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5.228.171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唾手可拾 的原始碼
←
唾手可拾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唾手可拾</big>''' |- |<center><img src=https://nimg.ws.126.net/?url=http%3A%2F%2Fdingyue.ws.126.net%2FUHMHufig2s4QjMiAGnYYfmJnRnQml5D1F3k0Rosq89iAQ1552196272442.jpeg&thumbnail=650x2147483647&quality=80&type=jpg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www.163.com/dy/article/E9TM3GSL054213LM.html 来自 网易网 的图片]</small> |} '''<big>唾手可拾<big>''' (拼音:tuò shǒu kě dé)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公孙瓒传》唐·李贤注引《九州春秋》。 唾手可得(唾手:往手上吐唾沫,表示动手)指一做出动手的动作,就可以得到。常用于比喻很容易就得到。含褒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 ==成语出处==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公孙瓒传》唐·李贤注引《九州春秋》:"瓒曰:'始天下起兵,我谓唾手可决。'" 后世据此[[典故]] [[引申]]出成语"唾手可得"。<ref>[https://wenda.so.com/q/1638263673218833 唾手可拾是什么意思]</ref> ==成语故事== 东汉末年,幽州军阀公孙瓒常与匈奴人发生冲突。他喜爱白马,建立了一支三千人的白马骑兵队,并精选纯正白马五十匹,由健卒乘骑,号为"白马义从",各擎一面白旗,手执利刃。每临敌阵,白马义从两翼张开,公孙瓒居中,[[威风凛凛]],如神将下凡一般。他手中一杆双刃长枪,如龙出水,[[锐不可当]];弓箭在手,所发无虚。他的部队长于夜战,从不给匈奴兵以喘息的机会。因而匈奴兵中经常互相告诫:"小心白马将军","遇白马长史当避之,其锋不可当"。 匈奴兵几次与公孙瓒交手,知其厉害,熟悉了他临阵前的叱咤声,因而,每当看见白马军尘土起处,或闻公孙瓒[[叱咤]]声,便[[望风逃遁]],不敢犯边。史载,公孙瓒很得意,曾经对别人说:"始天下兵起,我谓唾掌决。"意思是,国中[[狼烟四起]],可只要我一出手,就可解决各种兵变。 虽然公孙瓒自视很高,但在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中,最终被袁绍所灭。 ==成语寓意== 公孙瓒自称对东汉末年时期国内的战乱可以轻易平息,但最终却被袁绍所灭。成语"唾手可得"告诉人们一个道理,坐享其成的事是不符合客观规律的,凡事都需要经过一番拼搏努力,方可做到胸有成竹轻松获取。 折叠编辑本段成语运用 成文用法 "唾手可得"指一做出动手的动作,就可以得到。常用于比喻很容易就得到。 含褒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 运用示例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七回:"韩馥无谋之辈,必请将军领州事;就中取事,唾手可得。" 清·李伯元《官场现形记》三六回:"自此唐二乱子有此内线,只要不惜银钱,差使自然唾手可得。" 清·如莲居士《说唐》:"眼见得关内无人,此关唾手可得也。" ==成语辨析== 唾手可得-[[手到擒来]]-[[探囊取物]] "唾手可得"与"手到擒来"意义相近,两者都是褒义词,都有很容易就可以将事情办成的意思。区别在于"唾手可得"有些夸张的成分;"手到擒来"还有表示做事之前非常有把握的意思。"唾手可得"与"探囊取物"的区别在于"唾手可得"偏重于"得",强调得来极其容易;而"探囊取物"偏重于"取",强调极容易得到之意,还有"事情很容易办成"之意。 ==參考來源== {{Reflist}}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唾手可拾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