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3.58.45.238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台灣基督教新教 的原始碼
←
台灣基督教新教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div style="float:right; margin:-10px 0 0 10px; max-width:320px"> {| class="wikitable" |- !<p style="background: #579193; color: #FFFFFF; margin:5px auto; padding:10px 0;”>台灣基督教新教</p> |- |<center><img src="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6/6d/Jinan_Church%2C_Presbyterian_Church_in_Taiwan_20060424.jpg/300px-Jinan_Church%2C_Presbyterian_Church_in_Taiwan_20060424.jpg" width="280"> </center> <small>[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F%B0%E7%81%A3%E5%9F%BA%E7%9D%A3%E6%95%99%E6%96%B0%E6%95%99 圖片來自維基百科]</small> |- |} </div> <div style="margin-bottom:10px;"> <p style="text-indent: 30px; line-height:30px">臺灣的[[新教]][[基督徒]]人口146萬人,雖然在整體[[臺灣人口]]中居於少數(逾6%),遠少於[[道教]]、[[佛教]]等傳統宗教,但在商界、政界等[[公眾人物]]領域的比例較高,使基督徒在臺灣社會仍具有一定的影響力。而相對於[[漢族]],[[原住民族]]以基督宗教為主要信仰,此為[[二戰]]後新教和天主教在原住民族地區的積極宣教、以及[[在地化]](英语:[[Inculturation]])措施所致。 </p> ==荷治時期== <div style="margin-bottom:20px; margin-top:20px;"> <p style="text-indent: 30px; line-height:30px">基督新教在[[臺灣荷蘭統治時期]]1627年由[[歸正宗]]傳教士[[干治士]](Georgius Candidius)傳入,當時的傳教工作屬於殖民政策的一部分,傳教士皆隸屬於[[荷蘭東印度公司]],由荷蘭東印度公司支薪,不像現代由教會奉獻支薪,傳教實際政治目的是對原住民進行文化改造,減少原住民與殖民者的矛盾,以及不同原住民族群間的矛盾,此時期的傳教工作隨著[[鄭成功]]入台以及屠殺[[西拉雅]]族之後宣告結束。 此時期的傳教工作有兩個階段,在1636年以前缺乏組織,傳教工作以口述方式實施,具體行為如背誦祈禱文和教義問答,1636年後開辦學校,並且採用了以拉丁字母書寫的[[新港語]]為工具實施宗教教育,解決原住民沒有文字的問題,由於語言工具落後,此時並沒有完整的翻譯聖經,僅有少數[[新港語]]的[[福音書]]。</p> </div> ==明鄭時期== <div style="margin-bottom:20px; margin-top:20px;"> <p style="text-indent: 30px; line-height:30px">[[鄭成功]]殖民期間實施禁教政策,信仰基督教的原住民被迫選擇放棄信仰或逃到深山。此時明鄭諮議參軍[[陳永華]]為革除荷蘭人所留下的基督教信仰,以及實施儒家思想漢化政策,積極興建孔廟、[[玄天上帝]]廟、關聖帝廟等漢人寺廟。也利用免除[[徭役]]措施誘使原住民接受漢化教育,相對於荷蘭的語言本土化政策,明鄭時期的宗教政策不僅打擊基督教,也嚴重打擊原住民語言。</p> </div> ==清朝時期== <div style="margin-bottom:20px; margin-top:20px;"> <p style="text-indent: 30px; line-height:30px">1683年6月(康熙22年)[[施琅]]攻陷臺灣,之後向[[康熙]]表達臺灣的重要性爭取經營臺灣,上奏清廷建議奉臺灣民間信仰的媽祖「天妃」賜晉天后,1684年(康熙23年)清廷准奏,此後主流信仰改為祭拜媽祖,透過宗教傳播方式讓臺灣居民轉移認同感接受大清政權。此後又因[[乾隆]]、[[嘉慶]]的禁教政策,使得東亞很長一段時間沒再出現傳教士。1865年6月16日([[同治]]四年)英國[[長老會]]的[[馬雅各]]醫生抵臺,1872年3月7日([[同治]]十一年)加拿大[[長老會]]的牧師[[馬偕]]牧師抵台。此時期的傳教工作初期常受到漢人暴力反抗,不時發生破壞教堂以及殺害教徒的事件,直到[[樟腦戰爭]]後傳教士才有相對安全的環境,並且傳教工作逐漸走向[[政教分離]](如公開反對英國當局的鴉片貿易),傳教語言主要使用白話[[閩南話]],信仰核心為[[加爾文主義]],以教育和醫療作為傳教工作的基礎建設,現存的有[[新樓醫院]]、[[馬偕醫院]]、[[淡江中學]]、[[真理大學]]等。 </p> </div> ==日治時期== <div style="margin-bottom:20px; margin-top:20px;"> <p style="text-indent: 30px; line-height:30px">此時期的基督教延續[[馬雅各]]與[[馬偕]]的[[長老會]]傳教工作,雖然日本政府對基督教抱持警戒態度,但由於長老會對於當局的政策大多配合,如配合皇民化政策實施日語禮拜,因此基督教不像過去因為政權變遷而被消滅。</p> <ul style="line-height:36px; margin-left:20px; list-style-position:outside;"> <li><b style="margin-right:5px; margin-left:5px;">1926年</b>,由[[中國]]基督教徒自行創辦的[[真耶穌教會]]從福建傳入臺灣,此教派的作風與公共關係頗具有神秘色彩。</li> <li><b style="margin-right:5px; margin-left:5px;">1928年8月</b>,日本[[救世軍]]軍官[[山室軍平]]來台宣教,在台北、台中設立據點,日後陸續設立了八個部隊。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成為戰敗國,日本人被遣返,也暫時結束了[[救世軍]]在台灣的發展。</li> </ul> '''教育敕語與基督教關係'''<br> <p style="text-indent: 30px; line-height:30px">1890年10月30日,日本頒佈了[[教育敕語]]作為思想教育主軸,宣讀完要對天皇簽名行最敬禮。終戰前日本天皇具有神格地位,此舉對基督教而言形同偶像崇拜,也因此發生了[[內村鑑三]]不敬事件。1895年日本開始對台殖民統治,[[教育敕語]]也在此實施而產生政府與教會間的緊張關係。</p> '''無教會主義'''<br> <p style="text-indent: 30px; line-height:30px">[[無教會主義]]為日本神學家[[內村鑑三]]所提出的思想,以師徒制宣教。起初無教會主義雖然在日本引起軒然大波,不過當時台灣還在清治時代。日治時代之後[[矢內原忠雄]]將此思想傳給一些台灣留學生,如[[葉榮鐘]]、[[陳茂源]]、[[張漢裕]]、[[陳茂棠]]、[[郭維租]]等人,而[[矢內原忠雄]]的另一名學生[[高橋三郎]]也曾應邀來台講道。</p> </div> ==國民黨政府戒嚴時期== <div style="margin-bottom:20px; margin-top:20px;"> '''國語教派進入與美援工作'''<br> <p style="text-indent: 30px; line-height:30px">1949年10月[[中國共產黨]]正式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政府]]敗退到臺灣,[[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無神論政策使許多中國教會撤退到台灣,形成今日教派林立,這些新進教派流入使[[官話和合本]]聖經成為主流,打擊早期[[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的語言本土化政策。</p> <p style="text-indent: 30px; line-height:30px">新進教派主要在人口密集處與學校吸收成員,偏遠地區幾乎沒有設立據點,但有時會用一種稱為短宣的形式實施零星的鄉村傳教活動,通常效果不佳。1950年的美援政策讓一些教會從事發麵粉的社會工作,因此被譏為麵粉教,此時盛行將麵粉袋加工成內褲使用,至今仍然可以找到印有中美合作的加工內褲。</p> '''普世教協與護教反共對立'''<br> <p style="text-indent: 30px; line-height:30px">1950年代世界局勢處於[[冷戰]]狀態,同時西方發起了[[普世教會合一運動]]以及1948年成立了[[普世教會協會]](簡稱普世教協或WCC),由於普世教協的立場接納社會主義國家,並且主張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導致意識形態與政府當局衝突。臺灣基督教環境因此分為兩個陣營,名義上是教義之爭,實際上政治意識形態之爭,當時主導相關活動的人物為美國基要派牧師[[卡爾·麥堅泰]](英语:[[Carl McIntire]])與[[國民黨]]要員[[張靜愚]],這段期間發生不少[[愛國主義]]衍生的衝突: </p> <ul style="line-height:36px; margin-left:20px; list-style-position:outside;"> <li><b style="margin-right:5px; margin-left:5px;">1951年</b>[[臺灣基督長老教會]]加入普世教協。</li> <li><b style="margin-right:5px; margin-left:5px;">1962年</b>[[國民黨]]要員[[張靜愚]]發起基督教護教反共聯合會與普世教協對立,國語教派陸續加入此陣營。</li> <li><b style="margin-right:5px; margin-left:5px;">1970年6月17日</b>發生[[謝緯]]牧師車禍撞樹事件,但後人對實際死因有所質疑。</li> <li><b style="margin-right:5px; margin-left:5px;">1970年7月30日</b>[[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為了避免與政府當局擴大衝突,[[高俊明]]牧師暫時性退出普世教協。</li> <li><b style="margin-right:5px; margin-left:5px;">1971年7月25日</b>配合[[國民黨]]強行推動的[[國語運動]],臺北市政府警察局查禁羅馬拼音的布農語聖經。</li> <li><b style="margin-right:5px; margin-left:5px;">1975年1月</b>警備總部司令部沒收臺灣聖經公會出版的臺語羅馬字聖經2200本。</li> <li><b style="margin-right:5px; margin-left:5px;">1975年4月26日</b>信義會靈光堂張力長老的主張在濟南長老教會現址上建一座「中正紀念禮拜堂」,使[[愛國主義]]演變成[[個人崇拜]]。</li> <li><b style="margin-right:5px; margin-left:5px;">1984年</b>教育部函請內政部禁止山地教會使用羅馬字傳教,並禁止族語文字的書刊及聖經。</li> <li><b style="margin-right:5px; margin-left:5px;">1987年</b>在美國科羅拉多州曼尼托市舉辦第七屆聯會護教反共大會,這是最後一次護教反共的大型活動。</li> <li><b style="margin-right:5px; margin-left:5px;">1989年</b>[[李登輝]]繼任總統任內否決「中正紀念禮拜堂」提案,護教反共活動就此結束。</li> </ul> <p style="text-indent: 30px; line-height:30px">同期間[[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吳耀宗]]也發起三自愛國運動,反應出冷戰時期[[愛國主義]]時常凌駕於[[加爾文主義]]之上。 </p> '''對立關係表'''<br> {| class="wikitable" style="width:100%; text-align:center; line-height:36px;" |- ! !! 普世教協陣營 !!護教反共陣營 !! 保持曖昧態度 |- | 重點人物 || align="left"|長老教會大部分牧師 ||align="left"|[[張靜愚]] - 基督教護教反共聯合會理事長<br>[[陳溪圳]] - 長老教會牧師<br>[[卡爾·麥堅泰]] - 美籍基要派牧師<br> 國語教派大部分牧師|| align="left"|周聯華 - 浸信會牧師 |- | 傳教工具 || align="left"|臺語白話字聖經 ||align="left"|官話和合本聖經|| align="left"|官話和合本聖經 |- | 意識形態 || align="left"|理論加爾文主義<br>消極配合愛國主義 ||align="left"|理論加爾文主義<br>實務愛國主義|| align="left"|理論加爾文主義<br>迴避愛國主義 |- |} '''歷史回顧態度'''<br> <p style="text-indent: 30px; line-height:30px">國內教授了解臺灣教會歷史的人物有[[周聯華]]、[[曾慶豹]]、[[鄭仰恩]]、[[賴永祥]]、[[查時傑]]、陳方中、蔡麗貞等人,某些教派對於戒嚴時期教會歷史明顯採取迴避態度或是[[愛國主義]]。 </p> </div> ==現代== <div style="margin-bottom:20px; margin-top:20px;"> '''宗教退出校園'''<br> <p style="text-indent: 30px; line-height:30px">解嚴後臺灣逐漸走向言論自由的社會,不僅能公開批評時政,宗教思想也開始多元及百家爭鳴,但是也因此造成一些宗教社會事件,如1995年[[余奕榮]]的上帝藉中共審判臺灣之說,導致信徒集體移民[[貝里斯]],[[宋七力]]的宇宙發光體之說,[[中臺禪寺事件]]的學生集體出家,以及[[神秘主義]]活動等,這些事件造成當時許多家長與民意代表不信任校內宗教團體,要求宗教退出校園。當時基督教的學生組織主要有[[校園團契]]、[[學園團契]]、[[長青團契]](長老教會青年團契),受到政策影響這些組織在公立學校不得成立社團,但實際上並沒有因此消滅而是轉為地下化經營(俗稱地下社團)。 </p> '''大型特會文化'''<br> <p style="text-indent: 30px; line-height:30px">解嚴後隨著護教反共核心人物相繼過世,1950年代的新進教派失去共同努力方向,當時發起的愛國運動和極右派媒體也相繼消失,之後走向各自發展或是另立合作組織。其中一些會眾制教派開始與[[韓國基督教]]和新加坡基督教接觸,發展出亞洲基督教的團結組織,逐漸讓[[趙鏞基]]、[[康希]]等外籍亞洲牧師成為許多臺灣基督徒追捧對象,並且這些教派經常鼓勵教徒參加一種規模大的特會,這些特會經常在小巨蛋、林口體育場舉辦,此外也有印尼籍的[[唐崇榮]]牧師經常來臺舉辦特會,這種大規模聚眾的活動,是解嚴後才出現的基督教文化。但是這種文化在[[臺灣基督長老教會]]、[[衛理公會]]、[[臺灣聖公會]]等教派並不盛行。 </p> '''語言復育政策'''<br> <p style="text-indent: 30px; line-height:30px">1982年紐西蘭為了復育毛利語政策成立了第一所[[語言巢]]幼兒園,對[[毛利語]]復育產生良好效果,2001年臺北市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孔文吉]]前往澳洲、紐西蘭、斐濟等地考察,取得語言巢相關經驗在臺北市實施,一些教會成為語言巢的設立地點,例如:東吳大學安素堂([[排灣族]])、中山教會([[阿美族]])、神愛教會([[泰雅族]]、[[太魯閣族]])、玉成教會([[阿美族]])、佳音教會([[排灣族]])。在此之前也有臺灣聖經公會翻譯羅馬字拼音的族語聖經,持續語言本土化的傳教政策,例如:鄒語、達悟語(雅美語)、魯凱語、排灣語、布農語、太魯閣語、泰雅爾語、阿美語。 </p> '''婚姻平權'''<br> <p style="text-indent: 30px; line-height:30px">在家庭議題上,隨著[[同性婚姻]]的社會討論,因聖經教導必需支持一夫一妻制,反對修改民法。2013年與其他宗教合力組織[[護家盟]]捍衛一夫一妻制。2015年再成立政黨[[信心希望聯盟]],希望透過政治力量重新喚起家庭意識,在[[2016年中華民國立法委員選舉]]中,有提名6名不分區立委及10名分區立委,均未當選。雖然大多數教會反對同性婚姻合法化,但也有少數教會支持,如同光教會、[[真光福音教會]]、活躍教會、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古亭教會等。 </p> <p style="text-indent: 30px; line-height:30px">一夫一妻之說事實上聖經僅對猶太教祭司有此規定,聖經記載中也存在一夫多妻家庭,娶兄嫂習俗,公公與媳婦發生性行為生子等記載。但這些都是在舊約時代所發生的事情,就如同在世界各國的久遠年代亦多有類似情形。 </p> '''現有新教教派'''<br> {| class="wikitable" style="width:100%; text-align:center; line-height:36px;" |- ! 教派 !! 進入時機 !! 核心思想 !!教會體制 !! 社會與醫療投入 |- | align="left"|臺灣基督長老教會 || 1865年 || align="left"|[[加爾文主義]] || [[長老制]] || align="left"| [[馬偕醫院]]、[[新樓醫院]]、[[彰化基督教醫院]] |- | align="left"|台灣聖教會 || 1926年 || align="left"|[[阿民念主義]] || [[會眾制]] || align="left"| |- | align="left"|真耶穌教會 || 1926年 || align="left"|[[孟他努主義]] || [[長老制]] || align="left"| [[埔里基督仁愛之家]]、[[棕樹文教基金會]] |- | align="left"|[[召會]] || 1947年 || align="left"|[[孟他努主義]] || [[長老制]] || align="left"| |- | align="left"|神召會 || 1948年 || align="left"|[[孟他努主義]] || [[長老制]] || align="left"| |- | align="left"|神召會 || 1948年 || align="left"|[[孟他努主義]] || [[長老制]] || align="left"| |- | align="left"|衛理公會 || 1949年 || align="left"|[[阿民念主義]] || [[主教制]] || align="left"| |- | align="left"|基督復臨安息日會 || 1949年 || align="left"|[[加爾文主義]] || [[長老制]] || align="left"| [[臺安醫院]] |- | align="left"|中華基督教長老會 || 1950年 || align="left"|[[加爾文主義]] || [[長老制]] || align="left"| |- | align="left"|浸信會 || 1951年 || align="left"|[[加爾文主義]] || [[會眾制]] || align="left"| |- | align="left"|浸禮聖經會 || 1951年 || align="left"|[[加爾文主義]] || [[會眾制]] || align="left"| |- | align="left"|行道會 || 1952年 || align="left"|[[加爾文主義]] || [[會眾制]] || align="left"| |- | align="left"|[[臺灣信義會]] || 1954年 || align="left"|[[路德福音神學]] || [[會眾制]] || align="left"| [[嘉義基督教醫院]]、[[高雄基督教醫院]]、[[雙福基金會]] |- | align="left"|[[靈糧堂]] || 1954年 || align="left"|[[孟他努主義]] || [[會眾制]] || align="left"| |- | align="left"|[[臺灣聖公會]] || 1954年 || align="left"|[[加爾文主義]] || [[主教制]] || align="left"| |- | align="left"|循理會 || 1954年 || align="left"|[[阿民念主義]] || [[主教制]] || align="left"| |- | align="left"|臺灣門諾會 || 1955年 || align="left"|[[加爾文主義]] || [[會眾制]] || align="left"| [[花蓮基督教醫院]]、[[花蓮黎明教養院]]、[[花蓮善牧中心]] |- | align="left"|拿撒勒人會 || 1956年 || align="left"|[[阿民念主義]] || [[主教制]] || align="left"| |- | align="left"|[[台灣救世軍]] || 1964年 || align="left"|[[阿民念主義]] || 軍事管理 || align="left"| |- | align="left"|改革宗長老會 || 1966年 || align="left"|[[加爾文主義]] || 長老制 || align="left"| |- | align="left"|純福音教會 || 1992年 || align="left"|[[孟他努主義]] || 長老制 || align="left"| |- | align="left"|新生命小組教會 || 1996年 || align="left"|[[孟他努主義]] || [[會眾制]] || align="left"| |- | align="left"|台福教會 || 1996年 || align="left"|[[加爾文主義]] || [[會眾制]] || align="left"| 台灣正道福音神學院 |- |} <ul style="line-height:36px; margin-left:20px; list-style-position:outside;"> <li><b style="margin-right:5px;"></b>加爾文主義會眾制教會,大致上教徒能互相合作與更換教會,思想衝突較少</li> <li><b style="margin-right:5px;"></b>真耶穌教會強調自己是唯一得救的教會,和其他教派較少往來。</li> <li><b style="margin-right:5px;"></b>召會早期與其他教派互不往來,並且會刻意貶低其他教派,但是在21世紀有逐漸開放,過去常被批判為異端</li> <li><b style="margin-right:5px;"></b>基督復臨安息日會常被批判為異端,但所屬臺安醫院的醫療品質有相當高的評價</li> </ul> </div> ==參考資料== {{reflist}}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台灣基督教新教
」頁面