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17.183.104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大果木姜子 的原始碼
←
大果木姜子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大果木姜子.jpg|thumb|350px|right|[http://www.qnong.com.cn/uploadfile/2017/0331/20170331081900222.jpg 原图链接][http://www.qnong.com.cn/jiankang/yaoshan/16618.html 图片来自黔农网]]] '''大果木姜子'''(学名:Litsea lancilimba Merr.)是樟科木姜子属常绿乔木,高达10米;树皮灰褐色或黑褐色。小枝圆柱形,黑褐色,无毛。顶芽裸生,被柔毛。叶互生,长椭圆形,先端渐尖或急尖,基部急尖,有时两侧略不对称,薄革质,上面深绿色,光亮,干时带黑褐色,下面粉绿色,干时带深栗褐色,初时有黄褐色微柔毛,羽状脉,与中脉在上面明显下陷,在下面突起,叶片中部以上侧脉先端拱形连结,连接侧脉的横脉在下面明显;叶柄较纤细,无毛。伞形花序;总梗无毛或近于无毛;苞片卵形;花梗短,有柔毛;花被片卵形或披针形,花丝基部有长柔毛,雌花中花柱丝状,果长圆形,4-5月开花,6-8月结果。 生于低海拔林中。分布于贵州望谟、三都等地,罗甸有栽培;云南东南部及广西西部亦有分布。 * 中文学名:大果木姜子 * 拉丁学名:Litsea lancilimba Merr. * 别 称:毛丹母、青吐木、青吐八角等 * 界:[[植物界]] * 门:[[被子植物门]] * 纲:[[双子叶植物纲]] * 亚 纲:[[原始花被亚纲]] * 目:[[毛茛目]] * 科:[[樟科]] * 亚 科:[[樟亚科]] * 族:[[木姜子族]] * 属:[[木姜子属]] * 亚属:[[木姜子亚属]] * 种:大果木姜子种 * 命名者及年代: Merr.,1923 == 形态特征 == 常绿乔木,高达20米,胸径达60厘米。小枝红褐色,粗壮,具明显棱条,无毛。顶芽卵圆形,先端钝,鳞片外面被丝状短柔毛,边缘无毛。 叶互生,披针形,长10-20(50)厘米,宽3.5-5厘米,先端急尖或渐尖,基部楔形,革质,上面深绿色,有光泽,下面粉绿,两面均无毛,羽状脉,侧脉每边12-14条,中脉、侧脉在两面均突起;叶柄粗长,长1.6-3.5厘米,无毛。 伞形花序腋生,单独或2-4个簇生;总梗短粗,长约5毫米;苞片外面具丝状短柔毛;每一花序有花5朵,花梗长约4毫米,被白色柔毛;花被裂片6,披针形,外面中肋疏生柔毛,能育雄蕊9,花丝有柔毛,第3轮基部的腺体有柄。果长圆形,长1.5-2.5厘米,直径1-1.4厘米;果托盘状,直径约1厘米,边缘常有不规则的浅裂或不裂;果梗长5-8毫米,粗壮。花期6月,果期11-12月。 == 化学成分 == 研究表明,大果木姜子含有3%~5%的挥发油,用气相层析—质谱—计算机联用,气相层析—红外光谱—计算机联用进行检测分析,从挥发油分离出的63个峰中鉴定出47种成分,主要是1,8-桉叶素(23.75%)、香桧烯(10.63%)、柠檬烯(8.77%)和α-松油醇(6.36%)等。另外,含脂肪油,从中分得一种白色针状结晶C-1,熔点为30℃~32℃,采用光谱法和胰酯酶分解法对C-1的组成进行分析,表明C-1是由甘油三酯组成,其中2-位脂肪酸为月桂酸,1,3-位脂肪酸为癸酸和月桂酸。用原子吸收光谱法鉴定并测定大果木姜子油中元素含量,结果发现含Zn、Cu、Mn、Fe、Ca、Mg、K、Na、Co、Ni等10余种微量与常量元素。其中Zn、Fe、Ca、K含量较高。<ref>[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662-2007107573.htm 大果木姜子的化学成分研究]</ref> == 主要价值 == 本种木材轻脆,但不裂不蛀,可供家具及细木工用材。种子可榨油供工业用。可入药,有异香。 == 性状 == 本品呈球形或类球形,直径1.2~1.5cm,外表棕黄色至深褐色,被灰白色微柔毛,表面有皱缩纵向沟纹;果顶略扁,基部偶见果柄。外果皮与中果皮愈合,富含油性;内果皮坚硬。种子一枚,环形,质坚硬。气香浓烈,味苦、卒。 == 鉴别 == 1、本品粉末呈棕褐色,石细胞成群或散在,类圆形或长方形,直径10~20μm,长约50μm,壁厚4~7μm,细胞腔内具少量方晶或颗粒晶体。纤维多成束,长梭形,五色,长至80μm,直径10~15μm,胞腔内偶见横隔。油室多破碎,完整者类圆形,直径50~70μm,分泌细胞中可见黄色油状物。螺纹和孔纹导管,直径18~23μm。淀粉粒多为单粒,类圆形,直径为2~4μm,脐点不明显。 2、取本晶粉末1g,加石油醚10ml,振摇提取数分钟后,滤过,取滤液1ml,加2,4—二硝基苯肼试液1ml,振摇后,稍静置,可见底层液层显混浊橘黄色至橘红色,界面有少量深褐色颗粒状沉淀析出,静置数小时后,底层液变透明的棕黄色至棕红色,颗粒沉淀物增多。 == 分布范围 == 产广东、广西、福建南部、云南东南部。分布在贵州中部、西南部、东南部,广西北部及湘黔桂三省交界区25个县(市),对大果木姜子的资源和生态调查表明,大果木姜子水平分布区北纬被黔中、黔西南中亚热带、北亚热带限制,南线延伸入广西、云南,其西部由滇东南向越南扩伸,东线在三都、平塘一线或沿至广西北部与贵州东南、湖南西南接壤地带,在贵州广西交界区呈现带状分布形式。垂直分布范围为海拔300~850m。 == 生长环境 == 生于密林中,海拔900-2500米。越南、老挝也有分布。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370 植物學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大果木姜子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