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2.74.138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合骨 的原始碼
←
合骨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合骨 </big>''' |- |<center><img src=http://www.ee99.net/uploads/allimg/121117/1-12111H03Kc35.jpg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www.ee99.net/a/zhongyiyangsheng/jingluoyangshen/2012/1117/3229.html 来自养生网的图片]</small> |- |- | align= light| |} 合谷,出《灵枢·本输》。别名虎口。属手阳明大肠经。原穴。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或以一手的拇指指骨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而有桡神经浅支,深部有正中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并有手背静脉网,近侧为桡动脉从手背穿向手掌之处。主治发热,头痛,目赤肿痛,鼻衄,血渊,咽喉肿痛,齿痛,[[耳聋]],面肿,口眼斜,中风口噤,[[热病]]无汗,多汗,消渴,黄疸,痛经,经闭,滞产,等。直刺0.5-0.8寸。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合谷 国际编号; LI4 别名; 虎口、合骨 出处; 《灵枢·本输》 归经; 手阳明大肠经 类属; 原穴 功效; 镇静止痛,通经活经,清热解表 主治; 发热,头痛,目赤肿痛等 操作; 直刺0.5-0.8寸 主要配伍; 合谷配三阴交主治月经不调 ==名称释义== (1)合谷。合,汇也,聚也。谷,两山之间的空隙也。合谷名意指大肠经气血会聚于此并形成强盛的水湿风气场。本穴物质为三间穴天部层次横向传来的水湿云气,行至本穴后,由于本穴位处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肌肉间间隙较大,因而三间穴传来的气血在本穴处汇聚,汇聚之气形成强大的水湿云气场,故名合谷。 (2)虎口。虎,八卦中的寅木也,风也。口,出入之所也。虎口名意指穴内的气血物质运动形式为风木的横向运动。 (3)容谷。容,容纳、包容也。谷,两山之间的空隙也。容谷名意指三间穴传来的气血物质在本穴被包容、聚集。 (4)合骨。合,汇也,聚也。骨,水也。本穴物质为三间穴的水湿之气汇合而成,所处为天部,其状为云,富含水湿,故名合骨。 (5)含口。含,包含、容纳也。口,脾胃之属也。含口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有脾土的长养特性。本穴物质为三间穴传来的天部水湿之气,由本穴外传时也是以风木的形式横向外传,但由于其水湿云气有温热之性,因而还有部分水湿之气气化上行于天,表现出脾土的长养特性,故名含口。 (6)大肠经原穴。本穴物质由三间穴的水湿云气而汇聚,性温、量大、所处范围广,可担当起充补大肠经整条经脉气血的作用,故为大肠经原穴。 ==功能作用== 推动天部层次的气血运动,向天部层次输送水湿云气。 ==解剖== 在第一、二掌骨之间,第一骨间背侧肌中,深层有拇收肌横头;有手背静脉网,为头静脉的起部,腧穴近侧正当桡动脉从手背穿向手掌之处;布有桡神经浅支的掌背侧神经,深部有正中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 ==临床运用== 1.合谷为大肠经原穴,属阳主表,取清走衰,宣泄气中之热,升清降浊,疏风散表,宣通气血之功。 2.合谷总治头、面各症。用之得法,针到病除。齿、眼、喉咙(咽喉)等症之特效穴。 3.牙痛用(飞经走气)法。1、针尖向上斜刺,强捻转使针感到头部,2、提针至皮下,针尖相下斜刺,使针感到指头,如此反复3次,留针30分钟,痊愈。 4.齿痛:合谷两穴并针刺,留针3分钟,针到病除。 5.牙痛、口歪、臂肩不能举、大拇指、食指不能屈伸:针刺合谷穴特效。 6.风火牙痛不能饮食:1合谷2颊车3中脘4足三里5留针30分钟。 7.牙关不开、口眼歪斜:1合谷2地仓3颊车。拔牙麻醉穴:1合谷2足三里。 8.合谷补,泻之法:补法、先呼后吸时针之。泻法、先吸后呼时针之。 9.头痛:1合谷2风池。 10.癫痫及安神、镇惊:1合谷;2百会;3神门。 11、目赤:1合谷;2丝竹空;3精明。 12.鼻窦炎:1合谷;2迎香。 13.局部性肌肉痉挛:用点刺法,快针前浅刺,或强刺法。 14.哮喘剧烈时:1先针合谷,2使患者平卧,用五柱灸法。膻中为中心,左、右为神封,上为玉堂,下为中庭。 15.针四关穴:1左、右(合谷);2左、右(太冲)。 a降低血压,镇静神经,调整机能,开关节而利痹疏风,行气血,通经络,清滞瘀。 16.止汗:a补合谷,泻腹溜(补合谷可使汗腺收缩)。 发汗:a泻合谷,补腹溜(重泻合谷,使汗腺松弛) 17.急性外膜炎,旺盛全体机能(清理肚脐以上部位): a合谷 b曲池。合谷升而能散,曲池走而不守。 18.调理肠胃,宽中理气:a合谷b足三里。合谷为大肠经之原穴,气能升降,血能宣通。足三里为土中之土(胃经为戊土,三里为胃经之合穴亦为戊土)。补之益气理中,泻之升阳降浊。如有湿热壅遏,浊滞中宫,蓄食停饮,腹胀嗳气,引湿浊下行,导浊降逆而安中宫。 19.安胎:a泻合谷b补三阴交。血旺气衰。 堕胎:a补合谷b泻三阴交。血衰气旺。 a合谷:大肠经之原穴,大肠经为肺俯,主气当补。 b三阴交:脾、肝、肾三脉之会穴。主阴血,血当补,不当泻。 20.脾病:a合谷b三阴交。 ==配伍== 合谷配颊车、迎香,有通经活络止痛作用,主治牙痛,面痛,面瘫。有疏风解表,宣肺利窍作用,主治感冒,头痛,发热,鼻塞。 合谷配列缺,为原络配穴法。 合谷配太冲,称四关穴,有镇静安神,平肝熄风作用,主治癫狂,头痛,眩晕,高血压。 合谷配风池、大椎,有清热凉血,截疟作用,主治皮肤瘙痒,荨麻疹,疔疮,疟疾。 合谷配三阴交,有调经活血催产作用,主治月经不调,痛经,经闭,滞产。 ==腧穴定位== 简便定位 在第一、二掌骨之间,当第二掌骨桡侧之中点处;或拇、食两指张开,以另一手的拇指关节横纹放在虎口上,当虎口与第一、二掌骨结合部连线的中点;拇、食指合拢,在肌肉的最高处即是。 解剖定位 此腧穴在第1、2掌骨之间,第1骨间背侧肌中,深层有拇收肌横头;有手背静脉网,腧穴近侧正当桡动脉从手背穿向手掌之处;布有桡神经浅支的掌背侧神经,深部有正中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 ==功效== 镇静止痛,通经活经,清热解表。 ==功效机制== 此穴为手阳明大肠经之原穴,长于清泻阳明之郁热,疏解面齿之风邪,通调头面之经络,是治疗热病发热及头面五官各种疾患之要穴,《四总穴歌》中将这一功效主治特点归纳为"面口合谷收"。由于大肠经与肺经相表里,肺主皮毛,大肠经是肺经的表经,而且合谷与肺经的络脉直接相通,故此穴可以宣肺理气,疏风解表,调汗泻热,是治疗表证的要穴。对于汗证,此穴有双向调理作用,无汗可发汗,汗多可止汗。另外合谷的泻热作用还可用于疟疾发热。此穴为大肠经原穴,为大肠经原气所输注之处,大肠经络肺过胃属大肠,故可调节胃肠功能,具有和胃降气,调中止痛,通腑泻热之功,治疗各种胃肠道疾患。此穴居于虎口,为人身气血之大关,又善熄风镇痉,醒脑开窍,故常用于治疗惊风、抽搐、癫狂、癫痢诸疾。阳明经多气多血,此穴是阳明经之原穴,又位关口,是调理人体气机之大穴,通过调气,以达理血活血,通经止痛之效,故可用于治疗妇产科各种气血不和之疾患。肺主皮毛,与大肠相表里,所以热毒郁滞皮肤之疾患可通过泻合谷,以调肺气、解热毒,驱邪毒外出。此穴为大关,通经活络、舒筋利节之力甚强,可治疗大肠经循经部位的疼痛、麻木、冰冷、发热、瘫痪等。 ==主治病症== 身热、头痛、眩晕、目赤肿痛、鼻衄鼻渊、咽喉肿痛、齿痛面肿、耳聋、失音、牙关紧闭、口眼歪斜、痄腮;发热、恶寒、咳嗽、无汗或多汗、疟疾;脘腹疼痛、呕吐、便秘、痢疾;小儿惊风、抽搐、癫狂、癫痫;痛经、闭经、滞产;瘾疹、皮肤瘙痒、疔疮、丹毒;肩臂疼痛、手指肿痛、麻木、半身不遂。 ==配伍应用== 腹痛:合谷、陷谷(《针灸学》上海中医学院编)。 便秘:合谷、照海、大敦(《针灸学概要》)。 痢疾:合谷、足三里、大肠俞、小肠俞(《新针灸手册》)。 齿痛:合谷、外关、人中、太溪(《针灸大全》)。 目赤肿痛:合谷、睛明、四白、临泣(《针灸大成》)。 目翳:合谷、光明、太阳、睛明(《针灸易学》)。 失音:合谷、鱼际、间使、神门、然谷、肺俞、肾俞(《针灸集成》)。 热病汗不出:合谷、商阳、阳谷、侠溪、厉兑、劳宫、腕骨(《针灸聚英》)。 瘾疹:合谷、肩髃、曲池、手三里、环跳(《针灸逢源》)。 中暑:合谷、人中、内关、足三里(《针灸学手册》)。 ==保健养生== 因手阳明大肠经经过下牙龈,因此下牙疼痛时按合谷5分钟,疼痛会减轻。如果患牙龈炎,并且持续时间较长,反复发作,经常按压合谷也有效果。合谷还是一个急救穴。如因中暑、中风、虚脱等导致晕厥时,可用拇指掐捏患者合谷,持续2~3分钟,晕厥一般可缓解。如果同时用指尖掐按人中,醒脑回苏的效果更好。痔疮发作、便血时,可以按摩或搓揉合谷,也可用指尖、笔芯刺激,以有酸胀感为佳。此外,它还可以治疗湿疹,在合谷周围刮痧5分钟。一般痧一出,湿疹就会减轻,再连续刮2次,不太严重的湿疹就会基本痊愈。合谷为全身反应的最大刺激点,可 以降低血压、镇静神经,常用拇指指腹垂直按压此穴,每次1~3分钟,还有健脾胃的作用,对头痛、耳聋、视力模糊、失眠、神经衰弱等症都有很好的调理保健功能。 ==腧穴操作== 针刺; 直刺0.5~1.0寸,局部酸胀,可扩散至肘、肩、面部;或深刺2.0~3.0寸,透劳宫或后溪时,出现手掌酸麻并向指端放散。针刺时针尖不宜偏向腕侧,以免刺破手背静脉网和掌深动脉而引起出血。此穴提插幅度不宜过大,以免伤及血管引起血肿;孕妇禁针。 灸法; 艾炷灸或温针灸5~9壮,艾条灸10~20分钟。 按摩; 按法、点法、揉法、按揉法、点揉法、点按法、掐法等。 ==古文摘录== 定位记载 《灵枢·本输》:在(手)大指歧骨之间。 《针灸甲乙经》:在于大指次指间。 《备急千金要方》:在手大指虎口两骨间陷者中是。 《千金翼方》:在虎门后纵纹头,立指取之宛宛中。 《太平圣惠方》:手大指两骨罅间宛宛中。 《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在大指次指虎口歧骨间动脉中。 ==主治记载== 《针灸甲乙经》:痱痿臂腕不用,唇吻不收;聋,耳中不通;[[齿龋痛]];喉痹;瘖不能言;疳疟;狂易。 《备急千金要方》:热病汗不出;紧唇;门噤不开;鼻鼽清涕出;面腹肿;吐舌颈戾喜惊。 《千金翼方》:产后脉绝不还,胎上抢心;耳聋飕飕然如蝉鸣;烦热头痛。 《外台秘要方》:衄;目痛,瞑。 《太平圣惠方》:目不明,[[生白翳]];皮肤痂疥,遍身风疹;小儿疳眼。 《针灸资生经》:疮毒久不合。 《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头、面、耳、目、鼻,颊、口、齿诸疾;偏正头风;手臂膊痛红肿;手臂挛不能握物。 《针经摘英集》:伤寒在表;发热恶寒,头项痛,腰脊强,无汗,尺寸脉俱浮;此穴能表发汗大妙。 《普济方》:腰脊内引痛不得屈伸,近上痛者。引《全婴方》云:卒中风毒,如口眼歪斜,语言不得。 《针灸大成》:伤寒大渴,脉浮在表发热恶寒,头痛脊强,无汗,寒热疟,鼻衄不止热病汗不出,目视不明,生白翳,下齿龋耳聋,面肿,唇口不收,瘖不能言,口噤不开,偏风,风疹,痂疥,偏正头痛,腰脊内引痛,小儿单乳蛾。 《医学入门》:目痛烂弦胬肉,生翳拔睛倒睫,一切目疾;口疮重舌,舌裂,舌强;四肢痿痹;小儿惊风卒死;妇人通经下胎。<ref>[https://www.chazidian.com/r_ci_db5c09924e421b0fc0b681413bdfed38/ 合骨], 查字典 ,</ref> =='''参考文献'''== [[Category:390 人類學總論]]
返回「
合骨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