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222.44.156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圆领袍 的原始碼
←
圆领袍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圆领袍</big> ''' |- | [[File:7b3a0e3ec89343e7ab88f9a931c1c8f7.jpg lo450.jpg|缩略图|居中|[https://baike.sogou.com/PicBooklet.v?relateImageGroupIds=&lemmaId=9151411&now=https%3A%2F%2Fpic.baike.soso.com%2Fp%2F20120228%2F20120228153238-2034849871.jpg&type=1#simple_0 原图链接][https://baike.sogou.com/v9151411.htm 来自 搜狗 的图片]]]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圆领袍''',唐宋时称为“上领”、明朝则称为“团领”、“[[盘领]]”或“圆领”,是东亚传统服饰常见款式之一,。 溯其由传人以至兴盛,由军用以至民服,历史悠长,[[变化复杂]],圆领亦称团领,实为无领型领式。衣领形似圆形,内覆硬衬,领口钉有纽扣。圆领袍是圆领子的窄袖袍,据引《唐书-舆服志》记载,天子的常服有穿赤黄袍杉,戴折上巾,系九环带,穿六合靴。 圆领袍流行于[[隋唐]],宋朝以后,圆领袍成为官员们的正式服装之一,在后来的明朝也被大量运用,明朝的圆领袍、配上补,成为了分辨官位阶级的最方便的方式。 =='''历史考证'''== 圆领袍究竟起源于何时,目前还无从考证。根据汉代壁画和人偶中,已经出现有人物外衣里面穿圆领服饰的情形,可见在汉代主要作为内衣穿着,东汉以后,圆领服饰开始逐渐出现得频繁。到魏晋时期,圆领袍逐渐开始被人们作为外衣穿着,这时真正意义的圆领袍才开始出现。 有学者认为,圆领袍最早出现于西魏壁画上(敦煌二百八十五窟):“ [[为圆领对襟]], 小袖长袍。 ” ,《南史》 记西域各部落人民的着衣说:“ 小袖长袍,小口垮。 ” ,为北方少数民族的典型衣式。但因为其结构形制已相当完备成熟,故认为此前应当有一个发展阶段,最初出现是在汉族还是少数民族已不可考,不过在秦代兵马俑上,可以很容易找到这种圆领服饰的影子,该学者推测胡人中的圆领服饰有可能是取法秦国兵服形成的。 溯其由传入以至兴盛,由军用以至民服,历史悠长,变化复杂,圆领亦称团领,实为无领型领式。衣领形似圆形,内覆硬衬,领口钉有纽扣。圆领袍是圆领子的窄袖袍,据引《唐书-舆服志》记载,天子的常服有穿赤黄袍杉,戴折上巾,系九环带,穿六合靴。 经过隋-唐的发展,逐渐蔓延全国,无论男女皆可穿着圆领袍。男子圆领袍多为纯色,无花纹。女子圆领袍则色泽鲜艳,并且多有花纹。敦煌壁画中的回鹘画像《都督夫人礼佛图》中,就有女子着圆领袍的形象。 圆领的方便、舒适不言而喻,于今也一样流行。圆领袍衫也称“[[袍衫]]”、“上领袍”,袍为夹衣,衫则为单衣,后来被统称为袍。这种袍服的左右襟在胸前交叠掩合后,以衣带或纽扣将衣襟上提至颈部,固定在颈一侧,配合适当的裁剪形成一个圆形领口,这种闭合方式与前代汉服的“交领右衽”迥异,将人体遮挡的更为严密,增强了对风沙的抵御作用。圆领袍最初为直袖或者箭袖,并且作为常服穿着。到了宋明,则发展成为了礼服,官员也穿着较多。形制也发展成了大袖,并有朴子或者各种莽、麒麟等纹样。 除此之外,文人在宋明时期多着白色黑边的圆领襕衫。此款形制为不开跨,并下摆横加一梁,以示对祖制的尊崇。 =='''历史沿革'''== '''早期''' 圆领袍,即以圆领为领型的袍服。魏晋以前,其起源如何,已难以考证。根据壁画与出土文物,汉代及汉代以前,已经出现外衣里面穿着圆领服饰的情况。可见早期主要是作为内衣穿着,也有直接外穿的情形 魏晋南北朝 圆领袍衫也称”袍衫”、“上领袍”,袍为夹衣,衫则为单衣,后来被统称为袍。这种袍服的左右襟在胸前交叠掩合后,以衣带或纽扣将衣襟上提至颈部,固定在颈一侧,配合适当的裁剪形成一个圆形领口,这种闭合方式与传统汉服的“交领右衽”迥异,将人体遮挡的更为严密,增强了对风沙的抵御作用。 '''隋唐''' 在经过南北朝之后的隋朝,圆领开始正式成为常服,其中以唐朝为盛。圆领的方便、舒适不言而喻,于今也一样流行。但即便是今天,圆领衫也被称为“休闲服”,很难成为正装。与此相反,在南北朝时期,圆领式样的袍衫,却成功融入汉服体系,且在唐代被固定下来。 唐朝画家阎立本的传世名作《步辇图》描画了这样一个场面:贞观十五年(641年),吐蕃禄东赞前往京都长安,迎文成公主入藏,唐太宗接见了他。画面右侧坐在步辇上的事唐太宗。左侧站立三人,中间一人戴毡帽、穿锦袍,乃是吐蕃使者禄东赞。另外两人为唐朝官吏。画中人物都穿着窄袖圆领袍,连皇帝也不例外。唐中书令马周上议:“《礼》无服衫之文,三代之制有深衣。请加襕、袖、褾、襈,为士人上服。开骻者名曰缺骻衫,[[庶人服之]]。”长孙无忌又议:“服袍者下加襕,绯、紫、绿皆视其品,庶人以白。”隋唐士人遂以圆领襕衫为上服。在这一时期,圆领袍发展出了两类,一类是开骻,即两侧开叉。一类是闭骻,在下摆处横加一条,以显示追寻祖制。而在脖子处两侧有布扣,然后在如下一点的位置,也会有布扣,总共4处布扣。然后在腰部穿上蹀躞带,头上带上幞头,下穿中裤,以及靴子,内穿圆领中衣,这样就是一套标准的圆领袍全套。 '''受唐朝影响的日本''' 唐朝正值飞鸟时代、奈良时代的日本,他们的圆领袍和汉服的几乎无异,朝服总称衣冠束带。平安时代,即『国风文化』世代,日本才开创出属于自己的风格。 '''明朝''' 明朝的圆领袍大量和官服结合。出现了九品来分辨阶级高低的、被称作『补』的特殊机制。这个机制还影响到了邻国-李氏朝鲜的官员服装。明代官服是当时材料工技水平最高的服装,就制度而论它承袭唐宋官服制度的传统,指导思想比较保守。但制作更趋精美,整体配套也更趋和谐统一。明太祖洪武元年,朱元璋鉴于局势尚未安定,学士陶安请制定冕服,朱元璋指示礼服不可过繁,祭天地、宗庙只需戴通天冠,穿纱袍。一品至五品官服紫,六、[[七品服绯]]。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礼部官员提出,古代服色按五德的学说,夏尚黑、殷尚白、周赤、秦黑、汉赤、唐黄。明取法周汉唐宋,以火德王天下,色应尚赤,朱元璋认可,并规定正旦、冬至、圣节(皇帝生日)、祭社稷、先农、册拜等大典要穿衮服。 '''受明朝影响的朝鲜''' 朝鲜王朝的圆领袍和[[中国明朝]]的几乎一摸一样。不同点在于,和其他汉服一样,朝鲜王朝后期,圆领袍的下摆越来越长、『补』越来越小、上身越来越短,宛若女式韩服一样,出现了更加鲜明的韩国民族特色。官职仿照中国分为九品,由正一品到从九品,共计十八级。其中,正三品分正三品堂上和正三品堂下。正一品至正三品堂上称为堂上官,官服也是仿照明朝式样制作的。在影视剧中穿红袍可以与国王在殿中议事的那些官员就是堂上官。正三品堂下到正七品称堂下官或参上官。正七品以下为参下官。可见正三品堂上和堂下是朝鲜古代官制高下的分水岭。在《大长今》中出现的从属于六曹的内廷供奉机构有:内医院(服务于宫中王室的专属医疗单位)、内侍府(掌宫廷内膳食、传令、守门、打扫等事)、内赡寺(掌管宫中各殿以及朝中二品以上大臣食物、酒饮及油等物)、司饔院(掌管御膳以及宫廷内三餐之事)、内需司(掌宫廷内用的米布、杂物和奴婢宫人等事)等,其他机构还有典医监(负责训练医官)、活人署(负责救治都城病人)、义盈库(掌管油、蜜、黄腊、素物、胡椒等事)、司圃署(掌管园圃、蔬菜等事)等。<ref>[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9617973601418000&wfr=spider&for=pc 隋唐时期|圆领袍],华服研习社 5月13日</ref>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423 衣飾;服裝]]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圆领袍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