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29.42.59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大仪镇之战 的原始碼
←
大仪镇之战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BC8F8F " align= center| '''<big>大仪镇之战</big>''' |- |<center><img src=https://www.rmzxb.com.cn/upload/resources/image/2016/02/18/184589_600x600.jpg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www.rmzxb.com.cn/c/2016-02-18/701610.shtml 来自 人民政协网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big>''' |- | align= light| 中文名称: 大仪镇之战 发生时间: 1134年10月 地点: 今江苏扬州西北 意义: 重重地打击了金齐联军锐气 |} '''大仪镇之战''':南宋绍兴四年(金天会十二年,1134年)农历十月,在[[宋金战争]]中,宋军在大仪镇(今[[江苏]][[扬州]]西北)地区,击败金与伪齐联军的一次伏击战,是南宋十三处战功之一。 == 战前分析 == 纵观宋金战争史,绍兴四年之前,宋军处于劣势,金军处于绝对优势。自双入交战以来,宋军除川陕战场以外,每战必败;金军几乎攻元不克,所向披靡。但金毕竟是小国,想一举灭宋并稳固地统治辽阔的占领区是相当困难的。因此,金朝于建炎四年扶植刘豫伪齐傀儡政权,企图以此牵制东南战场,集中兵力争下川陕战场。然而,金军虽然稳住了东南战场,但西北战场却没有达到最终目的。从建炎四年九月到绍兴四年二月,历经[[富平之战]]、[[和尚原之战]]、[[饶风关之战]]和[[仙人关之战]],金军虽然攻占了陕西大部,仍始终不能攻入四川,金军决意入川、顺江而下、消灭南宋的计划就彻底破产了。于是,金军的进攻重点又转回到东南战场,直接近攻南宋政权,试图一逞。 南宋政权到绍兴四年前后,已经站稳了脚根,内乱渐平,经济复苏,[[韩世忠]]、岳飞等抗金名将已经在战争中成长起来。绍兴四年五月至八月,[[岳飞]]所部第-次北伐,从伪齐政权手中收复了襄阳、随、唐等六州郡,大有恢复中原之势。岳飞北伐,在金朝和伪齐统治者中引起震动。 早在仙人关之战结束后的四月份,宋朝的左谏议大夫唐辉就已经预见到,金军在川陕战场长期不能得手,必然会把重兵调到东南战场。岳飞所部进行的有限度的北伐,收复襄阳(今湖北襄樊)等六郡(参见岳飞收复襄阳六郡之战),给伪齐政权以严重威胁,使伪齐误认为宋军即将收复中原,并将进军燕云,因此先发制人,主动进攻南宋。 于是,"刘豫遣人请于国主(金太宗)乞师。主命诸将议之粘罕、兀术以为难,讹里朵以为可,于是,讹里朵、挞懒权左右副元帅,调渤海汉儿军五万人以应豫。……讹里朵请予帝,以兀术先尝过江,知地理险易,乞使将前军。……讹里朵、挞懒下令,禁燕云等路汉军不得雇人代名,须以正身"。伪齐主刘豫派其子刘麟和其侄刘倪率军配合,战略意图是"趋淮甸,渡长江,直捣吴会",一举灭掉南宋政权。是年九月,"金人及伪齐之兵分道渡淮",金齐联军分二路南下,"骑兵自泗攻滁,步兵自楚攻承(高邮),楚州守臣樊序遁,韩世忠自承州迟保镇江,南宋震恐"。 金军在建炎三年春天曾为活捉宋高宗而奔袭扬州。同年秋冬又攻到江南"搜山检海",已经把赵构吓破了胆,许多官僚也心有余悸,所以,当闻知伪齐联军合力南下之时,南宋朝廷一片惊慌。"谍报至,举胡朝恐。或劝上他幸,议散百司"。宰相朱胜非听到金齐联军南下,劝宋高宗象建炎二年那样弃城逃跑;但是,避深山,进大海,并非为全之策。张俊曾对宋高宗说过:"避将河之?惟向前一班,庶可脱。"宰相赵鼎对宋高宗说"战而不捷,去未晚也。"于是,赵构才决定自己和和武官留在临安,后宫和文官可以四散逃命,并且声言要率军亲征,但迟迟不肯动身。实际上是心里害伯,想看战事的发展而决定进退。 == 战役经过 == 绍兴四年(1134年)九月,金军统帅兀术和金将聂儿孛堇率领金军,联合伪齐刘豫的军队,接近十万,号称50万,南下攻宋,向淮南进犯。骑兵自泗州(今江苏盱眙西北)攻滁州(今安徽滁县),步兵自楚州(今江苏淮安)攻承州(今江苏高邮),企图尔后渡江会攻临安(今浙江杭州)。 九月二十六日,金军攻楚州(今江苏淮安)。宋淮东宣抚使韩世忠军自承州退守[[镇江]](今属江苏)。 宋高宗虽然梦想求和,但又不得不部署防务。于是一面急忙派出使者工部侍郎魏良臣等向金军求和,一面急令韩世忠筹划防守。韩世忠于十月初四日进驻扬州,立刻进行了军事部署:派部将解元防守承州,抵挡敌人的步兵;他亲自率领骑兵驻屯大仪镇(江苏扬州西70里),迎击金军骑兵。《三朝北盟会编》记载了韩世忠接到高宗诏令后的军事部署和决定与金军决一死战的决心: 王受诏感泣,曰:"至尊忧勤如此,臣子何以生为!"遂自镇江济师,以前军统制解元守高邮候虏步兵,而王亲提骑队往大仪以当淮泗之寇,伐木为栅,自断归路,大会将佐日:"全人马步分道并进,车驾方在江南,如有不胜,必为社稷忧。诸军奋忠勇以报国,此其时矣。吾平昔恨无死所,以拔桥断路示无生还之望。"遂大飨战士,皆敢奋。气自百倍。 此时,南宋求和使魏良臣、王绘到金军军中求和,路过韩世忠的防区,他们在席间,正好高宗命令韩世忠撤军防守长江的诏令也到,韩世忠将计就计,故意泄漏给他们,并借之口对兀术说:"有诏移屯守江",以麻痹金军,然后违背诏令、出其不意,率部进驻大仪镇,并在那里分立5阵,设下20余处埋伏。十月中旬,金将万夫长聂儿孛堇从魏良臣口中得知韩世忠退守镇江,中计的金军喜出望外,聂儿孛堇派别将挞孛也率领数百前哨铁骑兵直奔扬州,准备袭击宋军。当金军进入宋军埋伏时,宋军听到命令鼓声,齐声杀出,金军才知中计,慌忙逃命。《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对当时的战争场面记载道: "世忠传小麾呜鼓,伏者四起。五军旗与敌旗杂出,敌军乱,弓刀无所施,而我师迭进,背嵬军备持长斧,上砍人胸,下捎马足,敌全装陷泥淖中,人马俱毙,遂擒挞也。"<ref>[https://www.rmzxb.com.cn/c/2016-02-18/701610.shtml 大仪之战:韩世忠借自家使者故意泄露“军机”] 人民政协网 2016年02月18日 </ref> 这一仗,宋军击败金军南侵的前哨部队,俘金将士200多人。同日,韩世忠所遣部将董叹,与金军在大长(今安徽天长)遭遇,打退金军进攻,擒获金兵40余人。次日,金军攻承州,又遭到解元伏兵袭击,擒获金兵148人。双方1日13战,韩世忠及时派兵援助,并率军追至淮河岸边,"俄而_于至,穷追于淮,军复大战,败溃奔走,相蹈藉没溺死者不可胜计"至此,大仪镇之战取得了胜利,挫败了东路金军的南下企图。金军进犯淮东遭到失败后,兀术和挞懒便率兵10万转攻淮西,又遭岳飞部将牛皋、徐庆的沉重打击;由于连日雨雪,粮道通,供给困难等等因素,他们灭宋的计划失败,只有北撤了。 == 战役意义 == 大仪镇之战的胜利,不仅对于绍兴四年宋军打败金齐第一次联合军事进攻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在南宋抗金史上也具有重要意义,因而博得当时人和后来学者的高度赞扬。 首先,它是在战争的初期重重地打击了金齐联军,狠挫了其锐气.鼓舞了南宋军民的斗志,为打败金齐第一次联合进攻创造了有利条件。 当时。金齐联军南下的兵力总数为三四十万人,在东南地区保卫临安的宋军总数只有十几万人,并且宋军防线过长,韩世忠。刘光世、张俊二大将之间存有隔阂,难以相互配合。所以,金齐联军占行绝对的军事优势,扬言"直捣吴会",一举灭掉南宋政权。但是,韩世忠组织的大仪镇之战,连战连捷,屡挫敌锋.给气势汹汹的金齐联军当头一捧。况且,建炎四年的黄天荡之战,韩世忠给金兀术以严重打击。金军此次南犯,首先就想找韩家军报仇。金军将领进入淮南后,多次向宋朝使者打抹韩家军的兵力与动向。在这种形势下,韩世忠在没有友军配合的情况下,孤军北上,独迎敌锋,再次教训了金兵.大长宋军斗志。宋高宗得到捷报后,赐札给韩世忠说;"闻卿独抗大敌,剿杀大半,数以万计,攘逐接连过淮,全师而还,甚慰朕望。"韩世忠大仪镇之战的胜利,使宋朝的君臣将领吃了定心丸。虽下诏亲征但迟迟不肯迅速动身的宋高宗,见韩世忠连战连捷,军心思奋,这才从临安开出大驾,摆出皇帝亲征的架势。一向怯懦避敌的刘光世,也在朝廷的敦促下把军队从江南开到江北。 此后,金齐联军的主力部队到达前线,韩世忠和刘光世等军奉命撤到长江南岸进行防御,只留少量精兵在江北袭扰敌军,双方的战争进入相持状态。但是,金齐联军远道而来,利于速战速决。时值初冬季节,气候日趋寒冷,金齐联军更难对峙下去,更急于与宋军决战。但又不敢贸然渡江南下。史载:金军"右副元帅完颜昌在泗州。而右都监宗弼屯于竹塾镇,尝以书币遗淮东宣抚使韩世忠约战。世忠方与诸将饮.即席遣伶人张轸、王愈持橘、茗为报。报书略曰:"元帅军士良苦,下谕约战,敢不疾治行李,以奉承指挥也。"时金师既为世忠所扼.会大雨雪,粮道不继,野无所掠,至杀马而食,藩汉军咨怨愤'。这时,岳飞派部将牛皋、徐庆驰授淮西。"金主晟病笃","内或有变"。于是,金军趁黑夜首先撤军北归,伪齐大军也随之溃逃而去:就这样,金齐联军第一次联合攻宋终于以失败而告终。可以看到,在这场战争中,韩家军及其大仪镇之战的作用是其他任何-支宋军所不能比拟的。战后,由沈与求起草的宋高宗赐给韩世忠的诏书,很能反映当时人对大仪镇之战作用的看法:"自去冬敌人深入,卿首挫其锋,鼓我六师,人百其勇。" == 参考来源 == [[Category:650 中國史料]]
返回「
大仪镇之战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