选河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4年11月,“大铜器”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基本内容'''== 中文名:大铜器 起源时间:[[三国时期]] 分布地区:[[河南省]]西平县 用途:求神、祭天、唤雨、驱邪消灾 =='''历史渊源'''== 西平县民间大铜器历史悠久流传广泛,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素有“城东喇叭、城西铜器”之说,全县80%的自然村都有铜乐队,是群众参与最广泛的一种传统民间艺术表演形式。西平民间大铜器是一种独具风格的闹年器乐。 [[西平大铜器]]从传承谱系记载来看,至少也有300多年历史,西平县民国县志《风俗篇》曾有“古已有之”的记载。西平大铜器与本地闹年习俗有着密切的关系,群体参与、世代相传。尤其是它至今还保留了100多支传统曲牌,这些曲牌有的还有一定内容的意境和故事情节,加之其与舞蹈的对演和撂铙镲等绝技的展示,长期以来形成了独特的地域风格特点,不但在我省有一定影响,在中原地区也有着一定的代表性,是非常值得保护和传承的优秀传统民间文化。 遂平县的大铜器传承谱系来考证,流行于该县的大铜器至少也已有300年历史,其多个乡镇几乎村村都有传统的铜器队,长期以来,世代相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遂平县的大铜器依据世传曲谱,一直保持着自身的传统风格,且有着一定的舞蹈性和不同场合的适应能力,在我省民间大铜器中独具特色并且富有很强的视听感和欣赏性。对遂平县的大铜器加强保护和传承普及,必将为丰富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艺术特色'''== 西平芦庙高槐树大铜器的古谱历史最悠久、曲牌最丰富,曲中较多运用了1/4、2/4、3/4、4/4、6/4拍,广泛使用了连续切分音及小切分音,对于研究传统民间音乐、[[青铜乐器]]发展历史有着极高的价值。 河南西平《大铜器》是十多件大小锣、鼓、铙、镲配合敲打起舞,气势非凡,还能通过抑扬顿挫的乐音和舞者的神情动态表现一定内容。如表演“孙悟空大闹天空”,当击铙挥舞至高潮时,数名持铙者同时将十几面十多斤重的大铙抛向高空,又同时接住,其精湛的技艺,为人们赞叹不已。 西平县《大铜器》所用器乐一般有大鼓、大铙、大镲、边鼓等,演奏人员15——50人不等,演奏起来音乐洪亮,形象生动鲜明,丰富多彩,演奏技巧性强且表演形式多种多样,深受群众喜爱群众喜爱。 =='''传承人物'''== 河南省西平县芦庙乡高槐树村是一个有1000多口人的村庄,村庄有一半以上的人爱打大铜器和表演传统民间舞蹈。该村庄的大铜器有上千年的历史,表演乐器有大铙、大钹、中钹、小钹、大锣、中锣、小锣,还有大鼓和小鼓,演奏时由一人持边鼓用体语指挥。表演场面宏大,演奏起来如凤鸣龙吟、虎啸狮吼,排山倒海、震天动地。 该村青年艺术家刘青云现被命名为[[河南省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 =='''艺术现状'''== 驻马店地区的传统民间舞蹈“大铜器”,表演者年龄越来越大。看过其表演才知道,其表演者需要在表演过程中连续接抛十多斤重的铜铙,必须是身强力壮的中年人或青年人才能完成表演,因此,如果没有新鲜血液及时补充,那些严重老龄化的“文化古董”必然会走向衰亡。西平县芦庙乡高槐树村一直坚持,由县文化馆牵头及时补充新鲜血液,使芦庙乡高槐树大铜器一直流传至今,而且队伍越来越庞大。 2000年来,由于资金投入不足,专业人才匮乏,又无高层专家指导,造成铜器队伍数量减少,规模缩小,水平下滑,活动次数历年呈下降趋势。2008年西平县原69个铜器队仅存26个,档案资料因经费紧张而荡然无存。许多古谱已失传,急需得到抢救。 2014年9月25日,西平县芦庙乡[[高槐树大铜器]]代表河南应邀参加陕西韩城举办“第二届司马迁杯全国锣鼓大赛”,河南省文化馆对此次活动非常重视,高槐树村的代表们发扬以往敢于拼搏,身先士卒、勇往直前、再创辉煌的优良传统,一举在第二届司马迁杯全国锣鼓大赛中摘得金奖。 =='''传承意义'''== 自我国青铜器被普遍应用以后,这一独特而富有中原文化特色的以铜器为主的打击乐形式已在该地逐渐形成,对其周边地区也产生了重大影响,具有典型的中原传统文化特征。郏县大铜器是以铜制乐器和大鼓组成的集体打击型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其场面壮观、简单易学,表演形式丰富多彩,千百年来逐步形成了自身变化多样的不同曲牌,且还在不断发展和创新,在中原地区及国内形成了一定影响。<ref>[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86375940572069421&wfr=spider&for=pc 许昌双龙“大铜器”,打了400年],河南大百科, 20-12-18</ref>对西平县大铜器的保护与传承必将对丰富城乡人民的文化生活、推动广大群众的集体合作意识与社会族群联谊带来积极的促进作用。 =='''保护措施'''==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郏县文化馆、[[遂平县文化馆]]、西平县人民文化馆获得“大铜器”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630 中國文化史]]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大铜器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