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227.140.235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吴 晗 的原始碼
←
吴 晗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吴晗1.jpg|缩略图|吴晗和夫人袁震1939年在昆明的结婚照]] '''吴晗'''(1909年8月11日—1969年10月17日),原名'''吴春晗''',字伯辰,笔名语轩、酉生等,[[浙江]]义乌人,[[中国]]著名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现代明史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 1927年-1928年在杭州之江大学预科就读。 1930年任燕京大学图书馆中日文编考部馆员。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史学系。1937年任云南大学文史教授,1940年至西南联大任教。1949年任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文学院长、历史系主任等职。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195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文革”中受到“四人帮”的批判,被迫害致死。1979年7月恢复党籍。 主要著作有:《历史的镜子》、《史事与人物》、《读史札记》、《朱元璋传》、《投枪集》、《吴晗历史论著选集》等<ref> {{cite web | url =http://rwsk.zju.edu.cn/2012/0901/c2093a170465/page.htm | title =吴 晗 | publisher =浙江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 | accessdate =2019-09-18}}</ref>。 曾任云南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清华大学教授,[[北京]]市副市长,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学术委员,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北京]]市政协副主席等职务;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因其所著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而被当权者残酷批斗,最后不得已在狱中自杀,家破人亡。“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其冤案才得以平反昭雪。 ==【师法胡适,成一代明史大家】== 吴晗于1909年8月11日出生于浙江义乌,原名吴春晗,字辰伯。家庭经济时常颠簸于温饱与小康之间。其父吴滨珏,秀才出身,家道颇严。吴晗少年聪慧,自小就对历史尤其明史产生了浓厚兴趣。吴晗不仅早慧,而且早熟,12岁时到金华读中学,广读博览,一边吸收梁启超变革维新的思想,一边还学会了打麻将、抽烟,逃学旷课,无所不有,总之,他不是一个“乖孩子”。 1925年吴晗中学毕业,因家道衰落,遂在本村小学教书,赚取一点工资贴补家用。但吴晗志不在此,1928年他独自离家出走,辗转来到杭州考入之江大学预科;一年后该校停办,又前往上海,考入中国公学。从此,他与[[胡适]]结下不解之缘——胡适此时正是该校校长。进入中国公学,吴晗即成为胡适门生,不久写下《西汉的经济状况》一文,深得胡适赞赏。1930年3月19日,吴径直写信向胡适讨教自己在整理《佛国记》时遇到的问题:“明知先生很忙,不过除了先生之外,我实在想不出一个比先生更能用科学的方法来解决和指导路径的人。” 吴晗未入北大的原因是他偏科严重,入学考试需考文史、英文和数学三科,他的文史、英语均得满分,而数学竟然考了零分,按北大规定,有一门零分不得录取。随后他改投清华,得到同样成绩,但清华网开一面,以文史成绩特别优异为由,破格录取了他。吴晗遂成为“清华人”,与北大失之交臂。 吴晗进入清华时,家道基本败落。胡适对这位弟子真是青睐有加,他在吴晗录取后没几天,即给清华代理校长翁文灏和教务长张子高写信:“此人家境甚贫,本想半工半读,但他在清华无熟人,恐难急切得一个工读机会。他若没有工作的机会,就不能入学了。我劝他决定入学,并许他代求两兄帮忙。此事倘蒙两兄大力相助,我真感激不尽。”此外,还大力介绍了吴晗的学术水准。因着胡适的关照,吴晗在清华兼职工读,待遇颇为优厚,足够满足求学之需。吴晗毕业时,在自己的毕业照上题写着胡适的名言:“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少说些空话,多读些好书——录胡适先生语。<ref> {{cite web | url =http://history.people.com.cn/GB/205396/16236064.html | title =吴晗成为中共信赖的朋友,胡适叹惜"走错了路" | publisher =人民网 | accessdate =2019-09-18}}</ref>” 吴晗真是做史学的料,聪慧勤奋,再加恩师教诲,他在清华求学期间便写下了《胡惟庸党案考》、《明代靖难之役与国都北迁》、《明代之农民》等一批相当有见地、在史学界有较大影响的文章。1934年吴晗毕业留校任教,开设明史和明代社会等课目,影响直追陈寅恪、张荫麟这些史学大家。 ==【吴晗的婚姻与革命】== 正逢其时,年轻有为的吴晗开始了自己的婚恋,他结识了清华女学长[[袁震]]。如果说胡适对吴晗的影响主要是学术上的,那么袁震不仅有学术上,更有思想上的,她的影响比胡适更为深远和有力。胡适的经年教诲被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打得落花流水。 袁震在湖北女子师范时乃董必武学生、中共早期党员,因战乱与组织失去联系。考入清华历史系后,却因罹患肺结核长期卧床。袁震的老师吴之椿、同学梁方仲先后照料于她,后因职业变换,他们又委托已是清华教师的吴晗照料她,一来二去,两人生出几多情愫,变成了情侣。 袁震在病榻上与吴晗多有思想交流,她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观念,对吴晗所具有的“胡适史观”很不以为然,取笑道:“怎么老是在胡适面前矮三尺呢?”吴晗则答:“我在袁震面前就矮一丈了。”足见对袁震的倾心。后来吴晗也承认:“袁震对我倾向党、倾向革命、皈依马列主义起了很大作用。”袁震重病在床,又比吴晗年长3岁,如此恋情是要遭到吴晗家庭反对的。不过,吴晗顶住了各方压力,袁震也病体渐愈,两人终于1939年10月在云南结为夫妇。 ==历史就是吴晗创作的代言== 2009年是吴晗诞辰100周年,也是吴晗逝世40周年,同时也是吴晗被平反30周年。众所周知,历史学家、北京市副市长吴晗在“文革”期间因创作历史剧《海瑞罢官》而被批斗、折磨致死。1979年8月2日,北京市委正式为所谓“三家村反革命集团”的[[邓拓]]、吴晗、[[廖沫沙]]平反,恢复吴晗的名誉和党籍。 吴晗的外甥女吴翠小时候过继给吴晗,吴晗视如己出。吴翠的口述文稿《我的舅父吴晗》,洋洋数十万字,道尽吴晗一家坎坷的人生。[[香港]]《明报月刊》2009年12期刊登了文稿的部分内容,披露了吴晗生活中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舅舅与京剧艺术大师[[马连良]]先生合编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实属新中国百花齐放的文艺园地中的一枝奇葩。历史剧《海瑞罢官》写真实的历史,演民族的清官。“文革”时,该剧却被打成“大毒草”,定了“为彭德怀鸣冤叫屈的反党、反社会主义、反革命”的罪行。最后,舅舅被迫害惨死狱中,马连良先生也魂归九天。1965年11月10日,上海《文汇报》抛出了[[姚文元]]的《评吴晗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此后,我们整个家族便失去了昔日的安宁,全部成了重点打击、审查、迫害的对象。“姚文元们”对《海瑞罢官》的批判是软弱的。舅舅的创作,早已深入人民心灵。历史,就是他的代言。<ref> {{cite web | url =http://www.tsinghua.org.cn/publish/alumni/4000382/10038749.html | title =外甥女回忆吴晗 | date =2009-12-30 | publisher =清华校友总會 | accessdate =2019-09-18}}</ref>」 1934年,吴晗自清华大学史学系毕业,留校任教,专讲明史。1937年起先后任教于云南大学、西南联合大学。1943年7月,在昆明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46年5月,任清华大学教授。1949年11月,40岁的吴晗任北京市副市长。195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8年3月,吴晗被捕入狱。1969年3月18日,其妻袁震被迫害致死。1969年10月11日,吴晗在狱中死去。1976年9月23日,吴晗养女吴小彦不堪迫害,在精神病院自杀。吴晗养子吴彰现定居美国。 ==參考資料== [[Category:历史学家]] [[Category:社會學家]] [[Category:中国人]] [[Category:520 教育總論]] [[Category:010 目錄學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Cite web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Configur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Date valid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Whitelist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吴 晗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