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1.7.165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吳哥古蹟 的原始碼
←
吳哥古蹟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 <p style="background:#FFD1A4; color: #000000; margin:auto; padding:5px 0; "> '''吴哥城''' </p> |- |<center><img src="https://i0.wp.com/www.funtime.com.tw/blog/wp-content/uploads/2018/10/12.png?resize=700%2C393"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funtime.com.tw/blog/funtime/travel-tips-to-angkor-wat-cambodia 圖片來自funtime] </small> |} '''吴哥城'''(高棉語:ក្រុងអង្គរ )是一座[[高棉帝國]]都城遺址,位於[[柬埔寨]][[暹粒省]][[暹粒|暹粒市]]北不遠處,坐落於中央山(普農干丹,ភ្នំកណ្ដាល ''Phnum Kɑndaal'')上。吳哥是高棉继[[羅摞鄉 (巴孔寺縣)#遺址|訶利訶羅阿賴耶]]之後的都城,也是[[柬埔寨歷史]]上最重要的古都。現已闢爲'''吴哥考古园''',包括[[大吳哥]]城(大城)、[[小吳哥]]城(寺城)在内。古蹟群分布在40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包括高棉王國从9世纪到15世纪各個城池和[[神庙]],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1992年將吳哥古蹟列為[[世界文化遗产]]。 2007年國際研究團隊發現在吳哥王朝鼎盛時期,吴哥城面積近3,000平方公里,曾一度是[[工業革命]]前全球面積最大的城市<ref>{{cite journal|last1=Evans|first1=D.|last2=Pottier|first2=C.|last3=Fletcher|first3=R.|last4=Hensley|first4=S.|last5=Tapley|first5=I.|last6=Milne|first6=A.|last7=Barbetti|first7=M.|title=A comprehensive archaeological map of the world's largest preindustrial settlement complex at Angkor, Cambodia|journal=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date=2007-08-23|volume=104|issue=36|pages=14277–14282|doi=10.1073/pnas.0702525104}}</ref>。當時吳哥擁有50至100萬人口,為供應足夠[[糧食]]以及調節[[旱季]]與[[雨季]],吳哥地區建立了一套精密[[灌溉]]系統,以完善的水渠與眾多的儲水用[[人工湖]]來發展[[農業]]。 ==历史== [[吳哥王朝]]於9世紀到15世紀數百年間,在[[政教合一]]的「神王思想」之下建造了吳哥城、吳哥窟與周圍寺廟群。 ===高棉遷都=== ====訶利訶羅阿賴耶==== 西元九世纪初,高棉國王RCN-1820闍耶跋摩二世(Jayavarman II)一統柬埔寨地區,宣布自爪哇獨立,將首都建立於[[洞里薩湖]]北邊的[[訶里訶羅洛耶]](Hariharalaya),亦即在現今的[[羅洛士]]遺蹟群(Roluos)地區。闍耶跋摩二世自封為「宇宙之王」,篤信[[婆羅門教]],崇拜[[濕婆|濕婆神]],為吳哥王朝奠定[[宗教]]意識基礎。而闍耶跋摩二世政教合一的「神王思想」,在吳哥王朝傳續百年。 [[因陀羅跋摩一世]](Indravarman I)即位後,於訶里訶羅洛耶建造當地第一座寺廟—[[神牛寺]](Preah Ko),880年完成,是早期小型宗廟建築,以寺前臥有神牛為名。因陀羅跋摩一世另建有國寺[[巴孔寺]](Bakong)供奉濕婆神,是高棉第一座廟山型寺廟。 ====耶輸陀羅城(吳哥)==== 西元9世紀末,[[耶輸跋摩一世]]開始全力建設首都耶輸陀羅補羅,卽吳哥。他下令建造[[東大人工湖]](East Baray),並於巴肯山上建造國寺[[巴肯寺]],象徵[[印度神話]]世界中心的[[須彌山]],四周建有溝渠,象徵須彌山周圍的鹹海。此外,耶輸跋摩一世也建造許多[[印度教]]寺廟與修院。 967年[[羅貞陀羅跋摩二世]]的朝臣Yajnyavahara於吳哥東北方興建[[女王宮]],主要供奉婆羅門教濕婆神。以稀有的紅色[[砂岩]]雕刻精緻浮雕,被認為是吳哥雕刻藝術最高水準作品。 百年間,大小神廟競相建築。11世紀中[[優陀耶迭多跋摩二世]]建造獻給濕婆神的國寺[[巴普昂寺]],也是一座大型須彌山寺。優陀耶迭多跋摩二世並在西側挖掘[[西大人工湖]](West Baray),以替代逐漸乾涸的東大人工湖。 ===蘇利耶跋摩二世建造寺城吳哥窟=== 吳哥地區最主要的寺廟建築[[吳哥窟]],由[[蘇利耶跋摩二世]]於1113年至1150年間建造。打破傳統設計,吳哥窟是一座獻給[[毗濕奴|毗濕奴神]]的須彌山寺,也是當時的國寺。以五塔和三層迴廊構成,外有灌水的壕溝做為鹹海,牆面浮雕神話故事與蘇利耶跋摩二世個人的皇室生活。建築佔地廣闊,宏偉壯麗,牆面雕刻生動自然,為高棉古典藝術代表作,是世界第一大宗教建築。 ===闍耶跋摩七世建造大吳哥=== [[蘇利耶跋摩二世]]逝世後,[[吳哥王朝]]陷入內亂,接著外敵[[占城]]入侵,搜括破壞首都[[耶輸陀羅補羅]]。當時還是王子的[[闍耶跋摩七世]]驅逐占城人,1181年登基為王,在位三十餘年間帝國達至鼎盛。他在成為廢墟的首都大興土木,重建[[吳哥城]]。鑑於先前被占城入侵的慘痛經驗,闍耶跋摩七世將吳哥城[[城牆]]築得特別高又厚實,城外建有[[護城河]]。 城中心的[[巴戎寺]],最著名的就是以闍耶跋摩七世面容為藍本來雕刻的54尊[[四面佛]]像,也是「微笑高棉」的由來,寺廟牆上浮雕不只展現闍耶跋摩七世與占城戰鬥的壯闊場面,也有描繪市井小民的生活場景。而因為闍耶跋摩七世篤信[[佛教]],吳哥地區信仰開始由[[印度教]]轉變為佛教,在巴戎寺中也可以看到印度教與佛教並存的特殊風格。除此之外,闍耶跋摩七世還建造了大批寺廟如[[塔布倫寺|塔普倫寺]]、[[達松將軍廟]]等,也興建了不少[[醫院]]與[[旅舍]]。 ===周達觀的《真臘風土記》=== [[元成宗]][[元贞]]二年(1296年),[[周达观]]出使[[吳哥王朝|真腊]]。使团在1296年二月二十日取海路从[[温州市|温州]]开洋,顺东北[[贸易风]],经[[七洲洋]]([[西沙群岛]]海面),三月十五日抵达[[占城]],前后26日。由占城逆风而行,经真蒲、查南、半路村、佛村(菩提萨州,今[[菩薩市]]),横渡淡洋(今[[洞里萨湖]]),经四个多月,至七月才到吴哥国码头(干傍)登岸。周达观和他的使团驻吴哥一年。回国后周达观撰写了关于真腊风土民情的报告《[[真腊风土记]]》。 周達觀逗留於吳哥時為[[因陀羅跋摩三世]]在位的期間,文中記錄了當時吳哥的[[城池]]及生活,如城郭、[[宗教]]、[[司法]]、[[官僚]]、[[農業]]、[[奴隸]]、[[動植物]]、[[沐浴]]、[[衣著]]、[[器具]]、[[商業]]、[[貿易]]、[[柴]][[大米|米]][[油]][[食鹽|鹽]]等等。儘管吳哥王朝國力已逐漸走下坡,但周達觀仍記錄了一段描述國王豪華的派頭。 ===吳哥的戰亂與遺棄=== 13世紀中開始,吳哥王朝國力漸漸衰退,1431年[[暹羅]]佔領吳哥地區,更摧毀許多建築和灌溉設施。王室被迫搬離吳哥,整個地區除了做為佛教聖地之用的吳哥窟外,幾乎完全荒廢。考古學者對於吳哥地區的荒廢提出幾個理由: ====與暹羅間的戰爭==== 大部分學者認為導致吳哥的荒廢最直接的原因就是與暹羅[[阿瑜陀耶王朝]]間連年爭戰。13世紀暹羅逐步侵犯吳哥地區,至1431年暹羅佔領吳哥後,大肆毀壞城市建設。灌溉系統遭破壞後,賴以為生的田地無法耕種,吳哥王室遂遷都[[金邊]]。吳哥民眾部分遷移至暹羅首都[[大城 (泰國)|大城]],部分隨王室搬到金邊,棄守後的吳哥漸漸凋零,直至暹羅再次攻打吳哥王朝,并占領金邊,令吳哥王朝間接滅亡。 ====國教轉變==== 部分學者認為,吳哥人的信仰自印度教轉變為[[上座部佛教]]後,佛教教義否定對王族個人崇拜,使得原本基層民眾對「神王」的尊崇遭到破壞,王權對人民的束縛逐漸鬆散。 ====公共工程疏失==== 連年與暹羅的戰爭使得王室對公共工程建設越來越疏於照管,吳哥地區稻田的灌溉系統一旦沒有好好維護,生產食糧便不足以應付龐大的人口,經濟規模也隨之減小,導致人口外移。澳洲學者組成的大吳哥研究計劃於2007年指出,灌溉系統成就了當時的吳哥城,但也可能因為龐大的系統中部分灌溉渠道錯置,導致過度開發水資源,造成水源枯竭。 ===重新發現與整修=== 吳哥城被遺棄後,最遲於16世紀六十年代被柬埔寨人重新發現。據葡萄牙人[[迪尤哥·都古托]]於1599年所寫的一份報告,大約在四十年前,柬埔寨的一位國王騎象打獵,在經過一個廢墟時絆倒。國王對此處建築的巨大規模驚羡不已,曾計劃將宮廷遷往此處。根據吳哥的碑銘顯示,在1577年至1578年期間,王室資助修復了吳哥的部份寺廟。 [[方濟各會]][[修士]][[安東尼奧·達·馬格達連那]]於1586年訪問了吳哥,但他認為吳哥寺廟是猶太人建立的,因為他不相信柬埔寨人具有如此高超的建築技術。1857年,駐[[馬德望]]的法國[[傳教士]][[夏爾·艾米爾·布意孚]][[神父]]亦有報告吳哥狀況,但均未引起西方世界的注意。 1860年1月,[[法國]]學者[[亨利·穆奧]]在森林中發現吳哥遺跡,並出版此趟旅行記錄,世人開始對吳哥產生興趣。1863年法國[[殖民地]]政權建立,學者慕名而來挖掘叢林中的吳哥遺址。1866年,法國殖民政府開始進行系統研究,19年後編定一份吳哥王室年表。[[二次世界大戰]]後柬埔寨王國獨立,雖然持續對吳哥進行維護,但在20世紀後半,柬埔寨出現政治和軍事動亂,[[越戰]]、[[赤柬]]、內亂等等,使得吳哥廟宇群也遭到破壞和竊盜。199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佈將吳哥古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國際修繕團隊進駐吳哥遺址群,至今仍持續修護中。 ==古迹列表== * [[大吴哥]](Angkor Thom) * [[小吴哥]](Angkor Wat) * 巴云寺(Baksei Chamkrong) * [[巴孔寺]](Bakong) * [[斑黛喀蒂寺]](Banteay Kdei) * [[班蒂色瑪寺]](Banteay Samré) * [[女王宫]](Banteay Srei) * [[巴普昂寺]](Baphuon) * [[巴戎寺]](Bayon) * [[周薩神廟]](Chau Say Tevoda) * [[東大人工湖]](East Baray) * [[西大人工湖]](West Baray) * [[东梅奔]](East Mebon) * [[西梅奔]](West Mebon) * [[豆蔻寺|荳蔻寺]](Prasat Kravan) * [[Kbal Spean]] * the [[Khleangs]] * [[Krol Ko]] * [[羅蕾寺]](Lolei) * [[涅盤宮]](Neak Pean) * [[空中宫殿]](Phimeanakas) * [[巴肯山]](Phnom Bakheng) * [[豬山]](Phnom Krom) * [[亞揚寺/阿約寺]](Prasat Ak Yum) * [[圣剑寺]](Preah Khan) * [[神牛寺]](Preah Ko) * [[Preah Palilay]] * [[聖皮度寺]](Preah Pithu) * [[變身塔]](Pre Rup) * [[Spean Thma]] * [[皇家浴池]](Srah Srang) * [[塔布倫寺|塔普倫寺]](Ta Prohm) * [[達松]](Ta Som) * [[茶膠寺]](Ta Keo) * [[群象台]](Terrace of the Elephants) * [[十二塔庙]](Prasat Suor Prat) * [[癲王台]](Terrace of the Leper King) * [[塔瑪儂遺址]](Thommanon) ==影片== <div style="float:left; margin:10px 10px 10px 10px"> {{#evu: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P32nSHZSjM |alignment=center |dimensions=480 |container=frame |description=“泰国”的著名【吴哥古迹】~ ‘高棉’遗址 ;时间长河里的不灭信仰!有着怎样的非凡历史呢? Famous 【Angkor Monuments】 in "Thailand" }} </div> {{-}}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738 東南亞]]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Cite journal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Configur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Date valid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Whitelist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吳哥古蹟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