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217.207.112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周伯琦 的原始碼
←
周伯琦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周伯琦'''(1298-1369),元代书法家、文学家,元朝重臣。字伯温,元朝饶州(今江西鄱阳)人。以荫授南海县主簿,后转为翰林修撰。至正间,元顺帝令南士(南人或南宋后裔)得居省台,除兵部侍郎。周伯琦遂与贡师[[泰同擢]] 升监察御史。两人皆南士之望,时论荣之。周伯琦充分得到了元朝皇帝元顺帝之宠遇、信任和器重,所谓“眷遇日隆”或“宠遇隆渥”。因此,至正十三年(1353),他奉皇帝之命到平江(今苏州)祀[[海神天妃庙]] 时,正是元顺帝在上都水晶殿亲自为其举行了隆重的专门欢送仪式。十四年,起江东肃政廉访使。宁国陷,改调浙西。<ref>[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2084216249479221788.html?fr=wwwt&word=%E5%91%A8%E4%BC%AF%E7%90%A6&dyTabStr=MCwyLDEsMyw2LDQsNSw3LDgsOQ== 周伯琦(元朝人物)详细资料大全]百度知道</ref>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img src=" https://t11.baidu.com/it/u=3978964623,170313643&fm=30&app=106&f=JPEG?w=640&h=1278&s=C0B31F701F8D6ADA5A4511C70000C0B2 " width="180"></center><small>[]</small> |} 至正十七年(1357),元朝江浙行省丞相达识帖睦尔承制假参知政事,招谕平江张士诚,周伯琦拜元朝江浙行省左丞,被张士诚扣留平江十余年。张氏为造第宅於乘鱼桥北。厚其廪给,日与诸文士以文墨留连,因亦忘归。明太祖平吴,元臣之用事於吴者,多被诛戮,而伯温与陈敬初俱获免。敬初以廉谨见容,而史称伯温遭时多艰,善於自保,良不虚云。除南行台侍御史,不赴。 1369年,朱元璋杀死张士诚,此时元朝已亡,周伯琦没有继续为新国朱元璋朝服侍,乃归鄱阳老家,寻卒。 周伯琦仪观温雅,博学工文章,而尤以篆、隶、真、草之书法,擅名当时。他的书法以篆书成就最高。其篆书在取法上以《石鼓文》为基础,融合了二李、徐铉、张有等小篆特点,并借鉴钟鼎款识、碑碣款铭;在风格上以“古雅”为特征,结体方整而略扁,用笔圆劲而朴茂。这显然使他的篆书与赵孟頫、吾衍为代表的元代前期篆书拉开了距离。更能凸显出他的篆书在构筑元代篆书时风上的时代价值和突出于时风之上的个体价值。他的篆书取法突破了二李、二徐玉箸篆的藩篱,他势雄奇茂密的古篆大大丰富了元代[[篆书]] 时代面貌,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堪为书法史的经典之一。只是,这样的认识在近六百年来“古雅”书风的逐步边缘化思潮中被无形消解。 周伯琦的书名在元代甚隆。至正初年,周伯琦的书法渐趋成熟,名声日显。晚年留居平江后的更是位高声隆,书法地位也达到了顶峰。他的篆书还直接影响了元末明初吴中、松江一带的篆书创作。然而,随着朝代的更替,审美思潮的转变,整个明代篆书创作后来并未延续周伯琦“古篆”的方向发展,而是沿着赵孟頫等的小篆风格发展,并渐归于沉寂,后来甚至走上“草篆”之路。这使得周伯琦篆书未能对书法史产生更大的影响。他曾摹王羲之《兰亭序》和智永《千字文》,刻石阁中。至正二十二年(1362)临石鼓文册,现藏故宫博物院。存他的世书迹有((四体千文》《六书正讹篆文》《藏经铭诗》等 此外,周伯琦还是一位文学家,著有[[《六书正譌》]] 、《说文字原》及诗文稿若干卷。故诗作《近光》、[[《扈从》]] 两集。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800 語言、文學類]]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周伯琦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