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含油气盆地 的原始碼
←
含油气盆地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center><img src=https://p3.itc.cn/q_70/images03/20230311/3f7d60684789483ab26d7eb5c83c9185.jpeg width="350"></center> <small>[https://www.sohu.com/a/652570469_257321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small> |} '''含油气盆地'''是一个科技名词。 现代[[汉字]]是指楷化后的汉字<ref>[https://cul.sohu.com/a/533909977_120237147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汉字],搜狐,2022-03-30</ref>正楷字形,包括繁体字和简体字。现代汉字即从甲骨文、金文<ref>[https://history.sohu.com/a/526292470_120080209 华夏古汉字《金文》],搜狐,2022-03-01</ref>、籀文、[[篆书]],至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演变而来。汉字为汉民族先民发明创制并作改进,是维系汉族各方言区不可或缺的纽带。现存最早可识的汉字是约公元前1300年殷商的甲骨文和稍后的金文, 再到[[秦朝]]的小篆 和隶书, 至汉魏隶书盛行,到了汉末隶书楷化为正楷,盛行于魏晋南北朝,至今通行。 ==名词解释== 含油气盆地指地壳上具有统一的地质发展史并已发现油气田的[[沉积]]盆地。由于含油气盆地具有统一的地质发展史,因而发育着统一的油气生成、运移和聚集等基本[[石油]]地质条件及特征,有其特定的规律性。含油气盆地是油气生成、运移和聚集的基本地质单元。 介绍 对于含油气盆地的理解,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具有统一的地质发展历史。 (2)在地壳上必须是曾经是一个洼陷区,有较厚的沉积岩层分布,曾经历长期、持续、稳定沉降状态,以造成对生油有利的环境。 (3)经受一定程度的构造运动,以推动油气运移和形成圈闭,当然,构造运动不能过度强烈,不致破坏油气生成和聚集。 (4)盆地内生、储、盖层、圈闭发育,并具有良好的生、储、盖组合。 (5)含油气盆地的范围大小不一,差别很大,面积从几十平方公里到上万平方公里。如世界上最大的含油气盆地-波斯湾盆地,面积达296.17万平方公里;我国最大的含油气盆地-塔里木盆地,面积为55.7万平方公里;我国西部的民和盆地,面积仅9000平方公里;美国西部的洛杉矶盆地,面积仅3900平方公里。 (6)含油气盆地内部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不同的大地构造单位,各单元的沉积过程和油气生成、聚集条件在具全盆地共性的基础上,可以有一定的差异性。如渤海湾盆地是新生界盆地,这是统一的,但其南部以古近系(下第三系)含油为主,北部以新近系(上第三系)含油为主;油气丰富程度也有差异。 (7)盆地内存在油气田。 构造 含油气盆地从整体上是一个统一的沉降区;但就其内部来说,无论是基底还是沉积盖层,并非都是一个简单的光坦凹面或平面,其基底不仅有起伏,沉积盖层也常有各种变形。由于基底和盖层的性质不同,含油气盆地的构造特征也较复杂。因此,其内部又可进一步划分为若干个次一级构造单元。 在一般盆地内,基底起伏形成的隆起与坳陷属一级构造单元。隆起以相对上升占优势,沉积盖层较薄且往往发育不全,沉积间断较多,在毗邻坳陷的翼部容易出现地层超覆和岩性尖灭带,有利于油气聚集。坳陷是盆地内基底埋藏最深的区域,沉积盖层发育完全,厚度大、岩性岩相稳定,是有利于油气生成的区域,成为含油气盆地的油源区。 盆地边缘的斜坡区,也属于一级构造单元,同毗邻坳陷的隆起翼部相似,也是有利的油气聚集区。盆地内最低一级构造单元为背斜、单斜和向斜,俗称三级构造(或局部构造),是形成油气田的构造单元。由局部构造组成的构造带即为二级构造单元,控制油气聚集带的形成。 对一般含油气盆地而言,多包括上述三级构造单元。但是,在某些地质构造较复杂的大型含油气盆地内,在隆起与坳陷之下,还可划分出次级单元凸起与凹陷,因不带普遍性,可列为亚一级构造,不必另立级别。 分类方法 在油气勘探中,为了将未知含油气盆地与已知含油气盆地进行对比,常常将沉积盆地或含油气盆地进行分类。含油气盆地分类方案较多,归纳起来,主要有3大类: ①按槽台学说划分盆地类型,这种分类从20世纪50年代起沿用至今。主张这种分类的代表为И.О.布罗德; ②主要是根据板块活动的性质进行盆地分类,以W.R.迪金森(1974,1977)和A.W.巴利(1980)为代表; ③以古生代槽台体制和中、新生代板块构造体制为基础进行盆地分类,主张此方案的为中国朱夏(1981)。 此外,有些石油地质学家,主张采用以地球动力学为基础的盆地成因分类。例如,中国陈发景等(1981)和M.P.沃森(1986)主张,将中国中、新生代盆地划分为裂谷型盆地和前陆(或挠曲)型盆地两大类。中国刘和甫(1986)划分为张裂环境、挤压环境、剪切环境和重力环境4类。在上述的盆地分类方案中,盆地类型都是指某一时期的原型,实际上很多盆地都是由几种盆地原型有规律组合而成,D.R.金斯顿(1983)称之为多旋回盆地。除少数较年轻的中、新生代盆地外,普遍为多种类型叠加的古生代和中、新生代盆地。因此,盆地的形成、构造演化是当前盆地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之一。区分不同旋回时期不同性质的盆地,可以对含油气远景作出正确的评价。 ==参考文献== [[Category:800 語言學總論]]
返回「
含油气盆地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