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3.59.111.183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合踝龍屬 的原始碼
←
合踝龍屬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合踝龍屬'''<br><img src="https://www.itsfun.com.tw/cacheimg/c1/27/92f4c97ad854bb2aedcddec72a87.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itsfun.com.tw/%E4%B8%A6%E5%90%88%E8%B8%9D%E9%BE%8D/wiki-8030676-1656456 圖片來自itsfun]</small> |} '''合踝龍屬'''([[學名]]:''Syntarsus''),又名'''堅足龍'''或'''並合踝龍''',意為「接合的跗骨」,是[[腔骨龍科]]的一[[屬]][[恐龍]],生存於[[侏儸紀]]早期。 由於牠的學名已由一種[[鞘翅目]]的[[昆蟲]]所有,故在2001年被三位[[昆蟲學|昆蟲學家]]更名為''Megapnosaurus''(意為「大死亡蜥蜴」)。但是一些[[古生物學家]]並不喜歡這個名字,而這兩個名稱亦有使用。某些早期重建圖,將合踝龍畫成有羽毛恐龍,但實際上合踝龍與其近親可能都沒有羽毛。 合踝龍幾乎與[[腔骨龍]]完全一樣。[[葛瑞格利·保羅]](Gregory S. Paul)於1993年曾建議將合踝龍與腔骨龍合併。在2005年,[[亞當·耶茨]](Adam Yates)提出合踝龍可能是腔骨龍的異名。於2004年,Michael A. Raath在兩份論文中質疑合踝龍是腔骨龍的[[異名]]的說法,他同時也使用原有的學名。 ==敘述== 合踝龍由鼻端至尾巴長約3米,重約32公斤。在[[津巴布韋]]的[[化石]]層中,就發現了30個合踝龍標本,故古生物學家認為牠是群體狩獵的。合踝龍的眾多化石,分別來自於[[侏羅紀]]早期的不同年代地層:[[赫塘階]]、[[錫內穆階]]、[[普林斯巴赫階]],這意味者合踝龍與其近親是群高度繁盛的族群。 合踝龍是一類從其祖先的生活環境(可能是[[南美洲]])擴展至世界各地的例子。這類小型的獵食者與早期的恐龍有同樣的特徵,由於在[[非洲]]及[[美國]]西南部發現其蹤跡,估計牠們在[[盤古大陸]]時期就已經由一大洲遷徙至另一大洲。非洲及美國標本的差異是在[[種]]層面,這都支持了這種遷移的說法。2004年,兩批發現於[[中國]][[雲南]][[昆明]][[祿豐組]]地層,分別屬於前肢與後腳的化石被初步鑑定為合踝龍屬相似種(cf. ''Megapnosaurus'' sp.),更進一步提供合踝龍為泛大陸生物的可能證據<ref>{{ Cite journal | last1 = Irmis | first1 = R. B. | year = 2004 | title = First report of ''Megapnosaurus'' (Theropoda: Coelophysoidea) from China | journal = ''PaleoBios'' | volume = 24 | issue = 3 | pages = 11-18 | issn = 0031-0298 | doi = | url = https://ucmp.berkeley.edu/research/paleobios/paleobios-back-issues/2004-2000/ }}</ref>。 '''辛巴威合踝龍'''(''S. rhodesiensis'')的[[化石]]有將近30個標本。北美洲的'''卡岩塔合踝龍'''(''M. kayentakatae'')只有一個小冠飾,且顯示有[[演化]]至較大腔骨龍科的跡象(如[[雙脊龍]])。就像雙脊龍,這兩個物種都是屬於[[角鼻龍下目]]及腔骨龍超科。但近年來,腔骨龍超科是否屬於角鼻龍下目有許多爭議,大部分研究認為兩者是分開演化的。牠們的[[前上頜骨]]及[[上頜骨]]之間有一個弱的關節,形成了一個往下彎的鉤狀上頜。由於有研究指出牠的骨頭結構及前方牙齒較弱,難以咬死及緊纏獵物,所以早期的假說認為牠是食腐動物。 根據化石的年齡鑑定,合踝龍死亡時的平均年齡為7歲。 在2011年,科學家比較合踝龍、現代[[鳥類]]與[[爬行動物]]的[[鞏膜環]]大小,提出合踝龍可能屬於無定時活躍性的動物,覓食、移動行為跟白天黑夜沒有正相關,只休息短暫時間<ref>{{cite journal|author=Schmitz, L.; Motani, R. |year=2011 |title=Nocturnality in Dinosaurs Inferred from Scleral Ring and Orbit Morphology |journal=Science |volume=332 |issue= |pages= |doi=10.1126/science.1200043 |pmid=21493820}}</ref>。 在津巴布維合踝龍的化石裡,曾發現[[脛骨]]、[[蹠骨]]的骨折癒合痕跡。另一個標本的第二薦部[[肋骨]]的骨壁有不對稱性,這可能導因於生長時的病變,當所屬群體數量多時較容易發生生長病變,因此可以間接透露該動物的生長環境狀況。 ==大眾文化== 在[[探索頻道]]的電視節目《[[恐龍紀元]]》(When Dinosaurs Roamed America)中,一隻[[雙脊龍]]將一隻[[近蜥龍]]殺死,並嚇走一群合踝龍。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 380 動物學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Cite journal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Configur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Date valid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Whitelist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合踝龍屬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