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3.59.198.150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大济镇洋坑村 的原始碼
←
大济镇洋坑村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5542HQ.jpg|thumb|right|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512/36e27f8b692e4f509c4cb89a0c8eb864_th.jpg 原图链接]]] [[大济镇洋坑村]]隶属于[[福建省]][[仙游县]][[大济镇]]。位于[[大济镇]]西南部,东倚[[马鞍山]]、南靠[[南林山]],西邻[[溪车村]],北与文殊、龙坂两村隔木兰溪相望。有长洋、瑶垅、后厝、[[下新厝]]、旧厝、顶埔、[[将军山]]、欧厝等自然村。设14个村民小组。2003年有耕地面积1251亩,有林地面积4638亩,全村总人口888户,其中男1704人,女1569人。人口346人。<ref>[http://www.tcmap.com.cn/fujian/xianyou_dajizhen_yangkengcun.html 洋坑村] </ref> 中文名: 洋坑村 行政区类别: 村 地理位置: 大济镇西南部 村民小组: 14 户 数: 888户 ==历史沿革== 洋坑在明正统之前为杨氏聚居,故称杨家。“洋坑”是杨家方言谐音。清乾隆年间,按司郑远改称杨溪。民国时期与溪车、文殊组成钱园保,属善化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称钱园乡属第六区(大济)。1956年成立辉煌高级农业合作社。1958年办人民公社时称辉煌大队。1961年体制缩编称洋坑大队,属大济人民公社管辖,1984年底始称洋坑村,属大济镇人民政府管辖。 ==经济建设== 洋坑村倚山面溪,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水利灌溉较好。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甘蔗、花生、番茹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农业生产获得很大的发展。年年取得粮蔗双丰收。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大力发展蘑菇等食用菌生产,1980-1998年每年蘑菇总产量400吨以上,总产值120万元。食用菌生产获得丰收,经济效益高,给村民们带来了富裕,给村里带来一片生机,村民顺口溜:“闲冬无闲田,处处是菇棚,鲜菇采不尽,清水喷又生,晨晨卖菇返,一路飘笑声”。随着改革开放的继续深入,青壮年男女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转移,这个村以面食为特色的饮食服务业遍及广东、上海、浙江、河南等省市。在外经营饮食业有360多家,从业人数1200多人。还有在外经营雕刻工艺品商和工匠有160人。全村在外经商总收入达2000多万元。由于经济收入的迅速增长,村民生活水平也大大提高,这个村现在是:处处建新楼,家家有彩电,户户通电话,燃料蜂窝煤液化气,洗涤用自来水洗衣机,公交车已达洋坑,乘车方便。20世纪末起,两轮摩托车已普及,年轻人出入境"轻骑",生活将近小康。一座按国家标准设计建筑的小学教学大楼屹立在村中心。这所小学建筑面积有1280平方米。占地总面积4200平方米,现有在校学生433人。1958年修筑村通自东向西贯穿境内,全长1.3公里,宽6米。2004年,由村民捐资30万元,国家拨款20万元,全程浇灌水泥砼路面。从而便利了车辆和行人往来。2010年7月,农营企业家余金凤捐资270万元,国家拨款130万元,建筑木兰溪洋坑大桥。大桥建筑工程动工前夕,一条由村民捐资46万元修筑的宽10米、长380米连接大桥和村道的道路先行竣工,为大桥建筑施工铺开便道。2011年5月10日,一座宽9米半、长96米六墩五孔横跨木兰溪的洋坑大桥落成通行。从此,结束了两岸居民的千年美梦。真是"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 660 中國地理總志]]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大济镇洋坑村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