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7.76.174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圣约翰大学 (上海教会大学) 的原始碼
←
圣约翰大学 (上海教会大学)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圣约翰大学2.jpg|缩略图|右|400px|[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71253012429&di=2da9e50506f51353cdce8b6d38ca6955&imgtype=0&src=http%3A%2F%2Fphotocdn.sohu.com%2F20140522%2FImg399899201.jpg 原图链接][http://arts.sohu.com/20140522/n399899200.shtml 图片来源于搜狐艺术网]]] '''圣约翰大学''' (上海教会大学) 圣约翰大学(St. John's University),简称圣约翰、约大,诞生于1879年,初名圣约翰书院。 1881年成为中国首座全英语授课的学校。 1892年起开设大学课程,1905年升格为大学,是中国第一所现代高等教会学府。 1913年开始招收研究生。至1949年春,设有文、理、医、工、神5个学院和附属中学。 1952年,约大有教职员工234人,在校学生1381人;校园面积达348亩,建有校舍楼馆、住宅约50所。 是当时上海乃至中国最优秀的大学之一,也是在华办学时间最长的一所教会学校。 1949年秋,新闻系并入[[复旦大学]]。 1952年院系调整,圣约翰大学被撤销,理学院(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生物系)、中文系(部分)、教育系并入华东师范大学;外文系、中文系(部分)、历史系并入复旦大学;土木工程系、建筑工程系并入[[同济大学]];机械工程系并入交通大学; 医学院参与组建上海第二医学院;经济系并入上海财政经济学院;政治系和校址划归华东政法学院;附中并入上海市五四中学。 2015年起,圣约翰大学[[北京、上海、南京]]校友会先后成为华东师范大学校友会的备案组织。<ref> [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71477/921fXs9u9oAKQBTCiwkajtEgt5kD63G5V_nWd_9oGPoF0nt2ipKsHCvMFpfDtlgKtUPPpBzYfewVsMs_6FFM1mPEtzzpb4jX5g6RotJbK92S45E 关于“圣约翰大学校友口述史”项目成员招募启事 ],华东师范大学校友会 ..2017-06-06[引用日期2019-08-14]</ref> ] ==简介== 中文名 :圣约翰大学 外文名 :St. John's University 简 称: 圣约翰、约大 校 训: Light&Truth(光与真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创办时间: 1879年 类 别: 私立教会综合性大学 知名校友:[[顾维钧、宋子文、林语堂、荣毅仁、邹韬奋、张爱玲、周有光]]等 所属地区: 中国上海 主要院系: 文学院、理学院、医学院、工学院、神学院 主要奖项 :中国第一所现代高等教会学府 民国时期著名的综合性大学,有“东方哈佛”之美誉 ,中国第一所颁发学士学位的高等学校 1921年创办了中国乃至亚洲第一个新闻专业 [[File:圣约翰大学3.jpg|缩略图|左|400px|[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71253352805&di=2bc2bca219777e45d125582eddb50ee8&imgtype=jpg&src=http%3A%2F%2Fimg2.imgtn.bdimg.com%2Fit%2Fu%3D658343767%2C2700940753%26fm%3D214%26gp%3D0.jpg 原图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c85ddb0102wo0m.html 图片来源于新浪博客网]]] [[卜舫济]]为世界上任职时间(53年)最长的校长 撤销时间 1952年秋 学校原址: [[上海市]]长宁区万航渡路1575号 于1879年创建,原名圣约翰书院,是由美国圣公会上海主教施约瑟(S. J. Sekoresehewsky)将圣公会原辖培雅书院(1865年)和度恩书院(1866年)合并而成,在沪西梵皇渡购地兴办。学校于4月14日破土动工,9月1日开学招入第一期学生。最初,为了吸引学生和扩大影响,该校免收学杂费,而且免费提供住宿和其它生活用品。 1881年,圣约翰的美籍英语教师卜舫济牧师(F. L. Hawks Pott)开始完全用英语教学。 1888年6月,年轻的[[卜舫济]]出任校长, 1941年转任名誉校长,他主持圣约翰校政长达53年之久,对该校发展起到了很大的影响。 1884年,美国纽约克拉克逊女士资助兴建教堂,后经重建成为该校礼堂兼圣公会教堂。 1894年,该校建造了以创办人名字命名的中国式教学楼“怀施堂”。 1890年5月,应[[加拿大]]籍体育教师李蔼门的建议,圣约翰首次举行了以田径为主的运动会,由此成为中国体育运动会、田径运动会的最早举办者。 1892年起,正式开设大学课程,并将英语作为最重要的学科教授,是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和中国首座全英语授课的学校。 1896年,圣约翰形成文科、理科、医科、神学科及预科的教学格局,为沪上唯一高等学府,对东南地区高等教育的改革产生深远影响。 1898年,圣约翰曾获得两江总督刘坤一所赠的200支枪,此后每周组织学生进行操练,是中国最早对学生实行军训的大学。1900年成立了同学会,是国内最早成立校友会的大学。1901年成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支正式的足球队。 1903年用庚子赔款基金兴建“思颜堂”,以纪念第二任校长中国籍牧师颜永京先生。 [[File:圣约翰大学6.jpg|缩略图|右|400px|[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71254219075&di=3cdf1b242c35a0a06c638dd8c42ca032&imgtype=0&src=http%3A%2F%2F05.imgmini.eastday.com%2Fmobile%2F20180625%2F20180625210717_c4d555ce330e3ff83d9a30f0517ef88a_6.jpeg 原图链接][http://sports.eastday.com/a/180625210717231000000-3.html 图片来源于东方体育网]]] 1906年以后,圣约翰的毕业生还可以进入美国各大学深造,[[耶鲁大学、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名校甚至同意免试招收,所以吸引了大批学生报考。 1905年11月,学校在美国首都[[华盛顿]]注册,正式称圣约翰大学,设文理学院(后分设文学院、理学院)、医学院、神学院以及一所附属预科学校(后改设附属中学),成为获得美国政府认可的在华教会大学,毕业生可直读美国大学的研究生院。 1906年,医科学制改为七年,毕业者授予博士学位,是中国最早授予医学博士学位的两所学校之一。 1911年开始实行学分制、学衔制。1913年开始招收研究生。圣约翰大学后来发展成为一所拥有文、理、医、工、神、农六大学院17个系的综合性教会大学,是当时上海乃至全中国最优秀的大学之一,入读者许多是政商名流的后代或富家子弟,而且拥有浓厚的教会背景。 1913年2月1日,卜舫济邀请孙中山到约大演讲,受到师生们热烈欢迎。 1914年,广州[[宾夕法尼亚医学院]]与圣约翰医科合并,成立圣约翰大学宾夕法尼亚医学院(1947年更名为圣约翰大学医学院)。约大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达成合作协议,其医学课程与宾大医学院相同,且全部用英语教学,医院实习查房、写病史亦都用英语,因而在学业、语言方面与美国医学院完全衔接,很多毕业生赴美接受住院医师培训和进一步深造。 1919年圣约翰大学成立40周年之际,校友和学生捐建的中国第一座现代大学体育馆“顾斐德纪念体育室”落成启用(英籍教授顾斐德1894年到约大科学系任 [[File:圣约翰大学12.jpg|缩略图|左|400px|[http://img.xinmin.cn/xmwb/2019/1/NEM1_20190112_C0323596317_A1471148.jpg 原图链接][http://newsxmwb.xinmin.cn/minglan/2019/01/12/31476385.html 图片来源于新民网]]] 主任,是约大最初体育运动发起者),其中室内游泳池更为当时罕见。 1920年6月9日,上海基督教青年会邀请圣约翰大学游泳队至该会泳池参加游泳比赛,这是上海历史上的第一次游泳比赛。 1920年创办了中国乃至亚洲第一个新闻专业。 1923年,在卜舫济的积极争取和早期校友[[施肇基]]的资助下,约大获得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的帮助,将早期设立的土木工程系拓展为施肇基土木工程学院(1946年改组为施肇基工学院),同时开设电气工程、机械工程等课程,除中文必修课外所有课程均使用原版教材,以英文授课。 1936年开始招收女生。 1942年,约大成立建筑工程系,是上海高校中第一个建筑系,也是中国近代时期最早全面引进现代建筑思想的教学机构。 ==“六三”事件== 1925年五卅惨案爆发后,上海各界纷纷走上街头。圣约翰大学及附中的师生也组织抗议,但遭到以约大神学科主任、圣公会上海教区主教[[郭斐蔚]]为首的校方阻挠。 6月3日,学生553人以及全体华籍教师19人,集体宣誓脱离圣约翰大学。 6月4日,离校师生集会商议自行设校事宜,他们的举动受到社会各界和学生家长们的支持,纷纷出钱出地。经过各方协助, 在短短三个月内就正式成立了光华大学(校庆日定为6月3日),其1951年与大夏大学合并组建华东师范大学。 1952年6月3日,由华东师大党委发起,在约大原址(当时是华东师大的分部)举行了升旗典礼,以纪念“六三”事件。 <ref>[http://ent.sina.com.cn/y/2008-05-22/15342033661.shtml 圣约翰大学并入华东师范大学学生之四:从爱国青年到大学校长——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副校长姚纪梅访谈录 ],新浪[引用日期2016-09-15]</ref> 1927年圣约翰大学成立校董会,由在美国的董事会、上海教区会、校友会、校务委员会共同派代表组成,校长和会计作为无投票权的成员参加,在有投票权的13位校董中,中国人占9位,其中大部分是校友。 1929年12月,约大举行了50周年校庆活动,同时庆贺卜舫济担任校长40周年。国民政府实业部长[[孔祥熙]]、北京大学校长[[胡适]]、南京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院长吴贻芳、基督教平民教育促进会会长晏阳初等人都专程赶来参加庆典。时任财政部长的约大校友[[宋子文]]在庆典上被授予了荣誉法学博士学位。 1938年,八一三事变爆发后,圣约翰大学迁往南京路的公共租界,与沪江大学、东吴大学、之江大学等校组成上海基督教联合大学,后又于1939年迁回原校址。 1950年12月,圣约翰大学正式宣布与美国圣公会脱离关系,改由国人自办,政府予以补助。 1950年起,约大党支部的工作重点就是结合抗美援朝运动,对群众进行反美爱国的宣传教育,为此后的思想改造运动打好基础。 1951年10月,一支由二三十位干部组成的思想工作队入驻约大,工作为期一年左右,任务主要是领导肃清美国文化侵略对约大师生员工的影响。 1952年3月,约大成立了党委,[[崔毅]]任党委书记,学校开始对师生进行“思想改造”,为院系调整作准备。 1951年秋,[[大同大学]]文学系并入。 1952年,约大有教职员工234人,其中教员115人,在校学生1381人。 1952年秋,圣约翰大学撤销,在院系调整中被拆散并入上海多所高校,校址所在地现为华东政法大学长宁校区(长宁区万航渡路1575号)。约大办校70余年,毕业学生6500人,肄业学生4282人。 [1] <ref>[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71477/57ccIpXVPJMLiFtWChe1vwBa0HKzaGwqJvWH25Y7fvucyfACit-axvWhSOiIX3ZD16hjf7rt7jJAmeUMtRpK3T8W16U0FLFBsPhB6WTLcVzd9LH1LeI1KCiDHfw6JzQIC0gA3ffWmyb4sidqdr5kFrt9BoNtH4d8ZRQDxr5izQMySLC8eD6PR5uN7XosOuyC-_0 院校沿革],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引用日期2018-12-08]</ref> 1965年,[[台湾]]的圣约翰大学校友为了延续圣约翰精神,原本打算在台复校,但受到当时国民党政府教育政策的影响,私人仅能开办专科学校,遂由上海圣约翰大学、圣玛利亚女校在台校友会与基督教台湾圣公会共同创办新埔工业专科学校。1993年新埔工商专科学校。1999年改制为新埔技术学院。 2003年更名为圣约翰技术学院,并将[[《光与真理》]]定为三首校歌之首。2005年改制为圣约翰科技大学(St. John's University)。未来将以恢复「圣约翰大学」为本校努力争取之最终目标。 1997年,海外的圣约翰校友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支持下于该校设立了专为研究生而设的圣约翰学院(St. John's College)。 圣约翰学院继承了圣约翰大学自由文化教育和跨文化交流的传统,成为一个不同文化和学术背景的人沟通与建立联系之论坛,为UBC的研究生、新任教授、访问学者和博士后研究员提供住所,并在校园内举办各种学术活动。 <ref>[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71477/52a8_jpX8vvnZTAE7xYreynxJqIojcy0JuYy-gt1QOlMesqG 圣约翰学院简史)],St.John's College UBC[引用日期2016-08-10]</ref> ==上海最早的大学== 上海高等教育发展史上,有一个名字是绕不过去的,它就是圣约翰。这所由美国圣公会传教士于19世纪中叶创办的学校是上海基督教教会大学中创办最早、规模最大的一所高等学校。 旧中国,圣约翰以优异的教学质量而著名,人称“[[东方的哈佛]]”。 1913年,圣约翰大学开始招收研究生,1936年,圣约翰又开始招收女生,实行男女同校。 约大学费昂贵,每学期学费高达两百多银元。所以考入圣约翰大学的都是富家子弟,每到周末,接学生回家的汽车便会在圣约翰校门口排起长龙,这在旧上海也是一个奇观。当然,圣约翰对成绩优异的学生也会给予免费或一定的补助,每年约30个名额。由于是教会学校的缘故,资助名额在神学院中占较大比重。 虽然圣约翰学生中多为富家子弟,被时人视为培养买办的学校。但约大也有光荣的历史,它有许多活跃的左派学生团体,曾积极参与了五四运动等政治活动。 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约大学生参加游行示威,悬半旗纪念死难同胞,校长卜舫济把学生集会时升在旗杆上的中国国旗降下,引起轩然大波。19名教职员及553名学生因对学校当局不满而离开圣约翰大学,自组[[光华大学]]。 1927年,国民革命军兵临上海,约大除神、医两院外宣布停办,部分教职员在校外赁屋上课,名丁卯(当年为农历丁卯年)补习班。补习班办理一年,翌年约大重开,学生转回圣约翰继续学习。此后,原来把持校务的外国传教士不得不顺应高涨的民主主义思潮,于1928年设立校董会,吸纳中国籍校董,将部分行政权交于中国人。 ==“约大”培养出的名人== [[File:圣约翰大学5.jpg|缩略图|右|450px|[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71253758709&di=0fb390cd41092756f5c43e0eafb6dc29&imgtype=0&src=http%3A%2F%2Fpic3.jianglishi.cn%2Flaozhaopian%2F2016%2F0502%2F20160502cb342756fa50d2d139832fa934f9bedc.jpg 原图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c85ddb0102wo0m.html 图片来源于新浪博客网]]] 近百年的办校历程中,出现过许许多多的中外著名人物。圣约翰的首任校长[[施若瑟]]便是其中之一。施若瑟是美国[[传教士]],1859年来华传教。 1860年,施若瑟任虹口圣公会救主堂会长。 1877年在美国被祝圣为上海教区主教。 1878年,施若瑟从美国返回上海,即着手创办圣约翰书院。 1879年,圣约翰书院成立,施自任校监(校长)。 为纪念这位圣约翰的奠基者,约大校友曾集资在校园内建造一座“怀施堂”,这是一幢中式建筑,用以表达对这位学贯中西、沟通中外学者的思念。 卜舫济也是美国传教士,生于纽约, 1886年,22岁的卜舫济受美国圣公会差会派遣到中国。来华后,卜舫济即任圣约翰书院英文教师,2年后便被委为圣约翰书院主任, 1896年书院升格为大学,卜舫济即任圣约翰大学校长,他还兼管附属中学。卜舫济穿中国衣服,仿中国习惯,还娶了中国籍的妻子。他致力于基督教的学校教育,为了发展圣约翰大学,毕生擘画经营,把一所校舍简陋、课程仅为中学程度的学校办成为占地数百亩、校产几百万美元、拥有医学院、神学院、文学院和理学院的著名高等学府。卜舫济主张教育与政治分离,反对以学校为基地从事政治运动,为此曾与爱国学生发生数次冲突事件。他还顽固抵制私立学校向国民政府教育部立案注册的规定,致使圣约翰大学直至1947年才完成向中国政府立案的手续。 1939年,在约大任职50余年的卜舫济退休,但仍任名誉校长,1941年回美国,1946年再次来华,次年3月在上海去世。 还有一位华籍牧师,他就是[[颜永京]]。颜永京祖籍[[山东]],后移居上海。 1854年,颜永京被圣公会送往美国留学, 1862年学成回国,曾任上海英国领事馆与公共租界工部局翻译。 1878年,颜永京协助施若瑟创办圣约翰书院, 1881年任校长。他曾安排[[容闳]]带出国的留美幼童归国来校任教。后来圣约翰大学为纪念颜永京的功绩,将男生宿舍楼命名为“思颜堂”。 1881年和1885年,颜永京曾两次致信工部局,抗议不准中国人游览外滩公园的规定。 圣约翰大学拥有许多著名的校友,他们多活跃于中国商界、政界、外交界、教育学术界和医务界,前国家副主席[[荣毅仁]]便是约大的校友。其他知名校友包括外交家[[施肇基、顾维钧]];作家[[林语堂、邹韬奋]];科学家[[周有光]];教育家[[张伯苓、孟宪承]];实业家[[刘鸿生、经叔平]];建筑学家[[陈从周]];宗教人士[[丁光训]];著名建筑师[[贝聿铭]]也是圣约翰大学附属中学之毕业校友。 ==最后岁月== (1948-1952年) '''政治气候和学生状况''' 1945年到1949年,国内政局跌宕变幻,全国几乎所有高校的青年学生都自愿或不自愿地卷入到政治运动中来 1947年春,以学生为主力军的“反饥饿大游行”席卷全国,成千上万的学生走上街头,反对政府的独裁腐化,以及因无休止的内战而造成严重的通货膨胀。 这一时期,受时局影响,圣约翰大学的教师不再讳言政治,在面对学生的尖锐提问时,他们很乐意表达自己的政治立场,有时这种交流还会在课堂上进行,当然没有人会认为他们有党派之分。 实际上,在当时像潘世兹教授这样的爱国知识分子,他们并不具有党派背景,只是对国民党当局失望之极才发出倾向共产党的言论。 1949年建国以后,潘世兹由于不改自己直言敢言的秉性,而在随后一系列政治运动中常常遭到批判,经历了难以名状的人格屈辱和苦痛。 1948年年中,圣约翰大学发生了“六三事件”②。事件起因于美国圣公会授意校方强行没收进步学生在校园内陈列的反美反战展品。 ①'''潘世兹''',[[广东]]南海人。 1939年获英国[[剑桥大学]]硕士学位。归国后在圣约翰大学任教,先后担任圣约翰大学历史政治系主任、教导长、代理校长。 1950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 1952年调入复旦大学外文系并兼任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 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文革”中遭诬陷坐牢7年多。 著有《中国简明历史》,汉译英[[《三字经》]]等。 ②1948年5月25、26两日,约大学生积极配合“上海市学生反对美国扶植日本抢救民族危机联合会”的运动,在校园的交谊室走廊中张贴图片、标语并陈列展品,通过办展览会的形式来谴责美帝国主义。 1948年5月27日,在教会方面授意下,校方以学生擅自行动为由,横加干涉,收走展品。这一举措加深了学生和校方的对峙。学生会随即展开交涉,索回了展品,并向校方提出继续举行展览会的请求。 1948年5月31日,约大五个学生团体联合发起纪念五卅惨案的活动,并邀请校外人士来演讲。校方对此做出激烈反应,6月2日学校召开紧急校务会议,宣布即日起学校停课一周,提前在6月9日举行大考,并给予学生会主席[[史久馀、陈文涵]]停学一学期的处分。6月3日,学术会在学校南草地集会抗议校方决定,但会场遭人为破坏,[[史久馀]]等10余名学生被打伤。这就是圣约翰大学校史上的“六三事件”。 事件发生后不久,在校内外种种压力之下,[[涂羽卿]]校长①被迫辞职。这一时期,国民党特务时常在各高校中抓捕进步青年,许多学生遭到逮捕或是莫名其妙地失踪。好在圣约翰大学从未发生过类似事件,不过还是有不少约大学生被特务列上黑名单。他们中许多人为了保存实力,从家里或是学校宿舍中逃走,像政治难民般东躲西藏,有的还离开了上海。而许多右翼分子也在这一时期消失,多年以后,人们才知道他们原来是随着国民党当局撤离到了台湾。 1948年下半年至1949年初堪称多事之秋,许多重大历史事件于此际发生。随着北平的和平解放以及[[淮海战役]]的失败,美国教会人员开始为撤离做准备,没有人会知道圣约翰大学的下一步该怎么走。 只有为数不多的人因为家庭的支持而有一个相对顺利的开始。1949年及1950年初离开的学生还是幸运得多。他们多数如今已是约大海外校友会的骨干,并且分享了经由他们不懈努力而保留下来的约大永久资源。 ==结束== 建国之初,约大的日常教学还是采用英语授课,但是到1950年,政治气候的变化预示着这一传统到了得改一改的时候了。随着朝鲜战争的爆发,所有中国人都视美国这个帝国主义国家为新中国的头号敌人。圣约翰大学由于和美国有紧密的关联,因此被贴上“黑学校”、“帝国主义大学”的标签。 特别让它“声名狼藉”的是在毛泽东主席亲自敲定的国民党战犯名单中,圣约翰大学的校友赫然在列。包括宋子文,这位前行政院院长(相当于西方国家的总理)也是头号战犯[[蒋介石]]的小舅子。还有曾任国民党当局的财政部长的孔祥熙,他娶了蒋夫人的大姐,其子女也都在圣约翰大学就读。 1951年,约大的校园里还有几位外国教师。等到1951届学生毕业时,毕业证的样式开始有所改变,证书不再用英文印制而是全部采用中文,这使它看上去和别的高校没有什么不同。尽管这有悖于圣约翰的传统,但是没有人会认为用自己国家的语言颁发文凭有何种不妥。当全国所有大学的毕业生由国家统一分配工作时,约大师生开始抱有一种乐观的看法,他们认为至少这对于清除他们身上的“帝国主义”历史有积极作用。 事实上,圣约翰大学的过去给约大学生带来了相当沉重的负担。数十年以后,一位1951年毕业的学生回忆他参加工作之初的经历: 毕业后,我被安排到了一个偏远地区的省份担任基层文秘工作。在我报道的第一天,单位人事科通知我去谈话,我进去时,一位人事干部正在翻阅一份材料,很明显那就是我的档案。看到我进来,他抬起头来问道:“你是那所大学毕业的?”我小心翼翼地回答“圣约翰大学”。“哦,就是那所帝国主义黑校了?”他反问道。当时我颇感窘迫,不知如何是好,只是低下头一言不发。我想他肯定在通知我进来前就已经很详细地查阅过我的档案了,对我的教育背景应很了解。他之所以故意那么提问,显然是警告我最好规矩一点,老老实实地接受改造。 [[File:圣约翰大学1.jpg|缩略图|左|450px|[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71252679550&di=1a06669c00607ab12eec35149bb0187f&imgtype=0&src=http%3A%2F%2Fwww.kfzimg.com%2FG05%2FM00%2FCA%2F08%2Fp4YBAFfCazWAWoCkAASB-X7VE3I510_b.jpg 原图链接][http://book.kongfz.com/22912/551071329/ 图片来源于孔夫子旧书网]]] 那是在1952年,新中国政府开始对高等院校院系进行调整,所有的教会大学在这次调整中被裁撤。实际上,私人教育机构在当时已不复存在。在这次调整中,圣约翰大学的院系被并入到其它大学。此外,约大附中与大同大学附中(1912年创建)合并,命名为上海市五四中学。 校园内不少的特色建筑,也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作为“根除”帝国主义宗教影响的一项措施,礼拜堂首先被拆除。校园中历史最悠久的建筑之一的怀施堂, 为纪念圣约翰的创始人施约瑟而将其命名为怀施堂。1951年3月怀施堂改名为韬奋楼,以纪念该校1921年毕业生邹韬奋。因该楼在华东政法学院校舍中排列在四十一位,故又被称作四十一号楼。 1992年,经由约大校友会联合努力,在原址上得以重建。曾辉煌一时的交谊室成为储存后勤物资的地方,大楼的地基在不断下陷,成为了一座危楼。 圣约翰大学最重要的象征莫过于那棵大樟树,而它也在1960年代消失了。据说大樟树是因树龄太老自然死亡的,然而,还有一种说法是在“文革”中被砍掉作了木材。不管是怎样,当1952年圣约翰大学遭裁撤之际,大樟树实际上在精神上已经死亡了。 1980年代,中国政府开始实行经济改革及对外开放政策以后,留在中国大陆的约大校友才开始摆脱教育背景长期带来的困扰。一些劫后余生的约大校友逐渐获得社会尊敬,他们当中不少人甚至成为了政府的高级官员。对他们来说,有一件事是肯定的,他们都为自己作为圣约翰大学的一员而感到自豪。 ==视频== 圣约翰大学校歌 {{#iDisplay:qq.com/x/page/f0614t5f72r |640|380|qq}} == 参考资料 == [[Category:大專院校]] [[Category:525 高等教育]]
返回「
圣约翰大学 (上海教会大学)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