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5.102.18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多數制 的原始碼
←
多數制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 <p style="background: #D8D8EB; color: #000000; margin:auto; padding:5px 0; "> '''多數制''' </p> |- |<center><img src="https://slidesplayer.com/slide/16996973/98/images/11/%EF%BC%88%E4%BA%8C%EF%BC%89%E5%A4%9A%E6%95%B8%E6%B1%BA%E5%88%B6+1.+%E7%9B%B8%E5%B0%8D%E5%A4%9A%E6%95%B8%E5%88%B6+%E6%98%AF%E6%8C%87%E4%B8%8D%E8%AB%96%E5%BE%97%E7%A5%A8%E6%95%B8%E5%A4%9A%E5%AF%A1%EF%BC%8C%E5%BE%97%E7%A5%A8%E6%95%B8%E5%A4%9A%E7%9A%84%E5%80%99%E9%81%B8%E4%BA%BA%E5%8D%B3%E5%8F%AF%E7%95%B6%E9%81%B8%E3%80%82%E6%A0%B9%E6%93%9A%E6%AF%8F%E5%80%8B%E9%81%B8%E5%8D%80%E7%9A%84%E6%87%89%E9%81%B8%E5%90%8D%E9%A1%8D%EF%BC%8C%E5%8F%AF%E5%88%86%E7%82%BA%E5%96%AE%E4%B8%80%E9%81%B8%E5%8D%80%E8%88%87%E8%A4%87%E6%95%B8%E9%81%B8%E5%8D%80%E5%85%A9%E7%A8%AE%E3%80%82.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slidesplayer.com/slide/16996973/ 圖片來自slidesplayer] </small> |} '''多數制'''(Plurality voting system),常應用於[[行政首長]]的選舉之中。相對於[[比例代表制]],亦是[[三權分立]]體制中[[議會]][[選舉]]中分配議席的方法之一,因此又稱'''多數代表制'''(Majoritarian Representation)。<ref>[https://slidesplayer.com/slide/16996973/ 多數制],slidesplayer</ref> ==概要== 多數制的原則是「勝者全取」,如甲黨於勝選區得票10,000,乙黨得票9,999,就算甲乙兩黨僅相差1票,甲黨仍取得選區的所有議席。選區可以有單一議席或者多個議席,流行於[[英國|英]][[美國|美]]兩國,作為議會選舉中分配議席的方法。[[台灣]]亦正由[[複數選區單記不可讓渡投票制|複數選區單記不可讓渡制]]轉向[[並立制|單一選區兩票並立制]],即一种偏向于多數制但也结合了[[比例代表制]]的混合制度。 在[[美國總統選舉]]中,某候选人只要在一州取得多數,即可囊括該州全部[[美國選舉人團|選舉人]]票,除[[緬因]]、[[內布拉斯加州]]部份保留給眾議院選區得票情形外,其餘均「勝者全取」(Winner-take-all)。美國國會選舉,參議院和眾議院皆採取「勝者全取」。 根據[[杜瓦傑定律|杜瓦傑理論]](Durverger's Law),多數制有利形成[[兩黨制]],且小黨將被排除執政的可能,但可能加入联合政府。而可能會因為沒有政黨取得穩定的多數,使得小黨可以加入聯合政府的可能。不過在某些情況下情勢有可能改變。 == 種類== 一般政治學分類上,依照法律規定當選或表決所需之票數門檻,概分成'''相對多數'''(Relative Plurality)和'''絕對多數'''(Absolute Majority)。 ===相對多數制=== 相對多數制即是不論票數多少,得票最多的候選人便可當選。這是很多採用多數制選舉國家和地區所使用的方法。可分為: '''單一選區相對多數決制'''(Plurality with Single-Member-District System,Plurality-SMD) 在[[小選區制|單一選區]]中,選民只需投票一次,並採[[領先者當選]](First Past the Post,FPTP)。 優點是執行方便。缺點是在[[小選區制]]如果有多於兩位候選人競選時,一位得不到大多數選民支持的候選人也可以單靠得票比其他候選人多而當選(亦可能總得票最多但是未獲得多數席次),[[議會制]]國家採取相對多數制,如 英國、 加拿大、 印度、 馬來西亞。 部分國家的總統選舉採取相對多數制,如[[墨西哥]]、[[菲律賓]]、[[中華民國]]、[[大韓民國]]等。具體例子是[[2000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中國國民黨]]籍[[連戰]]和無黨籍[[宋楚瑜]]的主要支持群重疊,導致[[泛藍]]選票分散,於是在野[[民主進步黨]]籍[[陳水扁]]以不足40%的得票率當選第十任[[中華民國總統]],實現首次政黨輪替。[[2018年中華民國直轄市長及縣市長選舉]]中,[[民進黨]]提名[[姚文智]]競選台北市長,原先支持現任台北市長[[柯文哲]]的部分泛綠選民們轉而支持姚文智,使得柯文哲的票數減少,並最終以僅41%的得票率、0.25%的优势險勝[[國民黨]]提名的候選人[[丁守中]]。[[1987年大韓民國總統選舉]],在野黨候選人[[金大中]]、[[金泳三]]、[[金鍾泌]]的主要支持群重疊,導致選票分散,於是執政黨候選人[[盧泰愚]]以不足40%的得票率當選第十三任[[大韓民國總統]]。 假設某一次選舉會產生100名議員: {| class="wikitable" style="margin:0px auto; text-align:center;" |- !<big>多數制</big>!!政黨A!!政黨B!!政黨C!!政黨D |- !政黨票數比例 |25% ||5% ||40% ||30% |- !總席次 |19 ||4 ||55 ||22 |} 多數制下,政黨C以40%的選票獲得55%的席次,可以單獨執政。 '''複數選區相對多數決制'''(Plurality with Multimember-District System,Plurality-MMD) :在[[複數選區]]中,選民可單記、連記候選人,以相對多數決定當選者。例如[[單記不可讓渡投票制]]、[[连记投票]]。但有容易衍生出激進候選人的問題。 ===絕對多數制=== 絕對多數制指候選人需要得到指定的票數方可當選,門檻在設定上須達有效票之過半數、三分之二、四分之三或五分之四等多數,亦可以是更高的比例或數字,因此又稱「特別多數決」(Special Majority)。以選舉的制度來說,可以區分為: '''两轮选举制'''(Two-round system) 首輪投票中擇得票最多的兩人,進入二輪決選,以得票過半數者當選 [[法國]]的選舉都是採用本-{制}-。 '''多輪絕對多數制'''(Exhaustive ballot) :[[義大利總統]]、[[歐洲議會議長]]、[[奧林匹克運動會]]舉辦城市的選舉都是採用本-{制}-。此制以逐一淘汰末尾候選人的方式進行,如果在選舉中沒有候選人的得票過半,則淘汰得票最少的候選人,再進行下一輪投票,直至其中一位候選人得到過半數選票為止。在小黨林立的國家,這套制度往往會令選舉結果懸而未決,選民需要多輪投票方能選出當選人,此情況打擊選民的投票意欲。此種投票制度不適合大型選舉,因為可能導致過多輪選舉的進行,而付出的制度成本高昂<ref>{{Cite web |url=http://www.chinaelections.org/uploadfile/201003/20100304175038608.pdf |title=選舉的困境- 第十四章第十節 |access-date=2010-04-16 |archive-date=2016-08-03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803173350/http://www.chinaelections.org/uploadfile/201003/20100304175038608.pdf |dead-url=no }}</ref>。與此原則類似但不需要多次投票的方法有「選擇投票制」,該方式只用一張選票預先依喜好排出候選人次序,再以多輪點票的方式產生獲得絕對多數支持的當選人,省去了多輪投票的麻煩。 '''選擇投票制'''(Alternative Vote,AV) 優點是保證當選人是得到多數選民支持的候選人。缺點是在多於兩位候選人的選區中,往往沒有人能夠達到過半票數,無法一次就得出結果,而可能使得票最多者反而無法當選,因為得票次高者在第二輪計票會因其他對手的轉移選票而最終當選,如[[澳大利亞工黨]]候選人在首輪投票因為綠黨等小政黨的選票轉移而當選,儘管自由黨在首輪投票取得最多的選票。 絕對多數制在議會中,有指在議會取得三分之二、四分之三或五分之四等絕對多數,該政黨可以強行通過一些具爭議性的法案,甚至修改現行憲法。 ==其他== '''條件多數決'''(Qualified Majority) : 同字面上,為設定條件的多數決,例如上述有效票三分之二、四分之三或五分之四等多數,以及設定有效票門檻,或須達雙重條件或者其他附加條件才有效的「雙重多數決」(Double Majority)。 '''單純多數決'''(Simple Majority) :又稱「簡單多數決」,一般與相對多數決同義。但在美國、[[加拿大]]指不計算棄權及無效票,須達有效票的過半數,同絕對多數。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 政府組織 ]]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Cite web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Configur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Date valid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Whitelist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多數制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