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隨機
登入
設定
關於 求真百科
免責聲明
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吴天墀 的原始碼
←
吴天墀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p style="text-indent:2em;">'''吴天墀[chí]'''(1913年1月—2004年6月8日) ,别名浦帆,四川万县(今属重庆)人,历史学家。<ref name="MY1"> [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15450096/1b7f7GgPtJbD6Zhw5P5CxrV-s4ux2Xq3brjLOnoREeL9R9tFpwrizNbe9Wcq3igm9CrDzY6q4e1Y5pQAoOTsBaadMAWQRH1P 吴天墀.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2020-07-11]</ref> * 1938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历史系,留任助教。其后历任四川省教育科学馆研究员、原西康省政府秘书兼省立雅安图书馆馆长等职。抗战胜利后,任川大历史系讲师,成都理学院副教授;齐鲁大学、尊经国学专科学校、东方文教学院及川北大学教授。 * 建国后长期担任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是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还任四川师范大学及宁夏大学兼职教授、四川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西夏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等职。 * 吴天墀学问该洽,上自先秦,下迄明清,多所涉猎,尤长于西夏史、宋史和巴蜀文化史研究,成就斐然,学术影响遍及两岸三地及海外汉学界。 <ref>[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15450096/ceb7draQCb00jkXVa-763o5toQ52Ok963jluW97lFQu8mAOe1835q8vwL5YGAt3aM8-peluv_H6SDA “吴天墀教授百年诞辰国际学术研讨会”成功召开.国学网.2020-07-11]</ref>专著《西夏史稿》1980年出版,《吴天墀文史存稿》由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年9月出版。<ref name=MY1/> ==基本信息 == {| [[File:S6832970.jpg|缩略图|右|[https://img3.doubanio.com/view/subject/s/public/s6832970.jpg 原图链接]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6781178/ 来自豆瓣读书]]] |- | 姓名 吴天墀 --------------------------------------------------------------------------------- |- | 字号 浦帆 --------------------------------------------------------------------------------- |- | 国籍 中国 --------------------------------------------------------------------------------- |- | 民族 汉族 --------------------------------------------------------------------------------- |- | 职业 教师 --------------------------------------------------------------------------------- |- | 出生地 四川万县 --------------------------------------------------------------------------------- |- | 出生时间 1913年1月 --------------------------------------------------------------------------------- |- | 去世时间 2004年6月8日 --------------------------------------------------------------------------------- |- | 毕业院校 四川大学 --------------------------------------------------------------------------------- |- | 主要成就 西夏学大家,推动了四川大学历史学的发展 --------------------------------------------------------------------------------- |} == 人物生平 == <p style="text-indent:2em;">吴天墀于1913年1月出生于四川万县(今属重庆),万县古时曾名南浦郡,中学时即寄寓异乡求学,故以“浦帆”为别名,寄寓怀乡之情。 1<p style="text-indent:2em;">934年在川大附中毕业后,考入四川大学历史系。1938年6月毕业,成为川大历史系第一个助教。1940年秋起,先后任四川省教育科学馆任研究员、西康省政府秘书兼省立雅安图书馆馆长、芦山县县长兼县立中学校长等职。 <p style="text-indent:2em;">1945年底返蓉在齐鲁大学哲史系任教。次年夏天,赴上海在原川大历史系主任何鲁之创办的中国人文研究所任研究员。 <p style="text-indent:2em;">1947年回到成都,除在川大历史系作专任讲师外,还先后在成都理学院、成都尊经国学专科学校、东方文教学院、川北大学等校任副教授或教授。50年代前期以体力劳动为生。 <p style="text-indent:2em;">吴天墀先生于20世纪30年代开始发表学术论文,是中国宋史的早期研究者,撰有《宋儒之风操与理性主义》和《张咏治蜀事辑》、《烛影斧声传疑》等名篇。 <p style="text-indent:2em;">1955年,在[[徐中]]舒、[[蒙文通]]等先生的创议下,吴先生开始了西夏史资料的搜集和研究工作。 <p style="text-indent:2em;">1956年秋,先生回到川大历史系资料室,任高级资料员。1978年重返教职,由讲师而副教授,1982年再任教授。贯注了先生长期心血的《西夏史稿》于1980年12月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后,获得高度评价。徐中舒先生为之作序,称赞“这样一部文笔通畅、组织严密的新著,给荒芜寂寥的的西夏史园地带来了春天的气息”。 <p style="text-indent:2em;">1981年3月,与吴先生本不相识的北京大学教授[[邓广铭]]先生在初阅该著后的致信吴先生表示“特别致敬”说:“您的这部新著,我认为是近来出版物中少有的上乘之作,叙事之详尽,考证之精审,参考资料之广博,以至每条附注所体现的功力之深厚,均使我不胜佩服。所以,您这部著作之出版,不止是填补了西夏史研究的空白,而且在历史科学研究领域中增添了异彩。” <p style="text-indent:2em;">1994年版《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是这样评价近几十年来西夏史研究的:“从本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亦重兴西夏和党项研究,充满活力的语言和历史研究论著不断出版。中国最重要的成果是吴天墀的《西夏史稿》,初版于1980年,后来又增补和修订再版。这部著作是当前最有价值的党项史的综合论著。”(中国社科出版社1998年中译本)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蔡美彪先生评论该书,“考订周详而不流于烦琐,叙事简明而不流于空疏”(《历史研究》1982年第4期《西夏史稿读后》)。 <p style="text-indent:2em;">《西夏史稿》问世一年半后,即得再版机会。因时间迫促,约二万字的新论只得以“订正和补充”形式按照页数行数列附于后。 <p style="text-indent:2em;">80年代初受《中国大百科全书》之邀,先生撰写了“西夏史”长条和一些短条。迎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先生重新焕发了学术青春,发表了好些引人注目的论文。例如《唃厮啰与河湟吐蕃》、《王小波、李顺起义为什么在川西地区发生》、《水神崇奉与王小波、李顺起义》、《龙昌期——被埋没了的“异端”学者》、《论党项拓跋氏族属及西夏国名》、《西夏称“邦泥定”即“白上国”新解》等。 <p style="text-indent:2em;">1998年9月,《吴天墀文史存稿》由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收入有32篇文章,内容涉及宋史、西夏和西北史,有多篇书评予以高度评价(张邦炜《读吴天墀文史存稿》,载《西南民院学报》2000年增刊。刘复生《吴天墀文史存稿读后》,载《中国史研究》1999年4期)。 <p style="text-indent:2em;">吴天墀因病于2004年6月8日在成都逝世,终年92岁。 == 人物影响 == * 长期致力于西夏史研究,1980年出版的《西夏史稿》,是西夏研究史上的里程碑,从而标志着我国西夏学迎来了科学的春天。 == 人物评价 == * [[刘复生]]:在先生的治史生涯中,西夏史并不是最主要内容。以先生的学力,若治学环境稍顺,不知会写出多少超过《西夏史稿》的鸿篇巨制。 <ref name=MYT/> * [[罗志田]]:先生之学,早年睿智,中年厚重,晚年博大,彰显出大师风范。……天墀先生是胸怀天下的士人,又有明显的四川地方特色。他素负经世之志,在国难时曾投笔从政,服务乡邦。这些经历给他带来很多生活的坎坷,也使他的学问更为通透。其论著的共性在于,既重视广土众民的国家里各区域、各民族发展的不平衡及其独自特性,更强调基层社会构建,以及民间的文化、经济网络对维系国家的重要作用。这众多面相的关联互动,凸显出多民族中国那多元丰富的内涵。<ref name="MYT"> [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15450096/a5cbrxWPZz0girfdMwLwajsaqEU07euYm5vi19dG1xGg0N4YjF3287OjhZm87m6HuE3RVCYt6yMHnlPTW8Ou7ij_VSHgKXNZxcm8mNqFL70B8Be2jXHVfg 目光四射的史学大家.中国社会科学网.2020-07-11]</ref> == 参考资料 == {{Reflist}} [[Category:中国人]][[Category:人文社科藝術人物]]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吴天墀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